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不結婚就是丟人:未婚的大齡女性,只配活在鄙視鏈的底層?

2019-09-05     早安收信人

本文由【早安收信人】原創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每天都能收到文章推送

有些人的婚姻觀很有意思:雖然婚姻不幸福,但也比單身強。

看看身邊,尤其是自己婚姻不幸福的人,反而更喜歡勸身邊人早點結婚,而那些真正婚姻幸福的人,卻很少逼婚。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一個詞:鄙視鏈

說的是某種自我感覺良好,但卻瞧不起他人的現象。有些人明明自己不怎麼樣,卻總是用一副我自認為比你高端的樣子,仰望那些「比他優秀」的人。

一方面,是這種人是想通過某種偏激的方式,找自己的存在感,或者說他希望藉此獲得主流的認可吧;而另一方面,是因為社會普遍對大齡剩女存在一些思想上的誤解。

那麼社會對大齡未婚,都有哪些誤解呢?

誤解一:女人過30不結婚,就是丟人

前兩天有個新聞:

女子因為過了30還沒有結婚,其父在單位和同事吵架,對方直接罵他女兒「你女兒30歲了,還不結婚,真丟人」,女子聽說此事後,跑到父親單位,和該男子對峙,最終卻因為男子過激的言語,被氣到住院。
儘管如此,警察也當面進行調節,勸男子道歉,他還是一副「我沒有錯,我為什麼要認錯」的態度,他說自己說的事事實,同事女兒30了還不嫁人就是丟人。

看看現實生活中,因為大齡未婚被父母嫌棄,被社會批判的事比比皆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就是:人到了一定年紀必須要結婚,否則就是丟人。

說實話,大齡女性自己賺錢,過自己理想的生活,哪裡丟人了?那些為了面子,為了年紀去曲意迎合的人,才是丟人。

誤解二:女人過30不結婚,工作再好也沒用

我有個同事,老家是某三線城市,畢業後去了上海,找了份月薪2萬的工作,平時也就逢年過節才回家。

剛畢業那幾年還好,每次回去,周圍鄰居也只是象徵性問一句:「找對象了沒」,見她搖頭,頂多也就說一句「可以找了哦,年紀也不小了」。

可是過了幾年後,當同事年紀突然到了30+,催婚就變成了施壓,「年紀不小」變成了「要求別太高」,就連當初很多人誇讚的好工作,最後也變成了同事不婚的絆腳石。

對於中國的父母來說,工作好不好沒有太大關係,關鍵得結婚生子,只要能結婚生子,就算高中沒畢業,也是人生贏家,可一個高學歷高收入的女性,只要沒有結婚,就算自己賺錢買了房子車子,人生依舊會被評價為失敗。

誤解三:女人過了30以上,生育會困難

昨天看了一檔相親節目,有個42歲的女人來節目中相親,在她沒說出自己年齡時,現場的男生還有父母都覺得女生非常優秀,提問也都很積極。

然而知道女生真實年紀後,大家都沉默了。有男生說,他自己倒不介意女方年紀這麼大,可是戀愛結婚需要考慮很實際的問題,那就是生育。

一個女人到了42歲的年紀,本身生育已經很有風險,如果他足夠愛這個女生,一定不捨得她冒這麼大的危險去生產,可如果這樣他就會覺得愧對父母,沒有給家庭延續香火。

女性的一大優勢,就是生育。過了35歲以上的女人,身體的各項機能都已經逐步下降,自己也到了高齡產婦的年紀,相對來說生育會很困難,同時質量也不高,但我覺得這也不是絕對的。

看看娛樂圈,過了30以上結婚生子的女明星比比皆是,甚至於很多都近40了,但也沒有因為高齡產子出現什麼大問題。其實生育本身就是存在風險的,無論你年紀大還是年紀小,但這個也只是個例,何況現在的科技發達,醫療技術的水平也逐漸提高,未來在這方面的預防只會越來越好。

誤解四:學歷越高,越難嫁

還記得某相親角那個帶著攝像頭,拍下大叔大媽們對話的大齡女嗎?

高學歷、高收入,條件也很好,大媽們看到女生的資料都紛紛誇讚,可一聽說她的實際年齡後,卻表示條件再好也只是「郊區房」,而女生只要年紀輕,就是地段好。

這雖然是個隱喻,但也說明了年齡在人們心中的比重,以前很多父母會教育孩子,要努力讀書,可現在很多人會說:就是因為讀了太多書,所以才不好嫁。

認知多,主見強,能力足的姑娘,反而更不希望隨便將就。

另外女性的擇偶標準,一直是期望找比自己更優秀的人,而男性則普遍希望找比自己差的女生。所以女生學歷高,賺錢多,對於普通的男生來說其實是一種壓力,在婚戀的市場上也就不那麼受歡迎。

結婚是必選項嗎?不是!

汪涵在某綜藝里說過一句話:有些人需要婚姻,有些人不需要。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婚姻,所以結婚不再是人生的必選項了。那些希望進入婚姻的,一定是因為她覺得婚姻能夠帶給她幸福。

那麼如何促進婚姻的積極性,除了讓婚姻的模式變得越來越鞏固之外,也許對於當代人來說,對於婚姻的態度,婚姻的幸福度,都有待加強。

當離婚、出軌、婚內冷暴力這樣的詞彙慢慢被理解、關懷、陪伴替代,才會讓越來越多人甘心跳入婚姻的「墳墓」。

人生本來就不容易,要是再因為嫁錯人而毀了一生不是更苦?在任何時候,人活著的最終目的,一定是為了取悅自己

今日互動:你怎麼看待30歲不結婚的女性?歡迎留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IUVCm0BJleJMoPMkQA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