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轟炸機」和阿斯頓.馬丁超跑,都是英倫美學的典範!也證明歐洲人是可以設計出好看的轟炸機的,歐洲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是有戰略轟炸機的,雖說整體性能不如美俄兩國的大型戰略轟炸機,但是核威懾作用還是存在過的!
「火神」轟炸機的外貌給人的感覺還行,像一隻大鳥!這種1948年研製的噴氣飛機即便用是用現代工業美學標準去衡量也是漂亮飛機。
從理論上來說「火神」也是飛翼式設計,這要比B–2轟炸機早了差不多50年,只是比B–2多了垂直尾翼,問題是當時沒有飛控軟體,更沒有「數字式飛控計算機」,「火神」要是沒有垂尾的話就從天上掉下來了。
英國作為航空工業的發祥地之一,有深厚的航空工業基礎和技術積澱,就是現在英國的航空發動機也在世界上占有顯赫的位置!二戰之後航空進入到了「噴氣機時代」,英國雖然國力大為衰退,仍然投入巨資研製「噴氣機」的技術,也想在新科技占有一席之地,緊跟美蘇強大的國家研製「軍用噴氣機」的步伐,先後研製了:「火神」、「勝利」、「勇士」三型中程轟炸機和「坎培拉式」輕型轟炸機,而「坎培拉式」轟炸機是二戰後製造數量最多的轟炸機,生產量高達1400架左右!以至於美軍也看上了它的優越性能,購買專利後在國內生產,編號:B–57,而其衍生型號RB–57D則是戰後第一型高空戰略偵察機。
RB–57D高空戰略偵察機,在U–2未出現之前,它是「西方的戰略眼睛」。
執行轟炸馬島任務途中正在加油的「火神」,充當加油機的是英國的「勝利」中程戰略轟炸機,在總體性能「火神」性能更好一些。「火神」是中程轟炸機,遠隔萬里空襲「馬島機場」顯然是不行的,中途連續空中加油很多次!但冷戰期間飛抵蘇聯領空卻不是問題!有能力保持對蘇聯的核威懾!
法國在1960年代前國力不如英國,沒有能力研製真正意義上的轟炸機,但為了保持「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在1960年代中期研製了「幻影Ⅳ」戰略轟炸機,從外表來看它就是一架三角翼幻影戰鬥機的放大型,在機腹下掛載一枚ASMP空射型巡航飛彈,比「火神」內置彈倉可攜帶20枚1000磅航彈的載荷能力小多了!而且它的作戰半徑也只有1500公里,可攜帶核彈勉強邁過了戰略轟炸機的門檻。
蘇聯解體後,英國和法國總算鬆了一口氣,冷戰期間他倆雖然是配角,但是在北約內部是排名老二、老三,也為對抗蘇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蘇聯解體了共同的敵人沒了!也該大規模削減軍費開支,進行經濟建設...就這樣「火神」和「幻影Ⅳ」轟炸機都退役!因為維護它們的成本太高昂了!而且它們服役了幾十年設備也老化嚴重,升級成本也過高!與其占用本來就不多的國防預算,不如讓它們退役。
作為兩個合法的「核大國」英法在2000年之後沒有了戰略轟炸機,僅靠戰略核潛艇去維持核威懾,其實英法國土面積太小,即便是有戰略轟炸機生存能力也太低!真的核戰爭爆發沒有戰略縱深極短時間就會被全殲!如果讓戰略轟炸機去執行常規轟炸任務費用太高了,根本使用不起。
現代轟炸機可不是1950年代的「火神轟炸機」那種了,已經成為技術極其先進、價格極其昂貴的武器平台,沒有個幾百億美元的研製經費甭想搞出來!更突出的問題是,現代航空工業的產業鏈也越來越長,英法兩國現有的航空技術能力沒有辦法獨立設計與製造了(戰略轟炸機和製造空客是兩回事,必須獨立完成),就算是勉強研製出來「飛翼氣動布局的戰略轟炸機」,也因為接近二十億美元的單價,能裝備十幾架已經不得了了!再分攤研製費用的價格絕對會讓英法兩國軍費枯竭,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英法國是不會去做的。
總得來說,英法兩國已經不似從前國力尚可的年代了,當前的國力不允許他們裝備戰略轟炸機,現在的俄羅斯又沒有當年蘇聯那樣的威脅性,也就不需要戰略轟炸機這種昂貴的武器...英法兩國尚且如此,歐洲其他的一千多萬人口,面積十幾二十幾萬平方公里的國家,就更沒必要、沒資格擁有戰略轟炸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