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政協舒城縣委員會文史工作組
周瑜,字公瑾,三國時期廬江舒(今安徽省舒城縣)人,東吳名將。他生於公元175年,卒於210年。周瑜生在官宦世家。東漢末年,孫堅興兵討董卓時,徙家於舒城。周瑜與孫堅的長子孫策是很好的朋友,而且是同年所生,遂結為兄弟,策長兩月,瑜以兄事之。並將南宅讓給孫策一家居住,凡有無相通。
舒城縣規劃展覽館,周瑜城模型沙盤(攝影 | 束文傑)
漢建安三年(198),孫策親自迎接他渡江,授其建威中郞將,時年二十四歲,吳人都稱他為「周郎」。並與孫策分別娶喬玄之女小喬、大喬為妻,兩人關係更加密切。周瑜精通兵法,英勇善戰,很得孫策器重和信賴,稱瑜有「英俊異才」。
周瑜畫像(攝影 | 束文傑)
孫策死後,其弟孫權掌權,周瑜與張昭共同辦理軍政事務。曹操下荊州,劉琮投降,曹操得水軍、步兵七八萬,加上原班人馬,號稱八十萬,想進攻江東。孫權召部將商議,有人主降。周瑜卻反對說:「將軍(指孫權)占有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糧足,英雄雲集,應當橫行天下。況且曹操的後方並不安定,不敢與我軍持久作戰。同時北方兵不習慣南方水上,不善乘船水戰,我願領精兵三萬駐守夏口,定能為將軍破曹。」孫權聽了,馬上拔刀拔刀斫案,決意破曹。
舒城周瑜文化廣場,周瑜雕像(攝影 | 束文傑)
當時劉備為曹操所敗,派諸葛亮到孫權處求援。208年10月,孫權授周瑜大都督,派周瑜、魯肅等領兵三萬與劉備的一萬多人,在赤壁合力反擊曹軍。當時曹操軍中疾病流行,一戰即敗,只好退守江北。周瑜採納部將黃蓋的火攻計,用船數十艘,裝薪草,灌膏油,包以布幕,先下書詐降,曹軍無備,臨陣各船同時發火,風助火勢,延燒岸上營帳,人馬燒死溺死很多,曹操大敗,退保南郡。蘇東坡著名的《赤壁懷古》一詞中「遙想公瑾當年……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即是對周瑜的讚譽。
舒城周瑜文化廣場,周瑜雕像(局部,攝影 | 束文傑)
曹操北歸後,劉備領荊州牧。周瑜上書孫權指出,劉備野心很大,又有關、張虎將相助,必為後患。應將劉備留在東吳,並將關、張二人分開。但是,未被孫權採納。周瑜又建議孫權,乘勝占領益州,北吞張魯,聯合西北的馬超,爾後回師占襄陽,最後合力攻曹。孫權同意了他的戰略計劃,但周瑜正在作準備工作時,卻病死在去巴丘(今湖南省岳陽縣西南洞庭湖邊)途中,時年三十六歲。
舒城周瑜城遺址,周瑜雕像(攝影 | 束文傑)
周瑜不僅長於武功,且亦精於音樂。當他聽到別人演奏樂曲有誤時,便能立即指出,所以時人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說。
我縣現存有關周瑜遺蹟多處。龍河口水庫,栲栳山有周瑜祖墳五冢。干汊河鄉,有周瑜城及連三墩。周瑜城,為一正方形土城,四周城垣尚存,四門可見,此城為周瑜與孫策徙家於舒城時居住舊址。南臨杭埠河,北面有許多柳林和竹園。阡陌縱橫,竹樹掩映,古稱「牧馬舊市」。有三座毗鄰的土墩,俗稱連三墩,是周瑜練兵和放牧戰馬之地,歷代不少文人登臨此城,懷古作詩,有:「土牆傾壞雉樓平,雲是周郎此築城。不見人提三尺劍,空聞屯聚八千兵。雨余草色迷孤跡,月落山風響柝聲。幾度登臨倍惆悵,豪華今古最關情。」城關鎮,迎薰門(南門)外,還有座周瑜橋,為一石拱橋,橫跨護城河上,此乃後人為紀念周瑜所建。
舒城周瑜城遺址,北城門舊址(攝影 | 束文傑)
(完)
- 作者:政協舒城縣委員會文史工作組(刊登於1986年《舒城文史資料》第一輯)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