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績優異卻一度「厭學」?與不健康的「家庭關係」有關

2019-11-04     尼莫媽媽日記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今日,許多的媽媽給我發來私信說自己的孩子總是表現出厭學的心理,父母感到很不知所措。確實,孩子學習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也是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

生活中,也有一些孩子本事成績優異,但也一度厭學。但是很多父母總覺得孩子厭學是孩子自身的原因,總是想方設法給孩子報班等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但是似乎都不管用。其實,孩子"厭學"不單單是孩子自身原因,還與不健康的"家庭關係"有關。

不健康的"家庭關係"成為孩子"厭學"的導火線

隨著教育問題不斷地成為了一個家庭里最為主要的問題,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更加急切,並且大多數的家長都認為孩子學習成績優秀既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孩子。

但現實生活中,卻又這樣的一批孩子總是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一提到學習就像奄掉的花朵,產生極具的厭學心理。然而,父母對待這類現象總是從孩子身上找原因,卻從不知孩子厭學其實與不健康的"家庭關係"息息相關。

  • 父母不和諧的關係模式讓孩子焦慮

父母之間不和諧的關係對孩子的影響是最為巨大的,對於孩子們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全世界,父親和母親應該是合為一體,不可分割的。然而,如果一個家庭中,父母之間的關係不融洽,總是吵吵鬧鬧,動不動就大聲吼叫吵架。孩子就會生活在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家裡,慢慢變得孤僻和焦慮,這樣的感覺甚至會伴隨著他們一生。

生活在父母總是爭吵的家庭環境下,很多的孩子總是心驚膽戰,害怕自己做錯什麼事情就可能會給父母的暴脾氣火上加油,使得家庭關係更加緊張。生活中也有一些孩子,在面對父母爭吵是想辦法通過自己來緩解父母的吵鬧。

曾經遇見過一個總是生活在父母爭吵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說:"每次父母開始吵的不可開交的時候,我就會開始搗亂,然後父母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我身上,顧不上吵。然而也正是如此,他們停止了吵架,而我也生病了。"

由此可見,父母總是吵吵鬧鬧確實會給正在長大的孩子帶來許多的負面影響,自然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帶著一種恐懼害怕的心理,孩子又怎麼能安心專注於學習呢?

  • 家庭關係的三角化讓孩子感到緊張

三角化顧名思義是指父母雙方和孩子三人之間的三角關係,一般而言當其中兩個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時,其中一方或者雙方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第三者身上。

家庭治療大師莫瑞·鮑恩的家庭關係三角化,就是這種由第三者的介入而轉移兩個人之間的衝突,而原先的二元衝突並沒有解決。而在家庭中,父母之間的發生衝突就容易轉移到孩子身上,從而讓孩子覺得內心焦慮緊張。

當父母之間發生矛盾,就很可能會將所有的關注點轉移到孩子身上,關注孩子的消極方面,會引起孩子們的不適性,從而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被三角化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出厭學、網癮等不良的習慣。所以說,家庭關係是導致孩子們厭學的一個重要因素,要想孩子對學習有熱情,父母要懂得處理好"三角關係"。

"三角關係"處理得好,孩子待學習如初戀

  • 家庭關係更加穩固,孩子安全感更強

穩定的家庭關係,父母之間和諧的相處關係,潛移默化地給孩子創造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

人民日報曾說:"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示範,就是相親相愛。"孩子們會根據父母之間的關係來判斷家庭環境是否安全,如果父母關係融洽和諧,孩子更具有安全感。

錢鍾書和妻子楊絳就是一個相親相愛的例子,錢鍾書曾經給楊絳一個最好的評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夫妻之間也是一直互敬互愛,彼此關心。這樣溫暖的家庭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什麼是愛,讓孩子生活得更加溫暖,因此也更能將心思放在學習上,更加關注學業。

  • 三角關係達到平衡,孩子專注力更高

性格是從小養成的,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而家庭關係是影響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在幸福家庭長大的孩子,身上自然散發出來的自信心和安全感是無法模仿的。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話題關於"父母吵架,孩子是什麼感受?"其中有一個高贊的回答是:"每一分鐘都是煎熬,讓我想要逃離,父母總是在我面前吵架,爭得面紅耳赤,有時候我做夢都會被這一幕驚醒。"由此可見,家庭三角關係的緊張,會讓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上都恍恍惚惚,總是心驚膽戰,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自然就產生了"厭學心理"。

聰明父母都懂得維持健康的"家庭關係"的妙招

  • 營造和諧輕鬆的家庭氛圍

家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父母和睦是家庭環境營造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墨子·所染》中所記墨子見到染素絲者,感嘆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這告訴我們環境對一個人的重要性。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認知、性格、情感等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正如法國哲學家狄德羅所說:"人類的義務是要把世界變成樂園。"而家長的義務就是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家庭樂園,減少夫妻間的不和睦,增強與孩子的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閱讀書籍,在家裡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更好地教育,讓孩子更加自信勇敢。

  • 不要讓孩子成為不健康"家庭關係"的"替罪羊"

許多的父母在發生矛盾時,當雙方的情緒達到激昂時就容易會把消極情緒轉移給孩子。一分脾氣七分害,教育界的專家曾經指出: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的虐待一定會製造一個問題兒童。

父母之間關係不融洽,動不動就吵架動手,這會讓孩子內心感到恐懼惶恐,不敢靠近父母,更不敢向父母吐露心扉,時刻處在擔心受怕之中,生活和學習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電影《怦然心動》中有一個情節講到父母吵完架後的處理方式,朱莉有一次看見父母在飯桌上吵架後很難過,自己跑回了房間。然後,父母分別到她房間安慰她,並且明確告訴孩子父母吵架並不是你的錯,跟你沒有任何關係,並且爸爸媽媽也會更加愛你的。從此以後,朱莉也從悲傷中走了出來,也感受到父母的愛。

所以,即便是夫妻之間發生了什麼爭吵,也記得不要把消極情緒傳遞給孩子,不要讓孩子成為不健康的"家庭關係"的替罪羊。

  • 給孩子關注,激發孩子獨立思考能力

孩子厭學,對學習專注力和自信心不夠,父母不要把所有的原因歸結到孩子身上,也要學會用自己身上找原因。父母平時要多給孩子關愛,讓孩子有被需要的感覺,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激發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幫助孩子克服"厭學心理。"

《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對待兒子嗯哼的教育就是給孩子一種被需要的感覺。她會示弱,請求嗯哼的幫助,讓嗯哼有一直被需要的感覺。所以,當孩子向你表達愛的時候,父母要學會給孩子及時的回應,有機會是也可以向孩子求助,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價值,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從而對生活和學習的專注力更高,也更加上心。

一個和諧有愛的家是給孩子最後的禮物,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要營養品,希望父母們能夠給孩子更多的關愛,溫柔地對待孩子。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1ISOG4BMH2_cNUgU9E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