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戰秦國崩潰,秦國從建國到滅亡,到底有多少兵力?

2019-07-23   謀士說

秦國的祖先為秦非子,因為善於養馬,被周孝王封在秦地。非子獲得的地盤非常小,不足50里,所以為附庸國,沒有爵位。西周末年,申侯引犬戎攻破鎬京,後又密令諸侯勤王。秦國收到密信,前往鎬京救援。周平王東遷洛邑以後,秦國救援有功。被加封秦伯,上升為諸侯。由於當時周朝的岐、豐之地被犬戎占領,周平王無力收回。周平王就把岐、豐之地賞賜給了秦襄公。秦襄公回到秦國,加緊練兵,很快收復了失地。自此秦國勢力越來越大,讓中原諸侯國刮目相看。

秦始皇

崤山之戰,秦晉爭霸的開始!

春秋時期齊桓公最先稱霸諸侯,在其死後,齊國的霸業宣告結束,隨之而來的就是宋楚爭霸。結果宋國與楚國在泓水之戰中,一敗塗地。宋襄公死後,楚國在中原已經沒有了對手。不過晉文公即位以後,晉國國力逐漸強盛。具有稱霸野心的晉文公決定繼承齊桓公的霸業,最後與楚國在城濮大戰。城濮之戰楚國戰敗,自此晉國成為中原的霸主。

秦國強大的時候,晉國也崛起了。由於秦晉聯姻的關係,秦國稱霸中原的計劃在當時難以實現。就在晉文公死後,秦穆公稱霸中原的野心立刻暴露出來。公元前628年,在晉文公去世的那一年,鄭國的鄭文公也去世了。曾留在鄭國的秦國大夫杞子,掌握了鄭國北門的鑰匙。杞子就派人告訴秦穆公,讓秦國派兵偷襲鄭國。

秦穆公不顧反對,秦國出動300乘,繞過晉國長途奔襲鄭國。公元前627年春,秦軍經過滑國時,遇到了鄭國商人弦高。當時弦高正趕著十二頭牛去洛陽販賣,途中遇到了秦軍。弦高知道秦軍突然出現,必定是衝著鄭國而來的。弦高將計就計,以鄭國使者為名,將牛獻給了秦軍。秦軍將領孟明視,認為偷襲鄭國的計劃暴露。為了不空手而回,歸國時滅了滑國。

當時晉國的晉文公去世不到一年,秦國與晉國本來有秦晉之好。晉文公去世,秦國沒有派人到晉國來弔唁,反而繞道晉國偷襲自己的屬國。晉襄公當時還在服喪,聽說這件事後,決定在秦軍歸途途中,偷襲秦軍。當秦軍經過崤山的時候,遭到晉國的伏擊,秦軍全軍覆沒。只有三名將領(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被放回,秦國損失慘重。

從秦晉爭霸,看秦國兵力!

秦穆公時期實行「三軍」兵制,什麼是三軍呢?肯定不是現在的陸、海、空三軍,春秋時期的兵制是按照周天子所規定的軍隊數量來建立的。按照周朝的軍隊建制,天子六軍,大國三軍,中國兩軍,小國一軍。在晉文公稱霸之前,晉國只有兩軍。晉文公稱霸以後,實行了三軍之制,也就是上、中、下三軍,不再以數量規定軍隊的規模。所以,晉國突破了人數上的規定,對外戰爭無論軍隊數量的多少,都以三軍為號。所以,晉國在春秋時期一直保持著最強大的軍隊,對其他諸侯國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春秋戰車

春秋時期的「三軍」有多少人呢?《周禮·大司馬序官》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一軍的人數是12500人,六軍就是7500人,那麼三軍就是37500人。

根據《司馬法》的記載:「兵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計千乘有七萬五千人,則是六軍矣。」天子六軍擁有兵車1000乘,每乘配備75人,合計兵力為75000人。三軍就是37500人,兵車500乘。(在古代除了作戰人員還有25名後勤,配牛車一乘,這25人不是戰鬥人員,主要負責運輸糧草的,不計在作戰序列當中。不過在出戰的時候,往往將後勤人員也計算在其中,主要是壯大隊伍的聲勢。比如,300乘的兵力為22500人,如果加上後勤人員就3萬。所以,出戰的時候,往往將後勤也加了進去。而真正用於作戰的,實則是有2萬多人。在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國40萬人,那麼有10萬人是後勤人員。)

公元前627年,秦國偷襲鄭國時,秦穆公出動了兵車300乘(含後勤人員),共計3萬人,結果在崤山之戰當中全軍覆沒。公元625年,崤山之戰兩年後,秦國又組建了一支軍隊,再次復仇。此次,出動兵車400乘(含後勤),也就是4萬人。秦晉兩軍在彭衙交戰,結果秦國又被打敗。這年冬天,晉國聯合宋、陳、鄭三國打到了秦國的邊境,秦國沒有出戰。公元624年,百里視請秦穆公親征,一起攻打晉國。這次秦國破釜沉舟,攻取了晉國王官,晉國不敢出戰。秦穆公從津茅渡河,到達崤山,封崤山陣亡將士的屍體而返,兩國算是打了一個平手。

從秦晉的幾次戰役來看,晉國的兵力要強於秦國。且崤山之戰以後,秦國大傷元氣。雖然秦穆公短時間內組織了4萬軍士,由於訓練倉促,依舊不敵晉國,所以秦穆公稱霸中原的計劃因此泡湯。

秦國士兵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兵源情況

秦穆公時期,很多國家打破了周天子規定的「三軍」數量。從《歷代兵制》來看,公元前506年,秦哀公救援楚國的時候,秦國出動了兵車500乘。然而同一時期的晉國已經達到了4千乘,合集軍隊40萬。所以,晉國直到三家分晉都是中原最強的國家。而秦國之所以難以稱霸中原,就是因為函谷關外有晉國的存在,所以秦國只能稱霸西戎。

秦穆公死後,秦國逐漸衰落,整個春秋基本淡出了中原爭霸的歷史舞台。秦國再次崛起,已經是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後,秦國才逐漸強大起來。

進入戰國,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國家很快強大。在當時的魏國擁有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此時的魏國滅中山,接連敗秦、齊、楚三個大國,使魏國一躍成為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在位期間,秦國出兵50萬攻打魏國,結果被吳起的5萬魏武卒打敗,此後秦國元氣大傷。直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後,秦國頹廢的局勢才得到逆轉。

秦孝公在公元前361年即位,兩年後任用商鞅變法,其中商鞅改革了秦國的軍事制度,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爵位有十八級(後通關內侯、列侯二十級)。根據秦國的獎勵制度,凡出戰士兵,獲得一人首級,賜爵一級。

根據南宋陳傅良的《歷代兵制》的介紹:「秦昭王時期,有銳士、虎賁八百萬,車千乘,騎萬匹,而分三軍。」這裡所說的800萬,應該是古代為了壯大聲勢故意誇大。按照古代10000人有2500後勤,那麼800人只有600萬作戰人員。在《戰國策·齊策一》:「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如果減掉一個零,那麼就是60萬,正好符合秦國在長平之戰中的人數。

白起

根據《史記·秦本紀》與《秦始皇本紀》的統計來看,秦國從秦獻公到秦始皇在位期間,秦國前後與諸侯國發生了15次大的戰役:

  1. 秦獻公二十一年,與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
  2. 秦惠文王七年,與魏戰,斬首八萬;
  3. 秦惠文王后元七年,秦敗五國兵,斬首八萬二千;
  4. 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敗韓岸門,斬首萬;
  5. 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擊楚于丹陽,斬首八萬;
  6. 秦武王四年,拔韓宜陽,斬首六萬;
  7. 秦昭襄王六年,伐楚,斬首二萬;
  8. 秦昭襄王十四年,白起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
  9. 秦昭襄王三十三年,破魏,斬首十五萬;
  10.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斬首五萬;
  11.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白起破趙於長平,坑降卒四十餘萬;
  12. 秦昭襄王五十年,攻三晉,斬首六千,晉軍走死河中二萬;
  13.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攻韓,斬首四萬;攻趙,首虜九萬;
  14. 秦王政二年,攻魏卷縣,斬首三萬;
  15. 秦王政十三年,攻趙,斬首十萬。

從這15次戰爭來看,秦國公殲滅151.8萬人,至於秦國的傷亡是多少,現在已經無法統計。不過,在長平之戰時,秦國動員了全國15歲以上的男性參戰,軍隊規模大約60萬人,估計還有20萬後勤人員,也就是前面所說的80萬。而王翦滅楚國的時候,也動用了60萬軍隊。從王翦之口可知,秦國將全國之兵都交給了王翦。由此可見,長平之戰後,秦國一直保持著60餘萬的兵力。而秦國統一六國以後的兵力,雖然有減員,應該相差無幾。

古代戰爭

秦國滅亡時,秦國有多少兵力?

根據《歷代兵制》的說法,自戰國時期,秦國與山東戍卒僅存500餘萬(如果去掉一個零,秦國統一六國以後,正規軍大約50萬人。)其中北築長城40餘萬,南戍五鎮50餘萬,驪山、阿房之役70餘萬。到秦二世即位時,守衛咸陽的秦軍只有5萬。除了守衛咸陽的屬於純正的秦國人,其他軍隊裡面肯定有六國戍卒。比如,陳勝和吳廣就是因為戍守漁陽耽誤時間,可見秦國在全國各地抓了很多徭役做苦力。

長平之戰

由於秦國兵力分散,當大澤鄉起義時,秦二世無法組織一支大規模的軍隊。當起義軍逼近咸陽的時候,秦二世只能大赦天下,將那些驪山服役的刑徒匆忙地武裝起來。由於刑徒都是戴罪立功,所以戰鬥力也特彆強,大大緩解了秦國無兵可用的壓力。

各地暴動的時候,王離大約有20餘萬軍隊,王離的軍隊多半是以前蒙恬北擊匈奴的30萬邊防軍。蒙恬死後,邊防軍估計也瓦解得差不多了,最後有沒有20萬不好說。章邯率領那20餘萬,是一支雜牌軍,不過戰鬥力也很強。這支軍隊先後打敗了周文,瓦解了陳勝的軍隊,後來又打敗了項梁。

章邯打敗項梁以後,對楚軍放鬆了警惕,並移師攻趙。而王離的部隊,先到達巨鹿城,章邯進攻的目標是趙國邯鄲。當時的楚懷王很擔心,趙國一旦崩潰,下一個就是楚軍。所以,楚懷王將楚軍分為兩路,一路由宋義為主帥,項羽做副將,北上救趙。另一路以劉邦為主帥,進攻關中,直逼咸陽。

當時攻趙的秦軍總兵力大約40餘萬,圍攻巨鹿城的是王離和涉間的軍隊,章邯駐紮在巨鹿城的南面。當宋義的軍隊到達安陽的時候,宋義畏懼秦軍,逗留46天不敢前進。項羽建議攻秦,被宋義拒絕,忍無可忍之下殺了宋義,並親自領兵5萬楚軍進攻秦軍。

項羽開始以2萬楚軍作為先頭部隊,切斷了秦軍的糧道。然後再破釜沉舟渡過黃河,3天打了9個勝仗。王離的軍隊最終全軍覆沒,主將王離也被俘虜。章邯當時還有20餘萬人,沒有援救巨鹿,反而退至棘原,並派使者向咸陽搬救兵。當時趙高專權,濫殺大臣,使者怕被殺逃了回來。章邯想投靠項羽,左右搖擺不定,最後與項羽又打了一仗,秦軍被打敗,章邯只好投降項羽。

巨鹿之戰

投降項羽的秦軍有20餘萬,項羽害怕降兵進入關中叛變,趁夜將20萬秦軍全部坑殺,只帶章邯、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進入關。巨鹿之戰的秦軍被項羽牽制,劉邦進入關中,一路幾乎暢通無阻。趙高知道秦軍主力投降以後,殺了秦二世,另立子嬰為王,結果又被子嬰反殺。當時咸陽有5萬禁軍,根本抵擋不了劉邦的軍隊。子嬰知道大勢已去,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只好脖子上掛著玉璽,開門向劉邦投降。

從眾多的史書記載來看,秦朝開闢嶺南和駐守邊境的軍隊還相當龐大,據說有50萬,只是這些軍隊被分散了。此外,開闢嶺南的軍隊當中也存在很多囚犯,而駐守邊境的也是全國各地徵召的戊卒,秦軍必須派兵監督,當秦軍崩潰以後,這些戊卒也跟著瓦解。尤其是駐守嶺南的軍隊,聽說秦二世被殺,中原陷入混亂,守將趙佗擁兵自立。

從公元前209年秋,大澤鄉起義,到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就兩年多的時間。由於滅亡速度太快,即便秦國還有軍隊在外地,當時也來不及召回了。從巨鹿之戰後的分析來看,項羽所率領的楚軍,直接幹掉了40萬秦軍(坑殺了20萬)。除去被殺死的40萬,秦國剩下的那些士兵,估計都留在了嶺南和北方的長城。所以,關內已經全部空虛。

綜合來看,秦國統一六國,在不計徭役的情況下,秦軍不會超過60萬人。如果說,巨鹿之戰項羽幹掉了40萬秦軍主力,最後也只剩下20萬秦軍了。不過,很多士兵是臨時武裝的,至於真正的老秦人去了哪裡,這個就很難說了。也許秦滅六國後,很多士兵都解甲歸田或者加官進爵了,剩下的秦國士兵也不多。所以,全國暴亂時,秦國才滅亡這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