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車的變遷見證著
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
從「自主研發」的大通道
到風馳電掣的中巴
從獨有的木質觀光巴士
再到方便快捷的BRT
烏魯木齊公交的發展
承載了每位市民對這片熱土的情懷
六根棍—大通道
說起烏魯木齊公交的誕生,相信很多人都想不到,我們的第一輛公共運輸用具竟是一輛「馬車」。
(上世紀烏魯木齊街頭的「六根棍」)
1930年,在烏魯木齊街頭最常見的就是這種被稱為「六根棍」的馬車。
(「六根棍」馬車)
馬車通常可以乘坐六到八人,揮舞著皮鞭的車夫,車上歡聲笑語的各族市民組成了烏魯木齊公交最早的雛形。
隨後的十幾年,烏魯木齊零零散散的出現了一些公交用車,不過,這些車輛大都是從蘇聯引進的舊車。
(上世紀前蘇聯公交用車)
故障頻發、無配套維修工具讓僅有的幾輛公交車退出了烏魯木齊街頭。
終於在1953年,新疆國營運輸公司迪化公共汽車站正式成立,這家只有2條線路、8輛公交、43名工作人員的公司真正意義上讓烏魯木齊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公交。
(新疆國營運輸公司迪化公共汽車站全體員工)
儘管只有1路、2路兩條線路,但穿梭在解放路和友好路之間的公交車極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和生活。
(停靠在烏魯木齊火車站的解放牌公交車)
1970年,首都北京出現了一種鉸鏈式大容量公交車,更大的載客容量,更平穩的乘車體驗,這個「馬路上的大人物」很快引起了烏魯木齊公交公司的注意,他們決定自主研發一輛屬於烏魯木齊人自己的公交車。
(烏魯木齊「大通道」問世)
1974年,被親切稱為「大通道」的鉸鏈式大容量公交車登陸烏魯木齊的大街小巷。
(烏魯木齊「大通道」)
可容納近300人的「大通道」不僅提升了公交運行效率,還成為了過去人們交友的一種新型場所。年輕人們在「大通道」相識、結緣,「大通道」更是創造了不少烏魯木齊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
1990年,隨著烏魯木齊城市化發展及人口增加,「大通道」逐漸退出運營。
中巴—木質公交
1993年,一種更便捷、隨叫隨停的中巴車開始出現在烏魯木齊的大街小巷。
(中巴車售票員)
「來,小西門小西門,走啦」,「來商貿城有座位啦,走啦」,熱情的售票大姐,一路狂飆的老司機,車上相談甚歡的乘客,曾幾何時中巴車也是烏魯木齊街道上亮麗的風景線。
(停靠在火車南站的中巴車)
2001年後,中巴車因車輛安全、監管等其他問題退市。同時,烏魯木齊公交迎來大發展,公交線路及公交用車與日俱增,並開始推行「無人售票」制,城區大部分公交線路票價定為一元。
(停靠在八樓站的2路汽車)
1路(101路、102路、103路)和2路這兩條連接城南北的熱門公交線路成為主力軍,其中1路連接了城北與南郊客運站(原三屯碑),2路連接了城北與火車南站。
2002年,1路(102路)引進極具新疆風情的「木質公交」觀光巴士,車輛內部為木製裝修並設有吊頂,搭配金色窗紗,給南來北往的遊客留下深刻印象。
(城市觀光巴士)
行駛在路上的城市觀光巴士就像一個流動的景點,許多乘客寧可在車站多等一會兒也要乘坐這輛車。
(城市觀光巴士)
上車後,腳踩在木質的底盤上,總會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城市觀光巴士給烏魯木齊增添了別樣的活力。
與此同時,1路引進雙層觀光巴士,許多乘客都會選擇上到2樓,通過不一樣的視角欣賞烏魯木齊街道。
(1路觀光巴士及司機李新民)
儘管因氣候及安全原因,這兩種車輛退出運營,但「木質公交」和「雙層公交」兩款觀光巴士至今是許多烏魯木齊人難忘的回憶。
「檸檬黃」—BRT
2006年,烏魯木齊市公交珍寶巴士有限公司的成立標誌著烏魯木齊公交開始進入統一化、高效化發展模式。
(首批投入運營的安凱汽車)
珍寶巴士首批投入近千量安凱汽車,此後幾年又相繼投入數千輛,「檸檬黃」遍布了烏魯木齊的大街小巷。
(501路公交車)
新車的投入解決了舊車行駛不穩、冬天暖氣不熱等問題,市民出行水平再次升級。
2011年,烏魯木齊陸續開通了7條BRT線路,公交運營進入新的發展模式。
(BRT1號線)
2015年,烏魯木齊公交迎來新能源注入,更加綠色環保的新能源公交車成為了市民出行的選擇。
(7路新能源公交)
目前,烏魯木齊共有公交線路180多條,線路總長度超3000公里,城市公交客運量達8.59億人次/年,每天有約235萬人次選擇公交出行。
從無到有
從有到多
從多到好
烏魯木齊公交的發展
牽動著人們對這座城市的感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RdlZGwBUcHTFCnf66J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