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科學家將自己改造成半機器人來對抗漸凍症

2019-10-21     亞時中文網

人們對漸凍人的認知,大多來自霍金。

21歲患上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後,醫生曾斷言霍金只能再活兩年,但他最終卻活到了76歲。更重要的是,疾病禁錮了霍金的行動自由,卻沒能禁錮住他的思想自由。

霍金 (圖源:網絡)

2年前,英國人彼得B·斯科特·摩根也被確診為漸凍人症,他是一名作家、演說家和機器人科學家,早年畢業於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擁有機器人學博士學位。

為了從病魔手中奪回對身體的掌控,今年61歲的彼得博士決定把自己改造成半機器人形態,逐步用機器代替自己的器官,並宣布自己已成為「彼得2.0」。

決定對抗命運

2016年末,彼得博士注意到自己的腳趾有些異常,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扭動。但平時勤於鍛鍊,所以他以為這只是普通的肌肉拉傷,並沒有過於在意。

幾周後,彼得博士在洗澡時,想伸出腳去攪動下浴缸里的水,卻發現腳已經完全不聽使喚,仿佛和大腦切斷了通訊,他回憶,那種感覺就像是電視機遙控器上的電池開始用完一樣。

新年之後,彼得博士被醫生確診為患上了漸凍人症,並被「預告」還有三年壽命。

彼得博士不甘忍受這樣的命運,所以他決定將自己「改造」成半機器人形態,創造出一個「彼得2.0」,將生命延續下去。

逐漸半機器人化

確診漸凍人症後,彼得博士每天都坐在特製的電動輪椅上四處「走動」,直立、坐立或躺下等動作也都可以依靠輪椅完成。

然而,要真正進化到半機器人形態,就必須用機器替代器官以接管部分身體機能。為了解決吃飯和上廁所的問題,彼得博士首先接受了「三重造口術」——將一根喂食管插入胃中,一根導管插入膀胱,並將結腸造口術袋直接插入結腸。

彼得博士再三強調,對患有漸凍人症的病人來說,這是非常危險的手術。但他自己卻渾然不怕,認為這是「一個真正擁抱科學的機會」,還為自己的基本生存能力被機器化而感到自豪。

作為半機器人形態的一部分,彼得博士還請包括霍金團隊在內的研究者們為他量身定製了一套AI系統。有人走進他家,AI系統會識別他們說的每一句話,而彼得博士可以通過眼球運動提供一系列的回答。

彼得博士的信息交互系統 (圖源:天下網商)

為此,彼得博士還接受了雷射眼科手術,這讓他在70厘米左右的距離擁有完美視力——這剛好是他與電腦螢幕之間的距離。除了電腦螢幕,他還可以通過眼球運動控制電動床和升降家具。

最近,彼得博士宣布自己完成了向半機器人形態轉型的最後一道程序。10月10日那天,他接受了切喉技術。這樣做,能避免唾液進入肺部而導致窒息,但也意味著,他從此喪失了說話能力。

當然,這位科學家早就找到了替代方案,他用自己的聲音訓練了一個語音合成器,使其能夠代替自己「開口說話」。

手術前一天,彼得博士在Twitter上寫道:「這是我作為彼得1.0的最後一篇文章。明天,我將完成最終的醫療程序以完成向半機器人的過渡,我的聲音可能還會持續數十年。從統計學上來看,本來這個月我便會死去。我還沒有死,我正在改變。哦,我多麼熱愛科學。」

讓自己決定活著的意義

「這是以我的生命為代價所進行的一次實驗。」

彼得博士經常高調地「曬出」自己改造身體的步驟和理念,這並不全是為了成為一名網紅。實際上,他與家人成立了斯科特·摩根基金會,該基金會旨在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機器人技術和其他高科技系統,幫助那些身體或精神存在缺陷的人,來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

彼得博士希望,他的這次「轉型」能幫助到其他行動不便的人,他的進展會繼續通過斯科特·摩根基金會來傳播,他的故事也將拍成紀錄片,計劃於2020年在BBC電視台播出。

關於漸凍症

漸凍症與肌萎縮側索硬化(ALS)也叫運動神經元病(MND)同義。它是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損傷之後,導致包括球部、四肢、軀幹、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漸無力和萎縮。臨床表現可分為兩類,一是四肢肌肉進行性萎縮、無力,最後才產生呼吸衰竭;二是先期出現吞咽、講話困難,很快進展為呼吸衰竭。是世界衛生組織開列的五大絕症之一。

最殘忍的是,由於患者的感覺神經並未受到侵犯,因而這種病並不影響患者的智力、記憶及感覺,他們會在意識無比清醒的情況下,眼看著自己一天天失去對身體的掌控,卻對此無能為力。

亞洲時報 綜合

責任編輯:楊志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84t720BMH2_cNUgNU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