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資治通鑑》第114 晉紀36
【原文】魏主歸所虜秦將唐小方於秦。秦王興請歸賀狄干,仍送良馬千匹以贖狄伯支,許之。賀狄干久在長安,常幽閉,因習讀經史,舉止如儒者。及還,魏主見其言語衣服皆類秦人,以為慕而效之,怒,並其弟歸殺之。
【譯文】北魏國主拓跋珪把所俘虜的後秦將領唐小方,歸還給後秦。後秦王姚興想用抓獲的北魏戰俘賀狄干,和送給北魏一千匹好馬,用來贖回狄伯支,拓跋同意了。賀狄干長期被扣押在長安,因為經常被幽禁,所以有時間熟讀了儒家經典與歷史書藉,到後來,一舉一動都變成與讀書人一樣了。到他回到北魏之後,國主拓跋見他言談語調衣著服飾全與後秦人一樣,以為他是傾慕後秦而有意摹仿,非常生氣,把他和他的弟弟賀狄歸一起殺掉了。
【解析】賀狄干在坐牢期間不甘墮落,沒有頹廢,反而努力學習文化,本來該是一個勵志典型,但是回到北魏之後,卻被立即殺掉了,還連累的自己的兄弟,為什麼北魏付出了那麼大的代價交換回來的戰俘,這麼不珍惜,難道就是真的是表面的理由,「賀狄干崇洋媚外?」如果那樣的話,輕罪致死嗎?而拓跋珪如何又殺了他的兄弟,這又是為什麼?他兄弟何罪?這些疑團,只有從權謀角度,領導心思處下手,才能夠搞明白為什麼。
1、為什麼拓跋珪要主動歸還戰俘唐小方?
交換戰俘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政治事件,什麼時間交換,如何交換,都是政治家精心計算籌碼的結果。其實,這裡面有個背景,後秦收留並重用了北魏的仇家匈奴人劉勃勃為安北將軍,這讓北魏很是惱火。如果直接打後秦,會更加讓後秦和劉勃勃聯合起來,於是採用主動送回戰俘,緩和和後秦的關係,後秦關係一旦緩和,劉勃勃的地位就非常尷尬,這件事也直接促使了劉勃勃對後秦的背叛,北魏成功的分裂了後秦的勢力。歷史上,還有類似的事情,南北朝時期的侯景投降到南朝梁,北齊送戰俘給南朝,和好之後,讓侯景很是恐懼,直接也背叛了南朝梁,造成了南朝歷史上最大的動亂,侯景之亂。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後秦和劉勃勃的聯合一致對抗北魏。但是,後秦和北魏緩解關係之後,劉勃勃和後秦的合作基礎就不在了。內部也就出現了分裂的變化。這是北魏拓跋珪的另類離間計。
2、為什麼拓跋珪殺掉高價換回的賀狄干?
戰俘就是手裡的籌碼,很顯然,拓跋珪寧願主動歸還唐小方,也不願意歸還狄伯支,後秦利用這個機會,寧願拿出一千匹馬外加賀狄干,也要才換回了狄伯支。可見狄伯支對於後秦的分量。這時候,拓跋珪如果不同意這個交換,一來會破壞之前的用戰俘搞離間的目的,二來也會讓自己的國人認為自己不重視賀狄干。做領導的不仁義。但是,如果賀狄幹當時自殺殉國了,你後秦想拿一千匹馬換人,不可能。此時,拓跋珪不得不交出狄伯支,其內心其實是怨恨賀狄乾的。所以,當賀狄干回來之後,又發現賀狄幹完全的漢化,脫離了自己的鮮卑民族特色,直接就找到了殺掉的藉口。
不是所有的領導都喜歡戰俘回來的,凡是領導其實都喜歡那些失敗者殉國的。這樣,一來鼓勵戰鬥中的英雄主義,二來減少敵對對方要挾自己的籌碼。尤其對那些價值不大的人更是希望他死。
3、殺掉賀狄干有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就是因為拓跋珪做了件賠本的買賣,不得不交出狄伯支,對賀狄干就惱羞成怒呢?只能說可能性很大,因為畢竟交易完成了,此時殺了賀狄干就更賠本了。必定還有更深的原因,不然只是因為賀狄干漢化,那和他兄弟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連帶殺了他兄弟?這說明,拓跋珪認為,這兩個人都不值得信任。拓跋珪懷疑賀狄干有可能被敵人策反有可能成了內奸,原因有三個,那麼多戰俘,為什麼主動歸還賀狄干?為什麼賀狄干思想和著裝都很漢化?還有就是這樣被改造的人,本身就對鮮卑族極大的意識形態的衝擊。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內奸和意識形態的失控,拓跋珪,必須斬草除根。
通常而言,政治家對於回歸的戰俘,都是採用不信任的態度的,尤其是主動回來的。在囚禁期間沒有受到傷害反而好好被招待的,都抱著深深的猜忌心理。賀狄乾沒能獲得領導的重新信任。
文章讀到這裡,很多人都會感到惋惜,在敵國沒死,到是死在自己人手裡,這是什麼事呢?賀狄干如何不死呢?其實政治家最看重的就是價值,也就是你對我,還有什麼用?賀狄干其實還有兩條路可選,一個就是立即拿出關於後秦的情報信息,另一個就是立即要求回歸軍隊請戰,感恩皇帝的贖回。而賀狄干走了相反的路,回來後沒有展示價值,還讓領導討厭和猜忌,他只能是死路一條。所以,不了解帝王的心思,感覺好不容易回歸到自己國家了,可以安心了,其實這是政治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