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
清代:納蘭性德
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過,山枕檀痕涴。憶來何事最銷魂,第一折枝花樣畫羅裙。
賞析
由於作者的氣質與秉性使然,所以即使內容為艷情,詞作也往往會呈現出迥異的風格。早期花間詞不僅內容空虛、意境貧乏,而且多追求辭藻的雕琢與色彩的艷麗,雖然詞人多為男子,但他們寫出來的文字卻帶著極濃重的脂粉氣;納蘭的這一首《虞美人》雖然也寫男女幽會,卻在暖昧、風流之外多了幾分清朗與涼薄。
發端二句「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很明顯出自於李煜在《菩薩蠻》中的「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一句。小周后背著姐姐與後主在畫堂南畔幽會,見面便相依相偎在一起,緊張、激動、興奮之餘難免嬌軀微顫;納蘭詞中的女子與情郎私會於「曲闌深處」,見面也拭淚啼哭。但是細細品味,後主所用的「顫」字更多展現的是小周后的嬌態萬種、俏皮可人,而納蘭這一「顫」字,寫出的更多是女子的朋情之深、悲戚之深,同用一字而欲表之情相異,不可謂不妙。
曲闌深處終於見到戀人,二人相偎而顫,四目相對竟不得「執手相看淚眼」,但接下來納蘭筆鋒一轉,這一幕原來只是回憶中的景象,現實中兩個人早已「淒涼」作別,只能在月夜中彼此思念,忍受難耐的淒清與幽怨。夜裡孤枕難眠,只能暗自垂淚,憶往昔最令人銷魂心蕩的,莫屬相伴之時,以折枝之法,依嬌花之姿容,畫羅裙之情事。
這首詞以白描的手法再現夫妻重聚時的情景,字句間一片春光淒涼。從詞意上看,這首詞是詞人回憶與妻子相戀的情景,通篇皆作追憶的口吻。
上片布景,展現相見之時及別離之後的情景。「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別後的淒涼,最難以忍受的是月明之夜的清冷相思。讀來令人搖心動魄。雖並非初次,卻仍然有點緊張。暗地裡,偷偷勻拭著眼淚,心潮激盪。回想起別後,兩處相思,一樣淒切悲涼。
「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詞意陡轉,道破這原是記憶中的美妙而已,現在已是別後淒涼。淒清幽怨到讓人不堪承受。
下片說情,剖示當下的心境。「半生已分孤眠過」,緊承詞意,將失意一傾到底,用詞精美婉約,悽愴詞意並未因而消減,依然辛酸入骨。結句處的「折枝花樣畫羅裙」,借物映人,含蓄委婉。
布景與說情,儘管皆記憶中事,但其注重於捕捉當時的感覺和印象,卻令得已經過去的景和情,鮮明生動地浮現目前。
與很多花間詞相比,李煜的艷詞大多做到了艷而不俗,能將男女偷情幽會之詞寫得生動而不放蕩。納蘭的這一首《虞美人》又在李煜之上。
這首詞首尾兩句都是追憶,首句寫相會之景,尾句借物映人,中間皆作情語,如此有情有景有物,又有盡而不盡之意,於淒涼清怨的氛圍中嘆流水落花易逝,孤清歲月無情,真是含婉動人,情真意切。
採桑子·誰翻樂府淒涼曲
清代:納蘭性德
誰翻樂府淒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鑑賞
納蘭的詞中有一部分愛情詞很朦朧,又無本事可尋,所以很難確定其所指。這首詞便是這樣。從詞里所描寫的情景來看,很像是對一位情人的深深懷念。通篇表達了一種百無聊賴的意緒。此闋《採桑子》無一字綺詞艷語,而當中哀艷淒婉處又動人心魄,明說是「瘦盡燈花又一宵」,然而憔悴零落的又何止是燈花而已?不是不知何事縈懷抱,而是知道也無能為力。解得開的就不叫心結,放得下的又怎會今生今世意難平?納蘭容若這樣深情的男子,哀傷如雪花,漫天飛舞不加節制,悼亡之作蘇子之後有納蘭,可是容若之後誰還能做悼亡的淒涼曲?嫁了這樣的男人不要想著白頭到老,因為情深天也妒,註定要及早謝幕留愛情佳話來讓人懷念。
上闋側重寫景,刻畫了蕭蕭雨夜,孤燈無眠,耳聽著風聲、雨聲和著淒涼樂曲聲的氛圍與寂寞難耐的心情;
下闋側重寫不眠之夜,孤苦無聊的苦情。詞情悽惋徘惻,哀怨動人。下闋緊承上片「瘦盡燈花又一宵」,扣住徹夜未眠,進一步訴說自己百無聊賴的心緒:「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不知道何事縈繞心懷?清醒時意興闌珊;沉醉也難掩愁情。無論是清醒或是沉醉,那個人始終忘不掉。
晏小山《鷓鴣天》詞有「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句,不知是何因緣,連一貫嚴謹的理學家程頤都拜倒其冶艷之下,極之讚許。容若此處更翻小山語意:「夢也何曾到謝橋?」縱能入夢,就真能如願到訪謝橋,與伊人重聚嗎?相較於小山的夢魂自由不羈能踏楊花與伊人歡會的洒然,容若的孤苦淒涼斑然若現,以此句結全篇,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
整首詞以清婉筆調寫相思,相思也仿佛臨風而動,縈人懷抱。風也蕭蕭,雨過天晴也蕭蕭,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又是淒涼又是纏綿,並非雕琢之語。燈光瘦盡亦是人神傷消瘦,一字鏤盡風神,盡得其妙。
山花子·風絮飄殘已化萍
清代:納蘭性德
風絮飄殘已化萍,泥蓮剛倩藕絲縈。珍重別拈香一瓣,記前生。
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箇不多情。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
賞析
《山花子》這首詞從「記前生」句可以看出,是寫懷念亡妻的。這是殘荷引發的懷人之作。
上片前兩句是荷塘敗落的實寫,以「飄殘」而感知了季節之悲,同時也是人生之秋的寫照。而泥蓮被藕絲縈繞,既是實景,又是不絕的情思。後兩句「珍重別拈香一瓣,記前生」,追憶當初,因景誘情,前生珍重,後世亦珍情。情重更見心苦。
下片承上抒情,前兩句化用杜牧詩句《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句意,「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箇悔多情」,作者後悔妻子在世的時候,沒有對她深情相待,自覺對她薄情。因作者與妻盧氏結婚時,他心中還惦念著姓謝的表妹。自己因為對表妹謝氏的多情,而對盧氏薄情。如今想來人在的時候沒有好好珍惜,而今人不在了,只有偷偷流淚的份了。「悔」字為反語,不悔之意。這是對於「情」的一種特殊感受,是更深沉得情的告白。後兩句是真情的率性表露,「斷腸」和「淚」恰是因多情而傷痛徹骨,悽苦惆悵。
採桑子·塞上詠雪花
清代:納蘭性德
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謝娘別後誰能惜,飄泊天涯。寒月悲笳,萬里西風瀚海沙。
賞析
該詞寄託了天涯行役之苦,如雪花之漂泊無依般,體現了詞人心中的清高孤傲無人同與的悲涼之感。詞中詞人拋開了詠雪的成規,把雪花當作跟牡丹一樣的「花兒」來歌詠,營造一種新奇的錯位,表現了詞人天馬行空、自由揮灑而獨出機杼的高超才調。
首句倒卷而出。先設想一種責詰,然後對此責難作出答覆:自己所愛者不只是雪花的輕倩飄灑,而且更是她那種冰雪精神。再躍進一層,雪花似花非花,她以無根為有根,其六出之姿,空靈瑩潔,若有若無,絲毫沒有人間富貴花——牡丹那種深根、茂葉和豐腴的體態。這,既是詞人的審美選擇,又是他對於富貴門閥種種束縛的逆反心態的反射。
下片以謝娘關合雪花。晉王凝之的妻子謝道溫有文才,後代常以謝娘借指才女。又一說,謝娘常用來泛指自己所思念的女子。納蘭詞中多次出現「謝橋」、「謝家庭院」,其《採桑子·謝家庭院殘更立》的下片更有「此情已自成追憶,零落鴛鴦。雨歇微涼。十一年前夢一場」的描述。蜘絲馬跡,似以第二解為宜。詞從詠雪轉到謝娘,其連接點應是雪花的輕盈嫵媚、瑩潔玲瓏,它令詞人聯想到和某一女子的純潔、朦朧的輕憐密愛。以下一轉,又從雪花的飄灑聯想到自己的天涯飄泊。然後宕開,讓這份相思羈旅的悲愁,融入寒月悲笳,浩蕩西風,蔽日黃沙的龍荒瀚海之中。
在這裡,愛情的憾恨與人生的憾恨合成為一體。愛情得到升華,它決不僅僅意味著某人某事的男歡女愛,它還是一種生命追求的審美化。故而「既輕盈倩麗,又沉鬱蒼涼」。
這首詠雪詞,寫得穎異別致,「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超逸了歷來詠雪詩詞曾經有過的意象格局,神韻天縱。詞中對於塞外的茫茫飛雪,別具視角眼界,其中隱含著詞人自己的意態情懷:深切的身世心性之慨,在其中若隱若現,一種濃郁的淒楚蒼涼,迴蕩其間。此詞景象闊大,氣韻沉厚,情境深邃,是納蘭性德邊塞詞的又一卓異之作。
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
清代:納蘭性德
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台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釵鈿約,竟拋棄。
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中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待結個、他生知己。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裡。清淚盡,紙灰起。
賞析
《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是納蘭性德悼亡詞中的代表作。其悼亡詞有四十首之多,皆血淚交溢,語痴入骨。此詞尤稱絕唱。詞從空階滴雨,仲夏葬花寫來,引起傷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遠,音訊不通,以至來生難期,感情層層遞進,最後萬念俱灰。此生已矣,來世為期?全詞虛實相間,實景與虛擬,所見與所思,糅合為一,歷歷往事與冥冥玄想密合無間。納蘭詞「哀感頑艷」、「令人不能卒讀」,於此可見一斑。
詞起得突兀:「此恨何時已?」此乃化用李之儀《卜運算元》詞「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成句,劈頭一個反問,道出詞人心中對盧氏之死深切綿長、無窮無盡的哀思。作者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訣,歡樂不終而哀思無限;又恨人天懸隔,相見無由,值此亡婦忌日,這種愁恨更有增無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句,更渲染出悼亡的環境氛圍。「滴空階」二句,化用溫庭筠《更漏子》下闋詞意,溫詞曰:「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能清晰聽到夜雨停歇之後,殘雨滴空階之聲的人,一定有著鬱悶難排的心事,溫飛卿是為離情所苦,納蘭容若則為喪妻之痛,死別之傷痛自然遠過於生離,故其悽苦更甚。盧氏死於農曆五月三十日,此時已是夏天,爭奇鬥豔的百花已大都凋謝,故稱「葬花天氣」。此處有兩措辭當注意:其一明屬夏夜,卻稱「寒更」,此非自然天氣所致,乃寂寞淒涼之心境感受使然;其二是詞人不謂「落花」,而稱「葬花」,「葬」與「落」平仄相同自非韻律所限。人死方謂「葬」,用「葬」字則更切合盧氏之死,如春花一樣美艷的嬌妻,卻如落花一樣「零落成泥碾作塵」。如今之「葬花天氣」,妻死整整三年,仿佛大夢一場,但果真是夢也早該醒了。「不及夜台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二句承上句來,人間無味,倒不如一抔黃土,與人世隔開,雖覺冷清,卻能將愁埋葬。夜台,即墓穴。埋愁地,亦指墓地。盧氏葬於玉河皂莢屯祖塋。「釵鈿約,竟拋棄」二句,再從自身痛苦生髮,謂你因覺人間無味而撒手歸去,卻不顧我倆當年白頭到老的誓言,竟使我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間。古時夫婦常以釵鈿作為定情之物,表示對愛情的忠誠。釵為古代婦女的首飾之一,乃雙股笄,鈿,即金花,為珠寶鑲嵌的首飾,亦由兩片合成。上片寫詞人對亡婦的深切懷念。
下片開頭,詞人期望能了解盧氏亡故以後的情況。這當然是以人死後精神不死,還有一個幽冥的陰間世界為前提的。此亦時代局限使然,也未嘗不是詞人的精誠所至,自然無可厚非。「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依?」「重泉」,即黃泉,九泉,俗稱陰間。雙魚,指書信。古樂府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之詩,後世故以雙鯉魚指書信。倘能與九泉之下的亡妻通信,一定得問問她,這幾年生活是苦是樂,他和誰人伴。此乃由生前之恩愛聯想所及。詞人在另兩首題為《沁園春》的悼亡詞中也說:「記繡榻閒時,並吹紅雨;雕欄曲處,同倚斜陽。」又曰:「最憶相看,嬌訛道字,手剪銀燈自潑茶。」由生前恩愛,而關心愛人死後的生活,鍾愛之情,可謂深入骨髓。詞人終夜輾轉反側,難以成眠。欲以重理湘琴消遣,又不忍聽這琴聲,因為這是亡妻的遺物,睹物思人,只會起到「舉杯消愁」「抽刀斷水」的作用,而於事無補。湘弦,原指湘妃之琴。顧貞觀有和性德《採桑子》云:「分明抹麗開時候,琴靜東廂,……孤負新涼,淡月疏欞夢一場。」由此可以看出盧氏在日,夫婦常在東廂理琴。理琴,即彈琴。捎信既難達,彈琴又不忍,詞人只好盼望來生仍能與她結為知己。據葉舒崇所撰盧氏墓誌,性德於其妻死後,「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詞人不僅把盧氏當作親人,也當成摯友,在封建婚姻制度下,這是極難得的。詞人慾「結個他生知己」的願望,仍怕不能實現:「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裡。」詞人甚至擔心兩人依舊薄命,來生的夫妻仍不能長久。緣慳,指緣份少;剩月零風,好景不長之意。讀詞至此,不能不使人潸然淚下。新婚三年,便生死睽隔,已足以使人痛斷肝腸,而期望來生也不可得,這個現實不是太殘酷了嗎?在封建制度下,婚姻不以愛情為基礎,故很少美滿的,難得一兩對恩愛夫妻,也往往被天災人禍所拆散。許多痴情男女,只得以死殉情,以期能鬼魂相依。詞人期望來生再結知己,已是進了一步。但又自知無望,故結尾「清淚盡,紙灰起」二句,格外淒絕。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勝
清代:納蘭性德
伏雨朝寒愁不勝,那能還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輕盈。
漫惹爐煙雙袖紫,空將酒暈一衫青。人間何處問多情。
賞析
這是一首相思之作,卻不同於那種甜蜜憧憬的懷想,亦不是刻骨銘心的感念。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首小令,那麼非此二字莫可當得:闌珊。
所謂「那能還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輕盈」,正是「春花秋月,觸緒還傷」的另一番寫照。當年他曾和她一起攀上杏樹枝頭摘取花枝,比賽誰最輕盈利落,而今的杏花春雨一如往昔,而佳人已逝,以至於唯恐再見到杏花,觸動自己的傷心事。睹物傷情,算是中國詩歌由來已久的傳統。
轉到下片,出現一組精工的對句:「漫惹爐煙雙袖紫,空將酒暈一衫青。」這兩句解釋出來,就是熏爐上的煙氣輕輕縈繞,雙袖在爐火中映出紫紅的顏色,身著青衫而臉上泛出了酒暈。句中一個「漫惹」,一個「空將」,極寫無聊之態。這裡納蘭仿佛是說,我現在多麼無趣啊,恍恍惚惚,呆呆地烤著爐火,飲著乏味的酒,忽忽悠悠就醉了,我也不知是為了什麼,我也不知要做什麼。
尾句,作者捨棄了一切描寫與對仗,平平呵出:人間何處問多情。以人間之廣大,竟然還是無處尋覓、亦無處寄託那一份多情。看似平淡的一句話,卻實已把天地逼仄到了極處。這正是「誰念西風獨自涼」的境界,西風遍吹,而獨有我感到了深深的涼意。天地廣大,而唯有我心懷迂曲,無處排遣,無處寄託。
浣溪沙·誰道飄零不可憐
清代:納蘭性德
誰道飄零不可憐,舊遊時節好花天。斷腸人去自經年。
一片暈紅才著雨,幾絲柔綠乍和煙。倩魂銷盡夕陽前。
賞析
詞人在筆下著力表現其傷春惜花的意緒,同時也借花寫人,「倩魂銷盡夕陽前」既是惜花之凋謝,也是傷人之辭世。
「誰道飄零不可憐」起句就將人帶進一個絢爛的暮春時節。繁花滿天,一樹樹的海棠花競相開放喧嚷嬉戲,祥寧中飄渺著生命的靈動。這淒婉的美麗令人憐愛嘆息。古人論詞的結構,妙在斷斷續續,不接而接。「誰道飄零不可憐」句,就具有如此之妙。它與下面兩句,一寫回憶,一寫現實,看似不接,實則詞意緊緊相接。一樣的飄零,不一樣的感覺。既突出了如今內心的悲涼,又為描寫現在的情景作了鋪墊。
詞人一反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通常寫法,一開篇就道出了自己的感觸「誰道飄零不可憐」,可謂別出心裁讓人耳目一新,不覺眼前一亮。第二拍「舊遊時節好花天」,詞人隨即點明這是故地重遊,相似的景物自然很容易勾起人美好的回憶。但詞人並沒有描述當時的情景,只用了「好花天」三個字寫出了相同的時令和場景。可如今物是人非,怎不叫人斷腸。這裡用的是隱顯手法。作者只寫遊覽的天氣,而把佳人的容貌與動作,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讀者自己去想像。這種寫法,可謂絕頂高明,用「隱」來激發想像,從而拓展了「顯」的意境。
下片轉入寫景,「一片暈紅才著雨,幾絲柔綠乍和煙」用如煙綠柳襯雨後紅花。暈字用得極妙,既寫出了花色彩的變化,也寫出了人在花叢中的獨特感受。下片結「倩魂銷盡夕陽前」。用擬人的手法寫落花,憐惜之情溢於言表。以夕陽為背景,顯得格外悽美。還照應了上片起句,使全詞渾然一體、餘味無窮。詞意淒絕,充溢著無可奈何的情緒。這裡詞人以生動的比喻,進一步把集合著悲涼、痛苦、傷心、悔恨,交織著絕望與希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詞人雖然寫的是情,但其中也滲透著人生哲理。其實銷盡的又何止是花魂。花落春去,逝去的還有美妙的時光、美好的青春年華和那轉瞬即逝的愛情,美好的東西總是短暫的。紅塵一夢,再美的綻放也是過往,終將飄零,詩詞的境界就是在剎那中見終古,在微塵中顯大千,在有限中寓無限。
此篇詞極婉媚空靈,恍惚迷離,令人盪氣迴腸。
編輯:良知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