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我們在線上發起了「哈利·波特家中相伴」20周年紀念徵稿活動。活動通知發布後,我們陸續收到了大量巫師朋友的來稿,這讓我們頗受驚喜與感動。經過逐步精挑細選,入選名單已在此前公布 。
「哈利·波特」系列來到中國已有二十年,當初揮舞著鉛筆,朝著夥伴叫嚷咒語的孩子也都已長大,有的甚至已經為人父母。在旁人看來,二十一世紀初掀起的這股魔法浪潮似乎早已該趨於平靜——「2020年了,還有哈迷嗎?」
願魔法長存!
作 者: Théo Zhang
年 齡:19
個人介紹:出生於2000年末,一直對赫奇帕奇心心念念的鷹院生。熱愛音樂、書籍和語言。碰巧是11歲那年夏天與「哈利·波特」相遇,從此一頭扎進了神奇的文字中,從一個小麻瓜轉變為一個小巫師,與鐵三角一同冒險和成長。
2020年了,還有哈迷嗎?
「這麼多年過去了,想知道還有沒有和我一樣的哈迷堅信著魔法。是什麼讓你們擁有堅持下去的力量呢?」
看到這個知乎問題的第一眼,我愣了一下。隨即我的思緒飄回了2018年11月份,當時我和五個小夥伴一起,在緊張的高三放寒假的第一時間跑去電影院,只為首刷《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從上映前一個多月便已經開始的期盼,到11月17號下午文綜考試時愈發不安分的心情,經過電影高潮部分巴黎之戰的激動和震撼,再到回家的路上抱著印有神奇動物的爆米花桶漸趨平靜……這段體驗千言萬語彙成一句:The story goes far beyond all my expectations!
我出生於2000年,正是人文社引進前三部「哈利·波特」小說的那一年,也是羅琳阿姨創作出第四部「哈利·波特」的那一年。一年後,電影也全球上映了。有的時候我也會暗自鬱悶,為什麼不早出生十年呢,那樣我就能感受到80、90後同步追逐哈利·波特腳步的那種激動與快樂了。但是這樣的小失望在「神奇動物」系列呈現在我們眼前時煙消雲散。「後哈利·波特時代」的我,也著實在每一部「神奇動物」上映的前後,感受到了那種難以言說的,只屬於哈迷的快樂。
初版《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出版於2000年,當時這位巫師朋友還沒出生。
記得2011年夏天是我與「哈利·波特」的初次相遇,那年我十一歲。當時我只是個傻頭傻腦、喜歡看書的小麻瓜。不知道《死亡聖器》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映,更不知道在那堆名為「哈利·波特與XX」的書籍背後,竟隱藏著另一個那麼廣袤的世界。那天我像往常一樣來到新華書店,拿起一本書,挑了一個沒有人的書架靠著坐下,開始閱讀。結果無意間一抬頭,發現紅紅綠綠的「哈利·波特」系列正在面前,有的厚度甚至超過了我曾經看過的最厚的書籍。也不知道是不是《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向我施了一個混淆咒,我不由自主拿起那本書,凝視著那個騎著掃把的小男孩,最終決定買下它——現在看來,這可能是我一生做過的最明智的決定之一。
而後的故事,也就不言而喻了。我用了接下來的七年,以平均每年一本的速度,在魔法世界裡遨遊,和鐵三角並肩作戰,和故事中的角色同喜同悲。隨著我的年齡慢慢增長,「哈利·波特」的世界也越發宏大與真實。讓我疑惑的另一件事是,每次當我合起書本時,就似乎有看不見的魔杖向我施了「一忘皆空」的咒語,害得我不得不一遍遍翻閱之前的情節,每次重看,總會有新的細節發現和新的感受體悟。
可以說,「哈利·波特」是對我的三觀、人生影響最大的一套書,沒有之一。它恰逢其時地出現在我的人生里,用虛構的文字影響著我的現實世界。鄧布利多告訴我,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選擇;小天狼星告訴我,對待真正的朋友要保持絕對的忠誠;納威讓我明白成長的意義所在;雙胞胎讓我感受到了幽默的魅力。而我人生的歷程總是和鐵三角一起,他們的勇敢與無畏,他們的友誼與矛盾,他們的脆弱和缺點……都深深地對應著我的生活,印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他們的言行影響著我,使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高三那段黑暗的時期,我一直將《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放在枕邊,霍格沃茨之戰與高考這兩場決戰同時上演,每次翻閱故事,我似乎都能從中獲得力量。
在知乎上,我和哈迷們一起討論「哈利·波特」的情節與人物,收穫數千條贊同和關注。翻閱曾經的文字,隨處可見「哈利·波特」帶給我的印記。而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對於「哈利·波特」的熱愛使我在高三填報志願時選擇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兩位非常值得感謝和敬佩的翻譯老師曾經先後在此就讀……
所以,此時,回答開頭的問題,2020年,還有哈迷嗎?
一直有,我們一直都在,always…
關注人文社Harry Potter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