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體質較弱,於兩月前自覺胸悶氣短,倦怠乏力,勞動過重及過度則氣短愈甚,過動亦覺心悸,但飲食尚可。自己用過木香順氣丸、開胸順氣丸,但是服藥後且加重。舌苔薄白,脈沉細。
首先,來說說她這是什麼問題?
她這是屬於宗氣不足,大氣下陷。
「胸中大氣下陷」學說,是張錫純在汲取《黃帝內經》《金匱要略》《醫門法律》三家之長的基礎上,創立出來的。
那麼這位讀者的大氣下陷,怎麼改善呢?
這位讀者本為虛證,前醫誤用香燥開氣之品,犯虛虛之戒,以致氣短愈重。
氣短乏力,每過勞則諸症加重,當為宗氣不足,大氣下陷,可以用張錫純的升陷湯。
方中生黃芪補肺氣,同時升氣,如果病情重一些,這味藥的量可以增加,不建議用炙黃芪。
知母涼潤,克制生黃芪的熱性。柴胡升少陽之氣,升麻昇陽明之氣,桔梗載藥上行,三味皆為提升之藥。提醒一下,後面這三味藥的分量基本不用改變。
這個方子最好在中醫的指導下使用,如果自己服用,一定要謹遵原方,頂多增加點生黃芪的量。同時孕婦一定不要自己亂用藥。
接著來說說,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大氣下陷?
1、呼吸氣短,感覺需要用力呼吸才行,一運動更嚴重,有的患者片刻就要深呼吸一下才舒服。
2、睡眠中的呼吸容易出現問題,容易停頓。躺下後感覺身體重,腹部胸部感覺有壓迫感,躺著轉身吃力,側臥還可以,平躺則感覺尤其吃力。
3、咳嗽、咳喘,甚至咳血、痰涎多。
4、說話吃力,聲音改變。出現聲音顫抖、變聲調、語音無力等改變,甚至口乾口渴,咽喉潰爛,失音。
5、心中怔忡,就是老百姓講的心慌、心亂跳。
6、對外界空氣影響比較敏感。一旦空氣不好,人多擁擠,濕氣重、潮悶,則會頭暈胸悶,上不來氣,心中怔忡,甚至暈倒。
7、胃口不佳,懶於飲食;或者特別餓,特別能吃,一不吃就覺得心中怔忡。
8、心中發涼,身體怕冷。
9、後背感覺發緊,需要捶打才舒服。
10、出汗異常,大汗淋漓,動輒出汗,或者上半身出汗。
11、四肢無力,懶於運動,甚至肢體痿廢。
12、少腹重墜,甚至疼痛,小便不利。
13、脈弱,右手尤甚。
另外我給增加一條,結合西醫的肺功能檢查,大氣下陷的人,檢測肺功能時,指標會比正常值低。
有這些症狀的朋友,就要考慮是否有大氣下陷的問題了。
最後再來說說,大氣下陷證和中氣下陷證的異同點吧?
1、共同點是:
都有氣陷證:全身乏力、頭暈、頭昏、惡寒、氣短懶言、咳喘、口乾口渴、自汗、內臟脫垂、舌淡苔白、脈沉弱等臨床表現;都需要補養元氣、昇陽舉陷;方中都有黃芪、柴胡、升麻三味藥物。
2、二者的不同點為:
部位不同:胸中大氣下陷在胸中,中氣下陷在中焦脾胃;
輕重不同:一般來說,大氣下陷病情重,中氣下陷病情輕;
表現不同:胸中大氣下陷症狀以呼吸和心腦不能充養為中心,不兼脾胃虛弱證;中氣下陷主要表現以脾胃虛弱症狀為核心;
治法不同:因為胸中大氣下陷不伴有中氣不足,故改善方法是補養元氣、昇陽舉陷;中氣下陷主要是中氣不足,故改善方法是健脾益氣、昇陽舉陷;方藥不同:胸中大氣下陷用升陷湯;中氣下陷方用補中益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