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拍了X光片,還要做CT甚至磁共振,它們的輻射有多大?

2019-09-28     名醫開講

生病到醫院做檢查,難免要受到

各種X光、CT、核磁共振的「關照」

你是不是每次進醫院拍片的時候都是這樣的

內心簡直有一萬個疑問

這輻射大麼?

會不會傷害我的身體?

究竟哪些檢查有輻射?

哪些沒輻射?

……

今天

小編全部為您揭曉!

輻射是什麼?

要回答這些問題

首先,來看看輻射是個什麼東西

輻射的本質是能量交換/傳播

宇宙中任何非絕對零度的物體都存在輻射

也就是說,輻射無處不在

按能量大小

可分為非電離輻射

和電離輻射

1.電離輻射

特點:

能量較高

可以電離物質

可以對細胞甚至是DNA造成損害

比較危險

代表:

α、β、γ射線、X射線、中子射線

2.非電離輻射

特點: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能量較低

沒有電離物質的能力

很難對人產生直接傷害

比較安全

代表:

電磁爐,微波爐等,主要產生熱能


我們每天都在接受電離輻射!

事實上,我們每時每刻

都會受到自然界的電離輻射

這種輻射稱為天然本底輻射

一個自然人一年

天然本底輻射

平均值大約是3.13mSv

小科普

醫學上一般採用毫希沃特(mSv)來衡量輻射危害性,短時間內接受大劑量的輻射會嚴重影響人體生命健康,但一年內低於100mSv的輻射對人體癌症發生率的影響和本底輻射並無差異。

接著

我們先來個無獎競答:

請問,下面哪一項檢查沒有電離輻射?

A.X射線 B.核磁共振

C.CT D.PET—CT

正確答案是:B.核磁共振

你有沒有答對呢?

是不是有點出乎意料

聽起來很可怕的「核磁」

竟然沒有電離輻射

其實對於各種檢查

X 光、CT、B 超、核磁……

大家多多少少有些恐懼

好像只要是拍片就是吃輻射啊

只要是輻射就是傷害身體啊

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

事實上

醫院的常規檢查中

B超、核磁共振(MRI)

是非電離輻射檢查手段,沒有電離輻射

而X線、CT、PET/CT

則會產生電離輻射

那麼,問題又來了

既然X線、CT、PET/CT有輻射

為什麼我們還要用它來檢查呢?

PET/CT與磁共振有什麼區別?

- 問答時間 -

PET/CT是什麼?

PET/CT實際上分為兩個部分,即PET和CT,PET是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的縮寫,CT是利用X線進行計算機斷層成像的裝置,所謂PET/CT就是一台機器上既可行PET成像,又可做CT成像的一種新型的尖端醫療影像設備。

許多人會問,PET與我們熟悉的CT、磁共振之類的檢查有什麼區別呢?

X光片、CT和磁共振這類傳統的影像檢查是顯示解剖結構,直觀地反映人體內器官和組織的真實模樣,換句話說,長得什麼樣,拍出來就是什麼樣,大部分人都能看到心臟在哪裡,肝臟在哪裡,看的是器官和組織的「外表」;而PET是檢查人體的代謝情況,看的是器官和組織的「內在」。

在很多疾病中,尤其是早期腫瘤,代謝異常往往是先於解剖結構異常出現的,「外表」還是正常的,而「內在」已經惡變了。此時X光片、CT和磁共振的顯示可能仍然是正常的,但PET已經可以檢查出異常情況了,這就為我們及早治療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另外,X光片、CT和磁共振往往是一次只檢查一個部位(偶爾也會有多個部位),而PET檢查是一次性掃描全身,特別是對於有遠處轉移的腫瘤病人來說,一次PET掃描可以確定到底有沒有轉移、全身哪些地方有轉移,幫助進行腫瘤的臨床分期,有利於制定最佳治療方案,既節約時間,又明確診斷。

什麼情況下需要做PET/CT檢查?

PET檢查的優點是無創、早期反映代謝異常情況、靈敏度高,一次性掃描全身,以下情況適合進行PET/CT檢查:

1、腫瘤的早期診斷;

2、腫瘤的良、惡性鑑別診斷;

3、腫瘤的臨床分期;

4、腫瘤治療過程中的療效監測;

5、腫瘤患者隨訪過程中監測腫瘤復發及轉移;

6、已發現腫瘤轉移而需要尋找原發灶;

7、不明原因發熱、腫瘤標誌物異常升高患者的腫瘤探測;

8、腫瘤高危因素人群的腫瘤篩查,如有腫瘤家族史、腫瘤高風險人群(長期吸煙、高危職業、嗜酒等不良生活習慣)。

簡單來說,PET/CT適用於早期診斷腫瘤,腫瘤病人檢查是否有轉移或復發,評估腫瘤治療效果,其他檢查都找不到原因的發熱和腫瘤標誌物升高,腫瘤高危險人群的篩查等

PET/CT的輻射劑量有多大?

世界上幾次著名的核電站泄漏事件,使得大部分人談「核」色變,但其實地球上的輻射無處不在,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被輻射,只不過輻射的量比較小,所以不能拋開劑量談輻射的危害

那做一次PET/CT所受到的輻射劑量是多少呢?

韓國醫生在2015年針對全國73個機構的105台PET/CT所做過的病人進行調查,以18F-FDG為顯像劑的PET檢查平均輻射劑量約為5.89mSv,CT檢查平均輻射劑量約為6.26mSv,18F-FDG PET/CT總輻射劑量約為12.2mSv,隨著近年儀器探測敏感性的不斷改進,使用的18F-FDG劑量不斷降低,並採用低劑量CT掃描,實際的總劑量可能還低於12mSv。可見做一次PET/CT檢查所受輻射劑量也是遠遠小於100mSv這個標準的

另外,18F-FDG還會自發性的發生衰變,也就是放射性隨著時間延長而逐漸減小。18F的半衰期是109分鐘(約2小時),也就是說每過2小時,18F的放射性會減少一半

注射入人體內的18F-FDG,除了過物理衰變外,還有機體的生物排泄,其實際在體內停留的時間則更短,因此對病人自身和周圍的人群都是非常安全的。而距離又是影響所受輻射劑量的關鍵因素,距離放射源越遠,受到的輻射越小。下面這個表格清晰地顯示了PET檢查在不同時間和距離所測到的輻射值。

PET/CT受檢者在不同時間和距離所測到的輻射值(數據來源於華益分子影像研究院)


做完PET/CT後應注意什麼呢?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CT檢查的輻射來源於儀器,走出檢查室就沒有影響了,只有PET檢查注射的顯像劑的輻射會跟隨著病人。所以,除了等待顯像劑自己衰變外,我們還可以加速其排泄,這當然就是多喝水多排尿啦。

很多人做完PET/CT檢查後不敢靠近自己的親屬,其實做完檢查後體內殘餘的輻射是正常成年人可以承受的,兒童和孕婦由於比較敏感,建議保持2米左右的距離。做完18F-FDG PET/CT檢查,一天左右體內輻射量就可以降到天然本底水平,完全可以正常生活了。

上面我們講了PET檢查這麼多優點,但PET雖好,可不要貪戀哦。我們一般不推薦PET/CT作為常規體檢項目。但對於有腫瘤家族史、腫瘤高風險人群(長期吸煙史、高危職業、嗜酒等不良生活習慣)、體檢中發現腫瘤標誌物明顯升高的患者,可以應用PET/CT進行檢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mmYuG0BMH2_cNUg_B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