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孩子有講究,了解「強化」作用,增加孩子好行為的出現頻率

2019-09-17   文竹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中,不管是什麼情緒,都是建立在是否被「強化」的基礎之上。

強化是什麼?強化是指採取了適當的強化物用之增加行為上的反應強度或者選擇頻率,使之達到強化目的。在教育中,對孩子某種行為的強化程度也決定了該行為的出現頻率。

我有個同事的孩子可調皮了,平常就是愛的小男生,玩心強、好奇心也重;但是,一到學習或者興趣班時,孩子都格外的認真,那樣子和平日裡判若兩人。張琴告訴我,她平時會去「逼迫」孩子,但是此「逼迫」非彼逼迫,而是剛柔並濟,鼓勵和嚴格同行。例如:孩子考了個好成績,她會先鼓勵孩子,然後告訴孩子端正態度,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無疑,這種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的強化顯而易見,孩子在得到褒獎的同時又端正了態度,可以持續努力的堅持下去。


父母「逼」孩子有講究,威脅和懲罰不可取。

扼殺天性

淘氣頑皮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成年人的看世界的角度和孩子看世界的角度截然不同,強行逼迫孩子成熟,看較高的風景,本身就是一種扼殺行為。

一些家長嫌棄孩子走路慢,做事情磨嘰,於是逼迫孩子成長,逼迫孩子用跑的速度跟上自己的步子,事實上,孩子走路慢也許是在觀察這個世界,做事情磨嘰也許是在學習某樣事情。因此,這種逼迫式的成長並不可取,到頭來只會傷了孩子的天性。

逆反心理

我們所提倡的「逼」並非淺層意義上的逼迫,不是單方面的威脅和懲罰,而是一種行為強化。

若是淺層面的逼迫形式,例如:孩子不好好學習,總是跑神,父母以飲食為要挾,若是不完成這個作業就不允許吃飯,這種強硬的逼迫態度不僅不會讓孩子端正態度,反而會讓孩子無法沉入其中,逆反心理更強,也就是「你讓我做什麼我偏不做什麼」的心理狀態。

消極情緒

威脅和懲罰式的逼迫實際上就是一種強硬的態度輸出,作為孩子的父母強硬的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甚至沒有絲毫的迴旋餘地,孩子整日處於高壓狀態,情緒很難不崩潰。

孩子很多消極情緒的產生都離不開家庭內部的影響,本來家是個溫暖的港灣,結果成為了逼迫的大山,壓得孩子無法喘息,這種逼迫行為只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消極情緒,父母的逼迫和不認可,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毫無用處。

「逼」孩子是有講究的,既然威脅和懲罰不可取,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逼」孩子上進?


什麼是「正強化」和「負強化」?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了強化理論,包含「正強化」和「負強化」。

那麼「正負」意味著什麼呢?

如果呈現某事物、導致行動者愉快並使行動者特定行為表現頻率增加,就叫正強化;如果移去某事物、導致行動者愉快並使行動者特定行為表現頻率增加,就叫負強化。

正強化

正強化的強化目的是持續性的榜樣行為,就像工廠裡面的工作,多勞多得。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想要強化孩子的學習,就要採取適當的褒獎行為。因為在口語上,正強化完全可以被貼上獎勵的標籤,當一個結果呈現愉快的事物,而自此以後該受到獎勵的行為增加了,那麼就發生了正強化。

負強化

顯而易見,負強化和正強化相反,負強化是指制止了榜樣行為。他和正強化最大的差別在於正強化是指某樣事物可以使行動者增加表現頻率,從而帶來好的結果,而負強化則是去除了某樣行為時,行動者增加了自我表現頻率。

二者雖然在結果上都是增加了孩子的好行為出現的頻率,但是在方法方式有著明顯的差距,一旦負強化的度沒有把控好,就會變成對孩子的懲罰。

懲罰

懲罰和負強化不相等,負強化有的時候也是好的,但是懲罰一定是不好的,這是所有人都極力迴避的事情,二者不能劃等號。懲罰是一種消極的刺激性行為,比如:孩子繫鞋帶比較慢,家長等不及而採取的大吼大叫或者其它激動行為都是一種懲罰,這種懲罰完全是一種消極的表現,只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讓孩子束手無措,內心焦躁,甚至出現一些否定自我的表現行為。

「負強化」和「正強化」中的「負」和「正」,是指再進行強化行為的時候,呈現出事物為「正」,事物消失為「負」。那麼,父母應該如何積極利用這種正負「強化」作用呢?


父母如何利用正負「強化」作用,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人在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的時候,行為上會採取一定的選擇性,當這個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有利於他的時候,這種行為在未來就會持續性的出現,若是所帶來的的後果不利於他,那麼未來就會削弱這種行為的選擇,甚至消失。

明確期望

有的時候孩子違背你的行為,本質上並不是叛逆,而是不理解你的要求是什麼意思。因此,想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就要明確你對他們的期望,比如:約法三章、外出不要隨意亂跑、公共場所不要大吼大叫等等,這些明確期望就是一種正「強化」行為。

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規矩不單單針對個人而設立,家長也應該遵循。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那麼便是一種明顯的正「強化」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理念和選擇態度。切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父母做不了的事情不要強硬安在孩子身上。

緩步進行

無論是什麼要求都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出來,特別是規矩,「強化」是個過程需要從小見大,慢慢地完成,因此,給孩子樹立規矩的時候需要看向實際,孩子是否可以接受這種要求,是否符合當下的年齡階段。

「逼」孩子是所有父母都會做的事情,但是如何「逼」卻成為了我們不得不了解的話題,孩子年齡小,想要培養好習慣需要循序漸進,一口氣吃成個胖子的思維理念不可取。

​今日話題互動:你理解什麼是強化的正負極了嗎?你是如何「逼」孩子的呢?歡迎在評論下方留言告訴我們!

————————

我是文竹媽媽,家有兩寶,大寶5歲,小寶3歲。一人帶兩娃的艱辛讓我更懂得如何照顧寶寶。

文竹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分享,為寶爸寶媽排憂解難。歡迎各位與我分享育兒過程中的小問題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