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提倡新興木刻運動,與現代畫家唐英偉結下不解之緣

2019-08-20     南粵古驛道網
  • (來源:南粵古驛道網,采編自「北京晚報」)

阿瑞按:在坪石中山大學理學院泛黃的教師名冊中,長長的名單中赫然發現一名字唐英偉,與任國榮先生同一頁,家長一欄填唐公允,詳細住址均是與其他老師一樣——塘口理學院。認真查閱資料得知,在坪石1942年,坪石舉行了一次大型的全國性的木刻展覽,是中國木刻畫家用手中木刻刀投向侵略者,發出的怒吼!這次展覽就應該是與住在塘口村朱氏祠堂旁邊的村民家中的一名老師有關。摘抄《北京晚報》吳興文先生一文,讓我們了解一點中國藏書票收藏家,配合李樺在廣州推動版畫,又在香港成立專業協會的唐英偉先生,又一位「坪石先生」!

「中國木刻的復興,形成藝術界轉變的一個新現象,在國難日深的當兒,我們用刻做工具,喚醒全國民族意識這是最恰當的。所以在推進現代木刻的途徑中,我們不能忽略下面二點:一是求木刻藝術的修養,二是木刻藝術的大眾化,積極喚醒民族精神。」——唐英偉

《中國的血》封底印製的藏書票

世人皆知魯迅提倡的新興木刻運動,是李樺與北方的「平津木刻研究會」取得了聯繫,把木刻傳播到全國去。1935年在北方几個省市(包括上海)舉行的「第一回全國木刻聯合展覽會」和1936年在南方几個城市(包括上海)舉行的「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都是由李樺和全國各地從事木刻的同志共同努力的成果。特別是「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移到上海時,魯迅非常高興,帶病去參觀,而且給予很高的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6月10日李樺在廣州市立美術學校發起「現代版畫研究會」(後簡稱「現代版畫會」)。當時該校由廣東國畫研究會人李研山執掌,國畫系大批聘用傳統派畫家;西畫系有關良、譚華牧、何三峰等,而事實上關良等人對學生的影響比較大。他們所代表的西方現代主義極具有吸引力。此時的李樺,除了素描教學之外,其它他的時間都在研究木刻。於是發起在校二年級學生參加「現代版畫會」,在課外向他學習木刻。除了賴少其、陳仲綱等二十七人外,還包括國畫系的學生唐英偉,因為上了李樺的素描課而加入。

1930年照片,李樺(中)和唐英偉(右)

全體成員於當年6月16日開第一次籌備會議,討論會章。6月19日正式成立會;決定每星期六開周展一次。9月16日至19日在市美禮堂開第一回月展內容作品125件。10月23日至26日在廣東省民教館,舉辦第二回月展共148件。12月17日出版《現代版畫》半月刊第一期,上機印製五百本。由於機器印刷的效果不理想,第二期以後改用手工拓制。創刊當天至27日,在青年會客廳舉辦第一回半年展會員作品共316件。12月26日第一次徵求會員,加入九人。來年的元旦,參加「平津木刻研究會」在北平太平廟,舉辦的「第一回全國木刻聯合展覽會」,展出作品共160件。

1935年5月4日至11日,唐英偉在青年會客廳,舉辦個人木展作品共112件,開始嶄露頭角。在「五四」運動十七周年紀念當天開展,不啻代表唐英偉追隨魯迅反對「五四」運動的變節者,與為有產階級的走狗的歐化紳士們,表達的一種抗議之聲。6月1日出版個人木刻集處女作《青空集》。10月15日至20日在山西榆次,舉行個人木展共50件。可惜的是暑假過後,李樺被校方解聘,到了12月30日,檢查全會會員,實際得九人。1936年1月24日至30日,唐英偉回到家鄉廣東省潮安縣民教館,舉行個人木展作品共115件。2月10日唐英偉將作品移往杭州民教館展出。

主編《木刻界》,受到魯迅肯定

由於《現代版畫》為了保證木刻的質量,以手工的方式刷印,最多只能印到一百冊。為了進一步推廣新興木刻運動,李樺以「現代版畫會」的名義,邀請唐英偉主編《木刻界》月刊,改採機器印刷的方式。一方面以雜誌推廣新興木刻,《木刻界》於1936年3月15日開始籌備;一方面以巡迴展覽,團結各地的木刻同好,同月18日協助李樺籌備「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

魯迅像(趙延年木刻作品)

唐英偉於創刊前夕致函魯迅,請他為《木刻界》撰文。魯迅於3月23日回信:「中國的木刻,我看正面臨危機,這名目是普及了,卻不明白詳細,也沒有範本和參考書,只好以意為之,所以很難進步。此後除多多紹介別國木刻外,真必須有一種全國的木刻雜誌才好;但自全國木刻展覽後,似乎作者都已鬆懈,有的是專印自己的專集,並不選擇。」給予唐英偉莫大的鼓勵。

另起一段,又說:「所以《木刻界》的出版,是極有意義的。不過我還是不寫文章好。因為官老爺痛恨我的一切,只看名字,不管內容,登載我的文字,我既為了顧全出版物的推行,句句小心,而結果仍於推銷有礙,真是不值得。」魯迅雖然沒有為它寫文章,但是唐英偉每期出版後,都寄贈魯迅一本,並用鋼筆在封面空白處題「魯迅先生校正,英偉敬贈。」有如跟老師交報告。

唐英偉主編的《木刻界》月刊,於4月15日創刊。內容分兩部分:一是評論,每期都有專論和重要文章;二是木刻作品,每期刊出木刻作品十幅,大多是「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的入選作品。每期印刷五百本,委託上海雜誌公司廣州支店總代售,發行到全國各地。他在《發刊的話》一文,說:

「中國木刻的復興,形成藝術界轉變的一個新現象,在國難日深的當兒,我們用刻做工具,喚醒全國民族意識這是最恰當的。所以在推進現代木刻的途徑中,我們不能忽略下面二點:一是求木刻藝術的修養,二是木刻藝術的大眾化,積極喚醒民族精神。」

除了《發刊的話》外,《木刻界》每期的封面都是唐英偉的木刻作品,同時發表一幅木刻作品,並且撰寫每期的《編後記》。第二期5月15日出版,唐英偉發表專論《青年木刻家對於木刻應有的認識》,第三期6月15日出版,唐英偉除了專論《木刻的現實問題》一文外,並設「我創作木刻的經過」專輯,除唐英偉以外,以及胡其藻、陳煙橋、劉侖、李樺和賴少其等人共六篇;下一期續刊新波、劉驚白、海流的專文。

1936年5月10日發出「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簡章。5月28日至6月4日,在南寧博物館舉行「現代版畫會」展覽。6月30日全國木刻流動展覽徵集作品期滿。7月1日唐英偉木刻長卷《國內大事記》(一─六)出版,原作長達六尺;同時出版《藏書票集》,收入十款藏書票。兩部作品都參加這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

同年5月,茅盾受到高爾基通過新聞報導,和圖像紀錄「在世上的一天」的啟發,在《申報》與幾份大眾和文學期刊,刊登一則約稿通知,呼籲作家踴躍為一本《中國的一日》的書投稿。除了隨筆、新聞報導、小品文外,並向藝術家約圖畫、照片和木刻等作品。6月初便收到來自全國各地三千多件作品,最後這本報告文學作品集於1936年9月出版。最有創意的要數唐英偉提供的木刻長卷《國內大事記》,橫向的展示處於動盪不安和戰爭之下的國家景象,細緻地刻畫了每個事件、風景、有象徵意義的事物、人們的激情以及吶喊。

魯迅抱病參觀木刻展

7月5日配合「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木刻界》第四期提前十天出版專號。唐英偉特別撰寫《全國木刻流動展覽的意義》一文,說:「帝國主義者強辣的手段在不斷的施行著,我們全領土的所有權,已經發生動搖;大眾的生命財產,天天受到剝削,在這日趨惡化的社會過程中,不願做奴隸的大眾們,是不能盲啞的,沉默的,不反抗地而只是等待滅亡;在這生死最後關頭的危難期中,我們要怒吼,反抗,而且要集合全國民眾的力量作民族生存的戰鬥。──這是民族鬥爭的直接陣線。」

「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就在出刊的當天,在的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展開。專號的封面是唐英偉一幅名為《前進》((圖一))的木版畫海報。為這場展覽會定下了基調。7月10日閉幕以後,唐英偉將這些展覽作品護送到杭州,在附近的紹興舉辦。接著者警察查禁《木刻界》月刊。九月末巡迴到上海展覽,於10月6日至8日假基督教青年會九樓,以前開蘇聯版畫的會場舉行。

10月8日展覽舉辦的最後一天,魯迅突然造訪。據沙飛在《魯迅先生在全國木刻展會場裡》一文,記載:「((魯迅))自今夏病過後,現在未全恢復,瘦得顯得可以,可是他卻十分興奮地、很快樂在批評作品的好壞。……魯迅先生徘徊了好些時才走,給與人們一個極親切的印象。」遺憾的是,唐英偉已於上海開展後返回廣州,魯迅於十一天後病逝,永遠地錯過和魯迅碰面的機會。

推廣新興木刻

唐英偉從廣州市立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畢業後,在培正和華僑中學任教。他在《中學生》雜誌上發表《怎樣創作木刻》,同時在此雜誌上發表了很多作品。由於理論促使實際工作需要,他在杭州《東南日報》副刊,開始發表連環木刻《火線》。自從「七七」抗戰爆發後,深入各地舉行巡迴木刻展覽,抗戰期間在廣州出版了一冊《木刻》。來年暑假,赴廣西流動展覽一個月。

1938年秋季,唐英偉到達香港。先在漁業研究所工作兩年,對於生物繪圖產生興趣,而且愈來愈專業,作品數量逐漸豐富。他的傑出表現,留給香樂思博士深刻的印象。在這段期間認識了許地山,許氏是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的主任。在他的書房,看到很多古籍木刻的插圖,特別是簡潔有力的漢代的石刻線條,於是唐英偉請他在木刻藝術上指導和幫助。並於1939年8月20日在香港出版《中國的血》木刻集,這是他在香港出版的第一本木刻集;許地山在扉頁題詞:「願將此中的一切,永刻在人人底心版上。」該書的封底是一款藏書票(圖二),顯示唐英偉在香港以版畫為筆,號召同胞抗日;同時借著藏書票的創作,沒有忘記他那幫在大後方從事木刻創作的朋友。畫面上銳利的刀鋒,充滿了戰鬥力,仿佛他是一個英勇的戰士,從戰火中突圍而出。

唐英偉在當地站穩腳跟後,他於1940年3月和4月分別舉辦了兩次「木刻研究班」,為香港日後的木刻活動打下了基礎。5月,又以召開「木刻研究班」的形式,組織了「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會址設在堅尼道13號A,與全漫協香港分會同,後遷至跑馬地正信中學。香港分會成立不久,即在堅尼道的中華中學舉辦了「紀念魯迅六十周年誕辰木刻展」,展品除了來自陝北、重慶、桂林、廣東和香港等地外,還包括李樺所作的抗戰門神,葉靈鳳收藏的木刻作品以及各地木刻刊物七十餘種,這是中國新興木刻在香港的首次亮相。

1940年11月,唐英偉繼續舉辦了三次「木刻座談會」,以提高青年木刻愛好者的創作技巧,同時與「十月詩社」合作在《民國日報》編印了《木刻與詩》周刊(後改名《木刻》周刊),發表他本人與梁永泰、伍廷傑、區頌聲等的木刻專論和作品。1940年12月10日,唐英偉《國民日報》上發表《木刻的任務》一文,指出:第一,要「徹底擺脫封建藝術的羈絆」;第二,要「不模仿西洋的作風」;第三,要「反對個人主義藝術的表現,樹立現實主義的獨創風格」,第四,要「表現中國的抗戰精神,創造民族藝術的新基礎」。唐英偉的這些主張,與新興木刻運動所提倡的藝術風格和社會功利原則基本一致的。1941年2月在嶺英中學舉辦了「第一次木刻巡迴展覽會」,目的是「不但希望給予社會一個認識,而且更希望這些木刻的原動力能激起香港更大的木運的波濤來。」

著書告慰魯迅在天之靈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後,進一步突襲香港。唐英偉將木刻畫和書籍寄放在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代理主任馬鑒家,沒想到對方懼怕日軍,《唐英偉木刻集》第二、三集、《新生木刻集》、《到前線去》連環木刻集、《木刻藝術論》、《木刻的理論與實際》二書等底稿,都被馬鑒燒毀;只留下在自己身邊,當年出版的《唐英偉木刻集》第一集。

離開香港後,唐英偉不久應聘到東坪石中山大學一年,全木協香港分會也隨他離開結束。他在這段期間完成《中國現代木刻史》和《雕塑的研究》,並且將木刻和雕塑作品舉辦展覽,以及中國「木刻總會」改組,選任常任理事,後來負責《黔桂版畫》期刊編輯。為了配合抗戰,於1944年12月在重慶舉行「唐英偉個人木刻展覽會」,內容有:(一)抗戰史跡;(二)黔桂鐵路工程;(三)國防工業建設》;(四)青年從軍運動;(五)風景及人物。教育部長朱家驊看到他的木刻作品,便電調他到重慶工作。當時的中國美術學院敦聘他為副研究員,這是木刻作者進入最高藝術研究機關的第一人。

特別是《中國現代木刻史》於1944年7月在中國木刻用品合作工廠出版,唐英偉在書中第一章第二節〈魯迅的提倡〉的總結:「(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接踵在上海出現後,更證明魯迅所說的中國還有一些『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青年人的努力,是熱情與忠誠的。這一次的展覽會更給與蘇聯的版畫展覽會一個相對照,中國的藝術青年,不但已經迎頭趕上去,而且在創作上已經轟轟烈烈地放射著輝煌的光芒於世界。這在魯迅先生的評批中,『第二次的成績比第一次的展覽有進步了。』這一點上觀察起來,中國的新興木刻,已達到魯迅先生所預期的途徑了。」以告慰魯迅在天之靈。

遠離是非紛爭,選擇香港為家

1945年7月,唐英偉被中國美術學院派到北平接收北京藝專。因為徐悲鴻患病,舊同事做了接收院長要員,氣氛冷淡,把他當客人接待。於是南下到杭州國立藝專,開設木刻課程,任副教授兼出版組主任。不久接到數年斷絕消息的香港漁政司香樂思博士的來信,請唐英偉到香港工作。1947年夏天,利用暑假期間,先到廣州重遊,接受祝秀俠的建議,於1948學年度在廣州省立藝專開設木刻課程,來往粵港兩地。

就像唐英偉在1936年6月15日在《木刻界》第三期,發表《我創作木刻的經過》一文,說:「我不願意模仿西洋木刻或無論那一個作家的風格,雖然他們的作品有時能使我受感動,但我的主觀使我固執,只許做一個客觀發展木刻藝術的特殊個性者,所表現出來的是被一般人所鄙視的大眼粗手大腳的勞動典型的畫面,但我內心的意識並不以人家的見解和批評的歧視而輕視自己的工作,我永遠抱定『不要輕視自己,也不要被人輕視』的信條,作我努力工作的態度。」

唐英偉這種只服從魯迅、許地山等權威的個性,造成他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促使他全心全力投入中國新興木刻運動。但因抗戰勝利後,新一輪的人事安排,導致他不願捲入是非紛爭之中。連亦師亦友的李樺,在1947學年度應聘北京藝專教師之前,曾於1946年10月寫了兩封信勸他都沒用,唐英偉不得不表明他的心跡:

「既不願談政治,更不想與政治人物結不解緣,因為這個緣故,我決心不想再作三日京兆的浮沉官海的迷夢。只願寄情於杭州西子湖的山水間,虛度戰後的殘生,於願已足。誰知道青年的記憶於一夜風雨飄搖之中,又令我重溫著南海之濱的舊夢了,回到香港來作殖民地主義者的幫閒者。在這插翼難飛的樊籠中,受睏了二十多年之久,指望早日恢復生活的自由,和創作藝術的自由,可惜一延二、三十年了,我的木版已化成灰燼,而我的內心卻仍熱烈的期待著!」

最後因為他擇善固執的性格,決定到香港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留下魯迅對他的肯定,讓我們去回顧。


(原文刊登於「北京晚報」,作者為吳興文,南粵古驛道網采編整理。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南粵古驛道網聯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YIttGwBvvf6VcSZmfDa.html








阿瑞:歸途

201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