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壽縣古城,千年魅力楚都,一城人文典故

2019-12-15     xiaoyao游天下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地處安徽省中部、淮河南岸,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歷史上曾四次為都,十次為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便發生在此地,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也都源於此。壽縣也是安徽省第一批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三個城市之一,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壽縣也因此有「地下博物館」的稱號,傳承千年的壽縣古城處處皆是歷史,處處皆有故事。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徽壽縣




壽縣古城夜景


壽縣古城牆自不必說,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了古城牆,壽縣的孔廟、清真寺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報恩禪寺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壽縣古城內,縣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隨處都可以看到。關於壽縣孔廟、清真寺和報恩寺的介紹在以前的頭條號文章中專門寫過,今天來介紹一下壽縣古城內的其他幾處歷史文化遺蹟。



壽縣譙樓


在壽縣東大街距離十字街口不遠處有一座城門式的建築,這就是壽州州署譙樓,如今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它曾是明代壽州州署的大門,明代的州署大門在全國都非常少見,因此壽縣的壽州州署譙樓有著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根據有關資料介紹,壽州州署建於洪武初年,後經重修和增建,逐漸形成了一座規模較大的明代官衙,現在壽州州署早已湮沒在歷史時光中,這座作為州署大門的譙樓卻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在譙樓券門額部嵌有篆體「古壽春」三字石刻,據說是辛亥耆舊一代書豪張樹侯所寫。




譙樓券門上有古壽春三字


譙樓的對面是一座基督教堂,也叫福音堂,位於照壁巷的1號,屬於仿中式古建,1924年由在壽縣的美國基督教傳教士出資興建,是壽縣基督教徒的聚集場所。1928年,中共壽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此召開,會議選舉產生了第一屆壽縣縣委,在壽縣近現代史上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福音堂是中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也是目前安徽省發現的最早一座磚混建築。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碑


福音堂


福音堂

南北過驛巷曾是古城內官家傳遞書信的郵差、軍士們歇腳休息,給馬匹補充飼料的地方,如今已經成為古城內最市井的地方,今年9月被公布為安徽歷史文化街區。北過驛巷北起大寺巷,南到東大街,全長320米左右,這條巷子中集中了很多KTV和小吃店,是壽縣古城內一條著名的休閒娛樂街道。除了小吃,這條街上還有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劉少海故居,劉少海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武術家,光緒年間在北過驛巷開當鋪,與南過驛巷孫蟠所開的當鋪相對應,時人稱南當與北當,不過現在的劉少海故居正在重修,重修後的故居已經沒有了歷史文化內涵。

壽縣古城景點指示牌


壽縣北過驛巷


壽縣北過驛巷歷史文化街區圖




正在重修的劉少海故居


南過驛巷與北過驛巷相對,北起東大街,南到棋盤街,全長310米左右,這條街的南端形成了菜市場,街道兩側都是賣菜和雞鴨魚肉的小攤點,在有著市井生活的街區中,有一座有著幾百年歷史的三眼水井,取名三眼井,如今也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三眼井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有三個井眼,據說三眼井是明朝嘉靖年間在此設立驛站時修建的,迄今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井台之上有很多當地居民取水時留下的繩子印痕,一條條的印痕就是幾百年的時光在井台上刻下的痕跡。



南過驛巷



南過驛巷中的三眼井


在壽縣一條叫倉巷的老街上有一處市級文物單位薛正躍民居,現在是當地的一處傳統四合院民宅,房屋是磚木結構,飽經風霜的老房子猶如危房一般,如果不加以維修的話,估計也不會撐太長時間。像薛正躍民居一樣的老房子在古城內還有很多,比如在北大街永青社區中的一些老建築就和薛正躍民居一樣,這些文物保護單位也快成為為了危房。


薛正躍民居


永青古建築


在北大街上還有一條叫紫城街的巷子,據說此處在以前曾經叫做子城,後來又設東西紫城坊,在幾百年之後,紫城坊早已湮沒在歷史的時光中,紫城的名字一直保留了下來,紫城街口的仿古牌坊上所寫的紫城街就是對那段歷史的回顧。

紫城街牌坊


紫城街簡介


和紫城街一樣,在壽縣南照壁巷的東側的箭道巷也是一條有故事的小巷,在明清時期的壽縣古城內曾經設有兵署,大體位置就在現在的壽縣三中學校內,兵署的東側有箭道和箭亭,所謂箭道其實就是士兵們練習射箭的壕溝,在壕溝中練習射箭可以避免誤傷路人,所以在此修建了箭道。後來由於西洋火槍的普及,士兵們很少再使用弓箭進行禦敵了,箭道也慢慢的失去了作用,最後就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但是箭道的名字一直保留了下來,現在的箭道巷正是曾經士兵們練習射箭的箭道。

箭道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JSVCW8BMH2_cNUgWUf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