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有話 | 包羅萬千的法界人中像

2020-02-16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敦煌莫高窟作為當今世界延續時間最長、保存規模最大、保護最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稱讚為「沙漠中的美術館」、「牆壁上的博物館」。如此精彩絕倫的藝術長廊和千年不斷的歷史文明,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前來欣賞讚嘆、考察學習、甚至是虔誠禮拜為之朝聖!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們精心編寫了敦煌莫高窟「畫中有話」系列賞析。這裡的「畫」不僅僅是莫高窟的壁畫還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築、歷史圖片、歷史遺蹟等等。在我們眼中他們都是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我們將用充滿溫度感的文字來傳遞出歷史信息的點點滴滴,「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大家聆聽到繪畫的聲音,讓聲音傳遞美麗的繪畫!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因為歷史的發展和自身傳教的需要,它的造像種類不僅浩如空中繁星,而且數量也多如恆河之沙,所以在歷史上佛教又被稱之為「像教」。在眾多佛像種類中有一類似像非像表達了佛教中有像無相的境界,他就是我們今天介紹的法界人中像----盧舍那佛像

盧舍那意為光明普照,盧舍那佛是佛教中認為創始人釋迦牟尼永恆不滅的法身像,法身就是佛教中代表著絕對真理的化身。

佛教認為人們會因各自的善惡不同而分別墜入六道中的不同輪迴世界,特別是那些欺人詐物,謀害他人的人是必定要下地獄的,所以表現地獄、惡鬼、畜生的下三道出現了刀鋒遍地,獄鬼出沒,赤身裸體的人們在氣氛陰森恐怖的刀樹火海中狂奔嚎叫。

這種地獄與「天堂」相對的畫面是為所有宗教所共有和最為普遍的觀念。這種在人體上用圖畫顯示法界的佛像也是依據佛教「佛陀即法界」的思想,用擬人化的手法創造出來的一種特殊形象。這一可觀、可想的佛教圖像的構圖源泉來自於佛教經典《華嚴經》,因為在這本佛經中寫道「無盡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滿如來身」,所以盧舍那佛也是華嚴宗所尊奉的主尊佛,這位佛包容了我們能想到和想不到的三界六道、萬事萬物,這一經典的佛教思想和構圖形式隨即成為代表佛教最高智慧不朽之作。

在佛教造像或者壁畫中表現的一大特徵就是在人為基本形象所畫的佛像身上表現的袈裟里刻畫或者描繪著各種景象,佛教總結為三界六道,即為欲界、色界、無色界和天道、人道、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道,佛教把這一形象稱之為法界人中像。

這身盧舍那佛像以說法圖形式出現,主尊佛像頭頂有華蓋、兩邊有相對飛舞的飛天和聽法的菩薩。佛像頭部後面有佛光,身著土紅色袈裟,袈裟長而裹體,所以左手表現出了提起拖地而起的袈裟一角。右手豎掌作出了佛教中的施無畏印,意思是拔出眾生痛苦。最重要的六道圖從佛像的肩膀從上而下依次畫到了袈裟下擺的最底端,整個畫面底色為藍色,與背景的土紅色和袈裟的色彩形成了冷暖色鮮明的對比。

畫面中首先表現的是最高境界的天道,而且繪製在了佛像身體所能表現的最高位置肩膀兩邊。在表示天道的畫面中有盤腿而坐的佛和翩翩起舞的飛天,形成了氣象莊嚴的天國境界。

其次在佛像法衣的胸部中央畫出了代表佛教認為世界的中心上大下小的須彌山,山頂還繪製出五座宮殿,宮殿內各坐一人,最主要的是在須彌山前畫有一位半裸上身,穿著紅色短褲,兩隻手臂往上托舉,一隻手托著太陽、一隻手托著月亮的人物形象,這就是佛教中著名的阿修羅,所以這一組畫面代表著六道中的阿修羅道。在法衣的袖子部分和腹部畫出了犬牙形狀的很多山巒,山與山之間還有許多房舍、人物,這些人物有的坐在房屋裡、有的站立在房屋外面,還有在山間樹林裡修行,也有相互擁抱、奏樂跳舞以及辛苦的在田間勞作耕地的生活百態,這就是代表了我們有情眾生豐富多彩的人道。

順著法衣的衣裙下擺處我們還可以看到畫有刀山,山上有六個人、全身似乎裸體、舉手拔足,好像在痛苦額掙扎哭叫,這裡的裸體人物表示餓鬼道,刀山則表示地獄道。畫面中下方穿插的各種動物則代表著畜生道。

這種充滿著想像與現實、天上與地獄讓人看後即有著修行至天道又恐於墜入至地獄,五味雜陳的精彩畫面正是佛教所宣講的業報輪迴思想的具象化表現。這一傳承了千餘年的法像,其實早在中國佛教歷史文獻中具有代表的《梁高僧傳》和《洛陽伽藍記》中就有記載,但由於缺少具體記述,所以人中像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佛像,怎麼樣的形態,一直不為人們所得知。這幅盧舍那佛像作為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為數不多的幾幅中最早、最好的一幅,也為我們開啟了打開盧舍那法界人中像高深莫測神秘面紗的歷史畫卷!

來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

作者:邊磊

學術顧問:王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