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們的鄰國一直就有著「島國」的別稱,沒錯,日本確實也是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四個大島嶼和若干個小島所組成,總面積加起來大約為37.8萬平方公里。
從來源於2019年的一項數據統計來看,日本共計約有1.24億多人口,人口密度平均算來大約是328人/平方公里,而我國的數據約為145人/平方公里。
日本如此小的土地,卻生活著如此多的人口,所以自古以來便是「人地矛盾」重重。
於是,為了減小這種矛盾,只能是走上武力擴張的道路。
從明朝開始的海外擴張之路
從明朝開始,日本海盜就經常騷擾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直到戚繼光的出現,才算是徹底將海盜趕走。雖然初次碰撞是以失敗而告終,但即使如此仍未打消日本人的野心。
公元1592年,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為了緩和國內大名的矛盾,組織起14萬兵馬發動對朝鮮的戰爭。戰役初期,日本獲得了巨大的優勢,就連朝鮮王京漢城都被攻破,萬曆眼見如此情況,調遣了以遼東鐵騎作為主力的全國精銳部隊共計四萬餘人赴朝參戰。
幾輪交戰之後,豐臣秀吉開始主動議和,但是在1597年再度入侵朝鮮,於是明朝又開始二次增援,兵力最多時多達八萬餘人,這一次日本又失敗了,而且隨著豐臣秀吉的去世,日軍只好撤退。
到了近代,經歷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也走上了富國強軍的道路,同時再度將吞併朝鮮作為自己第一目標。日軍起初以鎮壓東學黨起義為名,可是起義結束後仍是賴著不走,甚至還不斷向朝鮮增兵,後來還主動向清朝的北洋水師發起襲擊,自此中日甲午海戰全面爆發。
不過不同於明朝的獲勝,清軍最後不但慘敗,還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日本占領朝鮮後,又將我國東北視為下一目標,接著就是相繼挑起九一八事變和盧溝橋事變。
隨著我國土地的相繼淪陷,除去西南部分地區外的大半個中國也均被占領,最後隨著同盟國的反攻,以及中國人民歷經14年的艱苦戰鬥,才終於將日本侵略者趕走。
嚴重的人地矛盾
單就人口密度而言,江蘇省是我國大陸地區人口密度最大的一個省份,平均每平方公里有748人。不過日本的人口分布則要稠密的多,雖然江蘇僅有10.72平方千米,僅有日本的三分之一,但是
日本37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僅有27%的土地是更適宜人類生存的平原和盆地,而且這27%還是呈分散狀。
這麼一算下來,承載日本大部分人口的土地面積僅僅只有10萬平方公里不到,部分地區人口密度甚至可以達到每平方公里上千人。
古代時期,人多地少的問題就是一直伴隨著日本的統治階層。日本的戰國時代結束後,就將填海造陸的方式,作為了自己擴大面積的第一選擇。但是,又因為日本獨特的地理因素,
其周邊海域海水深度大,海床坡度也十分陡峭,很多地區剛剛距離岸邊10公里的距離,海水深度就達到了百米以上。
再加上日本又正好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全年地震多發,可能一場地震就能將好不容易填海造出來的土地給毀於一旦。
另外,日本最富盛名的富士山雖然已經300多年未有噴發,不過其性質仍是一座活火山。
剛經歷戰國時期後,因為當時的科技發展有限,所以經過綜合考慮,日本填海造陸的第一選擇只能是內海和湖泊等,比如日本的東京灣和伊勢灣等地都有過大舉的填海造路項目。不過日本當時的國力有限,造路的規模和進展也都是處於「踏步」狀態,很多工程項目也因此而擱置了。
到了1897年,日本又將觸手伸向了當時還屬於清朝藩屬國的琉球,後來將庫頁島的部分地區,並通過《馬關條約》逼迫清政府割讓了台灣島,再加上日本此前侵占下來的朝鮮,此時日本的陸地面積獲得了很大的增長。
戰後崛起
二戰後,美國將日本作為了自己在遠東地區同時遏制蘇聯、中國和朝鮮的「橋頭堡」,進行大舉扶持,而日本又因為後來韓戰獲得大筆軍工訂單,也進入了自己的高速發展時期。
到了1968年,日本的GDP產值已經超過西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除了經濟的騰飛外,得益於生活水平的提高,日本的人口數量也在慢慢增長,而這更加加深了本就突出的「人地矛盾」。
1951年,由美國帶頭的,並且還是排斥了我國在外的情況下,簽訂了《對日友好條約》,或者也叫做《舊金山和約》,此項條約的主要目的就是結束日本戰後被軍事占領的情況,並恢復其正當的國際地位。
而獲得「新生」之後的日本的首件大事就是發展生產,解決人民最基本的穿衣吃飯問題。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日本政府就已經開始制定鼓勵生育的政策,但與此同時的是,大人的吃飯都成問題,更不用說家裡的孩子了,尤其是當時的家庭普遍都有兩個以上的孩子。
由於氣候因素的影響,日本並不適宜種植高產的玉米和番薯等糧食作物,為了生產儘可能多的水稻,除了要精耕細作,發展精密農業外,還得要有土地作為支撐。於是,日本政府再度重啟了先前擱置的填海造陸計劃,此舉不但避免高速發展的農業用地被工業用地占據,還一定程度上的擴大了水稻種植範圍。
由此,日本也開始了自身規模龐大的填海造陸工程。
填海造陸弊端的顯現
根據資料顯示,從1945年到1974年的三十年中,日本通過填海造陸一共獲得了將近1200平方公里的領土,對比整個香港也才只有1100平方公里,其中東京灣、伊勢灣和八郎瀉,則是其中貢獻最大的地區。
不過,從1970年以後,日本填海造陸的工程也愈發緩慢,主要是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水稻也不再是主要的食物來源。還有就是得益於機械化耕種,和科學的灌溉方式,日本的單位土地產量也位居世界前列。上世紀七十年代期間,日本憑藉僅有的土地,水稻最高產量達到1400萬噸,除了滿足居民需求外,還會剩餘不少部分,
種種因素之下,填海造陸工程也被停止
。
陸地面積增加帶來的喜悅之後,日本民眾又突然發現,海灣線不但變小了,而且又滿是工廠、機場和船舶碼頭,即使城市的海濱地區,都會讓人感到一種壓抑感。
毀譽參半的填八郎瀉造陸工程
前文提到過日本地理情況複雜,又是地震災害多發區,還有日本國土有限,也沒有那麼多土方可夠填海,所以被填的都是以湖泊為主,
而日本當年的第二大胡泊—八郎瀉直接被填平而消失,這也成為了日本人心中不可磨滅的痛。
八郎瀉位於秋田縣,其南部與日本海相連,故而是一條鹹水湖,其整體面積約為220平方公里。出於增加糧食產量的考慮,日本從1957年開始從荷蘭引進技術,並投資了多達852個億的日元進行造陸工程。因為其與外海相連,所以首先在內部圍出了一條長達51公里的環形大壩,然後再使用五台大功率水泵向外抽水,待湖水抽干待盡後,再填入大量的土方,由此將湖泊改造成為農用地。
日本國土有限,資源貧瘠,出於節省資本的考慮,並未單純的將地平面抬高到海平面以上。因為此前已經通過大壩分離內外水系,又將湖水抽干後,直接鋪上了一層土石,然後經過填平修復後,就開始用做了農用地。
因為荷蘭也是個低地勢國家,和日本同樣也是地狹人稠,而且最早在1932年時就已經完成圍海築堤,逐步開發的工作。荷蘭通過填海造陸一共收穫了5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其「擋潮閘」更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前文提到日本引進的是荷蘭技術和經驗,所以八郎瀉的造路項目也非常的「荷蘭化」。待到1964年,八郎瀉的造陸工程基本施工完畢,這個早先的日本第二大湖,被改造成了一塊占地1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並將其命名為大泄村。
因為該村被堤壩所包圍,並且為了降低成本,所以平均地勢要比海平面低上個1-5米的範圍。
1983年5月26日,日本海發生了一場7.7級的大地震,並且因地震又引發起一場持續八個多小時的大海嘯,而當年八郎瀉入海口位置的堤壩也因此遭到滅頂之災。因為堤壩被沖毀,大量的海水倒灌回如今的大泄村,因為大量海水的侵蝕,土地含鹽量暴增,農田也皆因此受損。
現如今的八郎瀉共計3000餘人口,也是日本名牌稻米「秋田小町」的主產地之一,該品種稻米成熟期短,耐病蟲害能力強,而且米質整齊、透亮,煮熟後也是氣味綿長,在水稻界也是享有盛譽。目前,像是我國的天津寧河縣和大連還有吉林的部分地區,也都引進了該品種的稻米進行播種。
雖然日本通過填海造陸獲得不少好處,而大泄村也成為了稻米高產地,但是很多日本國內人士還是認為當年的填湖造陸實質就是一個錯誤行為,因為變湖為陸,也意味著大片濕地的喪失,生物多樣性的弱化,對自然環境有著不可逆的傷害。特別是當時日本的稻米產量已經有了產能過剩的趨勢,這就更使得大泄村的高產量與自然環境相比顯得無足輕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tRGe3QBURTf-Dn5J4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