目前,自閉症兒童的主要安置環境是隔離式的學前康復中心及特殊學校,而能讓孩子回歸普通教育環境幾乎是所有自閉症兒童家長的心愿。49.19%的家長們希望孩子能在學齡期接受「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教育安置,31.33%的家長希望孩子在學齡期進入「日間特殊兒童康復訓練中心」。
自閉症兒童的教育安置及轉銜服務,如學前融合、隨班就讀及升學的準備等,都需要得到改善。全國一些大城市中的普通學校、普通幼兒園也開始嘗試招收自閉症兒童,開展融合教育。但大多數經過康復訓練並取得一定效果的自閉症兒童,仍然找不到能夠進入普通幼兒園和小學的機會,即使家長通過各種渠道找到接收孩子入班的普通幼兒園或者小學,但因為普通學校的教師缺少特殊教育知識,缺乏專業的特殊教育教師或資源教師的支持,以及現有的教育體制的單一評價方式,自閉症的孩子很難在融合環境中得到持續、有效的幫助,而導致在社會常規、人際交往方面出現各種問題,最終被勸退的情況比比皆是。國際上通行的針對自閉症兒童的融合教育在國內僅有個別比較成功適應的個案,一般都需要幼兒園或小學可以提供很完善的支持系統和資源,學校與家長等密切高效的合作等作為前提條件。特殊兒童之所以難以真正融入普通學校,除了少數學校依然對他們持有偏見外,更多的是因為普通學校並不具備特教師資力量,因此心有餘而力不足。
可以說,我國大多數自閉症兒童因其自身社交障礙及行為問題以及學校特殊教育資源缺乏而無法在主流學校隨班就讀。本應在自閉症兒童教育過程中發揮主力軍作用的教育部門難以發揮有效作用,導致很多已接受過康復教育的自閉症兒童仍然無法進入普通幼兒園和小學接受融合教育。自閉症兒童的教育訓練強調的是融合和溝通,但受到種種限制,自閉症兒童大都集中管理和訓練,極度缺乏與同齡兒童融合的機會。而且,其中很多兒童在干預後即使能力有了提高,也難以被普通教育環境平等接納。同時又基於自閉症兒童特殊的思維和學習方式以及某些超常的能力,家長往往抗拒將孩子送到培智學校就讀,學齡期自閉症兒童的教育對家長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難題。
我國目前對自閉症兒童的教育安置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是差距甚遠,現有的安置方式有如下幾種:
(1)完全隨普通學校就讀:學校同意接收無顯著行為問題、智力基本正常、生活能自理,經訓練能適應學校常規,家長與學校溝通比較好的學生就讀。現在新型的資源教室的安置模式更加適合自閉症兒童,一部分兒童過了「磨合期」後都能比較順利地開展社會化的學習,而認知類(語文、數學知識)的學習則主要以個別化方式進行。
(2)普通幼兒園或學校,家長或專人在班級陪同。雖然有些幼兒園和學校開始逐步願意接收自閉症的孩子,但實際上普通幼兒園和學校里缺乏特教支持,只是起到「看護」的作用,沒有針對自閉症兒童的教學方案,很難給這些自閉症的孩子提供有效的、及時的干預和支持。但對家長來說,這已經是踏進了融合教育的第一道門檻,實屬不易,也不敢提更多的要求。有的學校自知沒有能力處理自閉症兒童在學校會出現的情況,會要求家長或專人陪同孩子入學,以免孩子亂跑發生意外。但是有的學校覺得家長陪同孩子在班級里學習對老師的教學有干擾,從而拒絕家長這方面的請求。如果班級老師和同學們對自閉症兒童抱著關心和願意幫助的態度,對自閉症兒童能力的提高將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如果班級老師和同學們抱著排斥和迴避的態度,則會對自閉症孩子的心理以及行為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3)半隨班就讀式:適合能基本適應班級教學常規(含普通班、特殊班),但因行為問題無法堅持全日上課或無法堅持在普通班級全日上課者。也就是說,部分時間在普通班接受融合教育,部分時間在特教班接受特殊教育。
(4)完全隨弱智教育班就讀:通常接收智力中等以下,生活能基本自理,經訓練基本能適應課堂常規,無嚴重攻擊性行為,家長能與學校溝通的學生就讀。
(5)單獨編班:一般附設在培智學校,要求有較高水平的師資(一班至少有兩個老師)及較好的設備,採取個別教學、小組教學及群體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6)家庭養護與專家諮詢(或社會機構服務)相結合的方式:有些無法進行正常的教育訓練、症狀嚴重、沒有基本生活能力的自閉症兒童大多接受此類的養護式安置。此類服務主要以家庭為基礎,開展以培養基本生存能力為目標的針對性訓練。
北大醫療腦健康兒童發展中心是北大醫療腦健康公司旗下專注兒童及青少年能力發展服務的子品牌,我們以應用行為分析(ABA)理論為核心的循證干預措施,來幫助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青少年,為其家庭提供助診、評估、干預、融合支持的專業服務,全面幫助兒童綜合能力發展,提升家庭的生活質量、生活幸福度。——文章摘自《中國自閉症兒童發展狀況報告》
諮詢預約/聯繫我們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