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諜」中共國際情報網、八路軍孤膽特工縱橫內蒙古地區

2020-01-06     半杯餿茶

1938年7月,賀龍、關向應奉中央命,派遣出八路軍120師358旅715團和直屬騎兵連共1800人,組成以李井泉為司令員、姚喆為參謀長(後繼任司令)的「八路軍大青山抗日游擊支隊」挺進察綏大青山地區(即今天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和烏蘭察布區域),創建了著名的「大青山抗日根據地」。

內蒙古大青山風景

1941年的夏天,正是二戰進入最為波譎雲詭的時刻,德國對蘇聯發起了「巴巴羅莎計劃」,全面攻入了蘇聯領土,一路長驅直入。日本則在南進還是北上中選擇徘徊。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關鍵的轉折時刻。

巴巴羅莎計劃示意

而彼時在延安,為應對國內、國際政治、戰爭形勢,中共做出一個了影響深遠的機構改革決定。即成立中共中央調查研究局。在中共黨史,情報史上划下了濃重的一筆。

抗戰延安鳥瞰

中共開始了對情報系統的大梳理,以及自我檢討,在肯定以往的成績的基礎上,重新清醒的認識到「調查研究」(主要指軍事情報)方面不如日本人,也不如國民黨,據此作出了「關於調查研究的決定」。

1941年7月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成立調查研究局的通知》決定成立中央調查研究局,中央調查研究局擔負國內外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及社會階級關係各種具體情況的調查與研究工作。內設調查局(情報部),政治研究室,黨務研究室三個部門。調查局最高首長為主任(後正式稱為局長),由毛澤東兼任。副主任任弼時兼任。


延安時期的任弼時與朱德

1941年9月20日中央軍委也根據《通知》,並針對彼時的艱苦環境,作出了「關於在戰略單位成立情報組織的決定」,指示:「要開展對日偽、國民黨、歐美三方面的情報工作」; 強調:「進行高級內線和上層人物的聯絡工作」,「情報工作為黨的戰略服務」。(《太原黨史資料通迅》第一期,中共太原市黨史研究室1988年版)

中共下轄的各分局各根據地,紛紛成立了調查局,開始對本戰略區內的日偽頑及國際情況設置情報站和派遣情報人員。內蒙古大青山地區(察綏地區)位於當時綏遠省境內的陰山山脈中段,橫貫綏遠省中部和東部廣大地區,平綏鐵路通車後,大青山地區成為連接我國華北和西北的重要紐帶。因此,在抗日戰爭中,大青山地區對敵我雙方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日軍攻占察綏後,將大青山地區作為其殖民統治的中心地帶,把駐蒙部隊主力、特務機關以及偽蒙古軍主力都集中在這裡,企圖控制這一地區,從而以蒙疆地區為後方基地,向東與偽滿洲國相連,向西可隨時攻擊我國大西北,向北形成對蒙古和蘇聯進行軍事進攻的前沿陣地,向南對我晉西北根據地包圍夾擊,並威脅陝甘寧地區。該地區的情報工作開展便歸屬新成立的晉綏軍區調查局。

要指出的是,在晉綏軍區調查局成立之前,中共已經未雨綢繆依託「大青山抗日游擊支隊」,早在1940年10月,即於大青山地區建立了中央一級的交通站。該交通站直屬延安最高層,直接領導人為任弼時。交通站主任為延安派遣的老情工,時任中央農委(中央情報部對外掩護單位名稱)秘書長李春田。

李春田

李春田,1928年3月加入中共,曾參與創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後赴莫斯科接受專業訓練(無線電學校),歸國後,從事中央機要工作。曾隨陳雲赴新疆處理西路軍殘部的安置和教育事宜。並參與建設了中共西北國際交通線(公路人力交通和大功率電台建立),即迪化(今烏魯木齊)-蘭州-西安-延安。1939年回延安後,一直在中共情報系統中樞擔任領導職務,從事方向即為溝通國際情報合作事宜。

全面抗戰爆發後不久,第二次國共合作便出現裂隙,又因為新疆盛世才集團倒向蔣介石,原來新疆-甘肅的國際交通線安全已經不能得到完全保障。中共立刻決定,依託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建立延安-大青山-烏蘭巴託交通線。

1940年4月,在毛澤東,朱德親自命令大青山騎兵支隊成立分遣隊,活動於中蒙邊境線的條件下,中社部派出了王聚德(後任中共綏蒙地區社會部部長,烈士,1942年在大青山與日軍作戰時犧牲)在綏遠組建了中社部綏遠站,開展了對日偽(包括內蒙古地區親日的舊王爺及舊貴族)情報工作,以及和蘇蒙聯繫。

王聚德烈士

1940年10月,為加強和統一指揮中央對此條交通線(大青山國際交通站)的工作。由任弼時、李富春,陳雲親自部署領導,由吳德峰主持,派出了時任中央農委秘書長的李春田,和林亭由延安赴大青山,李春田任交通站主任,開闢並開始經營以大青山為中轉樞紐的國際交通線。活動範圍於烏蘭巴托、內蒙古四王子旗中蒙邊境線、大青山,延安。完成了諸多中共與共產國際、聯共之間的重要文件往來,包括物資運輸和高級領導的往來。

大青山根據地劃出一個騎兵連歸該交通線直接指揮,並不和地方軍政發生工作關係,直屬中央領導。

1942年,戰爭的殘酷,鬥爭的實際需要,八路軍大青山騎兵支隊轉移,該交通站(交通線)完成了歷史使命。後續又開闢了延安-伊克昭盟-寧夏-阿拉善旗-進入蒙古國境內-轉至蘇聯的國際交通線。

花開兩朵,在1941年10月,晉綏軍區調查局根據中央對情報工作(調查研究)的指示精神,也在大青山建立了有三個情報站的大青山情報處,下轄:宋乃喧、寧德清,柳潤生各自負責三個情報站。

其中特別是宋乃暄(化名王守仕,一般稱為王先生)率領田恩民(後為綏東遊擊隊領導人)、王瑜山、梁勁秀、王定洲、侯作桂等人在集寧地區建立的情報站,搜集日偽、國民黨、土匪及地方武裝在綏東的活動情況。是晉綏軍區最早派出的、成功建站的、而後在殘酷環境下,唯一堅持在大青山地區進行敵後情報工作,並與大青山游擊支隊司令員姚喆單線聯繫的中共在內蒙古地區的戰略情報網(彼時地理稱之為察綏蒙)。

姚喆將軍

建站後,宋等人立刻開展了情報收集、人員物資護送,統戰策反等工作。他們曾護送了21名內蒙古進步青年赴延安參加抗日,其中就有後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布赫。利用關係,首先發展了當地鄉紳(安青幫成員)范瑞加入了該情報站。范瑞在該情報站的工作中可謂勞苦功高,不僅利用自己的身份做好各項情報事宜,更是利用幫會裡的進步力量協助宋乃喧開展對偽軍的統戰工作。

如1941年秋季,偽蒙古騎7師(達密蘇龍師)22團和日軍合圍大青山中共部隊時,該團領隊的副團長已是成功統戰的對象,指揮其部隊反而把炮彈打到了日軍的陣地前沿,看似向我部轟擊,實則把日軍衝鋒路徑封鎖了;包括有時偽軍抓住了中共工作人員,通過當地關係送些銀元、大煙土就可以獲救。

如彼時黛青山南窯子村陳氏二兄弟組織起一股土匪隊伍被日偽收編了,范瑞通過關係,經過一番細緻的統戰工作,在時機成熟之際,綏東遊擊隊隊長田恩民單刀赴會,將這股武裝為我所用。往後,陳氏兄弟為綏東抗日工作辦了不少好事,他們所守的據點甚至成為了八路軍游擊隊和我地下工作人員的掩護所。

大青山中共抗日遺址(武川縣境內)

1942年夏,范瑞正式加入了中共。繼而,宋乃暄又發展了張瑞,張超等人加入了中共,經上級同意,成立了「中共集寧地區雙堖包地下黨支部(情報站)」,宋乃暄任總負責人。

大青山情報工作開展之初,正是德國侵略蘇聯的最高峰,對日軍動向,擔憂日德合圍蘇聯,也成為了蘇聯方面關心的重中之重,他們不斷向延安發出情報合作請求,要求偵察中蒙邊境日軍部隊的動向。同樣也因為此原因,日偽對綏蒙地區及中蒙邊境的控制更加嚴格,對中共抗日武裝的掃蕩也更為殘酷。1942年初,中共綏蒙地區社會部長王聚德犧牲;1942年夏,張克敬(曾為中共向蘇聯駐延安情報組,即塔斯社推薦的優秀情報員)被捕。而另外兩個情報站(寧、柳)也奉命撤離,宋站便成為中共在大青山戰略區域內的唯一情報支點。

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宋乃暄依然做出了卓越的情報貢獻。其中,他偵知了「日軍將於某日結束北進撤回張家口」的國際性軍事情報,通過姚喆轉到了120師師部又轉到了延安最終轉交給了莫斯科最高層。成為二戰中,蘇聯衛國戰爭中兵力使用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

而在大青山八路軍主力部隊轉移後,宋乃暄和其戰友們一起,另組織起了一支抗日武裝力量,不懼侵略者的軍事打擊,活躍在綏蒙地區。這支武裝力量甚至中共高層起初都不清楚,1943年,《蒙疆日報》上刊登了有八路軍游擊隊在集寧(今天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區域活動,賀龍問了姚喆,方才明白。

這個抗戰時期的內蒙古情報網,曾經是中共對邊疆日偽情報工作,與國際情報合作的重要支點,雖然歲月更迭,但反法西斯的無名英雄們,不可遺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X5Lh28BMH2_cNUgACD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