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無論走到哪裡,我都喜歡去逛逛當地的書店和市集。在書店興許會碰上幾本好書,哪怕是舊書也沒關係。在市集,不一定非得買點東西,更熱衷的還是那熱熱鬧鬧的場面,也是近距離接觸更多形形色色本地人的好機會,這對了解當地的人文風俗大有裨益。
在新疆,趕集被稱作「趕巴扎」。恰逢巴扎日,約上好友二三人去領略策勒縣巴扎的風情。出了策勒縣城,沿著315國道往南走,大概4公里後,同事告訴我們可以下車了:「前面就是巴扎。」只見不遠的路邊擺了兩排地攤,遠遠望去花花綠綠的一片,好不熱鬧。遠處更是車水馬龍,熙來攘往,行商坐賈,比比皆是,五花八門,別有一番情趣。
新疆的巴扎幾乎是民間百姓的即興之作。維吾爾族人生性豪爽,豁達開朗,哪裡人多,哪裡熱鬧,哪裡就有巴扎。起初只是一二人、三五人在一處擺攤設點,後來攤鋪越來越多,排列成行,有了規模,如同市場。人們流連於此,或購物,或聊天,或吃飯,就有了如今的巴扎。
巴紮上的商販愛扎堆,卻不亂分寸,賣土陶的不會往衣料攤子邊湊,賣風味小吃的也不會在小百貨攤邊套近乎。巴扎就像「天方夜譚」中的魔毯、「阿里巴巴的金庫」,是維吾爾族同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聚寶盆。沒衣穿了去巴扎,心情悶煩去巴扎,每逢喜事去巴扎……現在,不僅是維吾爾族同胞,在新疆生活的各族群眾都愛往巴扎里「扎」。
我們是第一次趕巴扎,自然是看不完的稀奇,哪兒人多就往哪兒鑽,湊近一看,古樸的好東西似乎都匯聚在這兒了。最前面的是拙樸的土陶花盆,挨著的是精雕細琢的銅壺,旁邊是自製的土肥皂……攤位都挨得很近,像是連在一起的大鋪子。
遠遠看到幾位婦女用碎花布兜著什麼,吆喝著在地上擺開了。我們走上前掀起碎花布,看到一排大碗裝著的酸奶,碗里乳白色的酸奶閃著誘人的光澤。不嘗嘗怎麼行?拿起木勺一舀,竟像果凍顫而不散,放入口中醇香濃郁、鮮嫩爽滑,頃刻間流進喉嚨,沒了蹤影。這就是當地出了名的純手工老酸奶。
聽同事介紹說,策勒每個鄉鎮的巴扎開市都有固定的時間,例如達瑪溝鄉的巴扎是在星期二,固拉合瑪鎮的巴扎是在星期五等。今天剛好是星期天,我們來的是城郊最大的巴扎。說著,一旁的花帽吸引了我們的眼球。花帽是商販們賣得很火的商品,大的、小的、皮的、羊毛的各式各樣,應有盡有。據說維吾爾族婦女大多會繡花帽,花帽繡得拙巧是以前考察維吾爾族婦女是否聰明能幹的依據之一。
民以食為天,人走到哪兒都離不開吃。放眼望去,巴紮上甜瓜、石榴、巴旦木、葡萄乾、玫瑰花、果醬、烤羊肉、烤包子、烤魚、烤鴿子、烤鵝蛋等等,琳琅滿目。
烤羊肉是巴紮上最緊俏的食物,也是巴紮上少不了的民族風味小吃,攤子前總是圍著不少人。烤羊肉的爐子分上下兩層,中間隔板上有孔,用木炭做燃料。把鮮嫩的羊肉穿在特製的鐵釺上,當然,也有用紅柳枝串烤肉的,那就是有名的「紅柳烤肉」,每串約五六塊肉,肥的、瘦的皆有。老闆們一邊熟練地翻動著肉串,一邊撒上精鹽、辣椒粉、孜然等佐料,翻烤幾分鐘就可以聞到誘人的香味。除烤羊肉外,還有烤羊肝、羊腰和羊排等。這一趟下來,我們可是大飽口福。
夕陽西下,巴扎籠罩在暮色中,來往的人們步履緩慢,笑容燦爛。此刻,一顆暖暖的心,在巴扎的懷裡沉醉——
醉爐當烤魚,青春贈疏狂。
清歌傳皓齒,心安是吾鄉。
(供稿:陳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