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社長本色】VX公號(ID:wxgs-sz),歡迎搜索關注!
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社長有3個朋友陸續離開了深圳。
看到其中一個朋友發的告別狀態,社長還蠻震驚的。
因為他在鵝廠做遊戲開發,月薪也不錯,前途看似一片光明。
「買房家裡基本幫不上什麼忙,我算了一下,即使自己的工資漲幅能趕上房價的速度,大概也需要七八年才能攢夠一套房子的首付。
然而我在深圳工作已經4年多,房價卻一年比一年高。
不知道自己會先等到買房的那天,還是先等來加班猝死。每次想到這個都焦慮得睡不著覺。」
「每天坐公交經過無數棟樓房,沒有一間是自己的那種感覺,太讓人絕望了。」
對年近30的他來說,想在深圳立足,真的很難。
還有4個月,第一批90後就30歲了。
還有5年,第一批95後也要開始步入30歲行列。
30歲,而立之年。
不管你承不承認,它都會成為檢驗你奮鬥成果的一道坎。
按照父母輩對「三十而立」的定義:
男人三十沒房沒車,就立不住了。
女人三十沒婚嫁沒生娃,也立不住了。
雖然年輕人嘴上說著不不不,我們還年輕,還沒享受夠自由呢,憑什麼要綁架到婚姻和下一代中?
但漸漸地,你會發現自己的身體真的在發生一些變化:
大學時期經常通宵唱K、蹦迪、看零點場電影。
現在熬夜到1點就頂不住了,通宵一次跟死過一回沒啥區別。
即使晚上出去,也要想著要趕11點末班車回家。
以前繞操場跑十幾圈都沒問題,現在爬個坡就氣喘吁吁,渾身酸痛。
頭髮越來越少,近視度數越來越高。
頸椎越來越脆弱,腰間盤越來越突出。
富貴包越來越大,臉色越來越暗。
……
除了「哭窮」之外,90後已經開始「初老」了。
社長越來越感覺到,真正做成一件事情要花的時間太長了。
很多人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早已被生活磨平了稜角,喪失了信心。
老且窮困!
留給即將「而立之年」的90後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是不是你的30歲
註定要為房子車子票子流眼淚
對30歲的年輕人來說,想在大城市立足安家,確實太難了。
就拿深圳來舉個栗子吧。
深圳灣不用想了,福田、南山的房子已經均價7-8萬/平米,龍華、寶安均價5-6萬/平米,連光明、坪山都漲到3-4萬/平米了。
這還只是各區均價,獲得「先行示範區」大禮包的深圳,房價還在鉚足了勁,蓄勢待發呢!
一個毫無背景的年輕人靠自己的努力,想在30多歲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之地,有所成績,談何容易?
尤其在大城市。
即便你工作再認真,生活再節儉,把老家父母把家底都掏空,可能也就夠得上惠州、東莞的房,想想就讓人崩潰。
等你好不容易攢夠了交首付的錢,開始看房子時候,可能更加絕望。
看著自己全部身家,再加上父母一生的積蓄,變成一個建於八九十年代燈光昏暗走廊里的十幾平米的小房子,那才是真的想哭吧!
剛畢業的時候,社長也覺得一直租房挺好的,然而後來才體會到其中的痛苦。
一年哭幾次,每次都是因為換租。
深圳給了你實現夢想的機會,也在用房價從你的夢想里收稅。
在一線城市,不管是租房還是買房,只要提到房子,人就會一瞬間down到谷底,明白生活的不易。
不管能不能上這趟車,你都註定要在30歲之前為房子掉一次眼淚。
房價漲,物價也漲!
生活成本這麼高,90後的錢包還好嗎?
在新浪財經發起的調查中,總存款低於1萬元的90後占到了54%以上,存款10萬元以上的僅為14%。
三十而立,1萬元的存款怎麼立呢?
即便父母幫忙搞定了買房、買車,以及搖車牌。
房貸還得起嗎?車子養得起嗎?
再來算一算,在一線城市生娃和養娃的成本……
沒有上限。
即便在二三線城市,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投入,那麼你只能拚命掙奶粉錢。
一線城市年薪幾百萬的中產家庭,尚且都在為養孩子而焦慮,更何況年薪幾十萬的普通家庭?
說實話,「三十而立」這套傳統價值觀標準,真的不太適合身為打工狗的90後。
三十不立
很丟人嗎?
5年前,趙雷的一首「三十歲的女人」惹毛了很多女性。
「她是個三十歲,至今還沒有結婚的女人。她笑臉中眼旁,已有幾道皺紋。」
歌詞里用年齡和外貌來物化女性。
一時間,趙雷成了「直男癌」的代名詞。
當然,用同樣的方式來給男人打標籤也不對。
比如:
「他是個三十歲,至今還沒房沒車的男人。他腹肌不見了,頭髮也禿了。」
30歲了還沒房沒車,真的很丟人?
音樂人李健大學畢業後工作了三年,所從事的工作和專業沒太大關係,跟後來的音樂工作更沒關聯。
等到所謂的事業有所起色時,他已經36歲了。
30歲的小羅伯特·唐尼,還因為毒品問題而被捕入獄,他得到鋼鐵俠的角色是43歲的事情。
塞繆爾·傑克遜24歲的時候和我們一樣,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可是先天口吃的問題讓他處處碰壁,在好萊塢連個配角都接不到。
直到46歲接到昆汀的「低俗小說」,他才真正名聲大噪了起來。
馬雲在30歲以前,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網際網路。
那時的他醉心於維持海博翻譯社的運營,入不敷出是家常便飯。
直到31歲,他去西雅圖參觀ISP公司,才發現網際網路中的商機,決定辭職創業。
王健林30歲的時候還在當兵,那時候「賺他1個億」對他來說,簡直就是遙不可及的夢。
在那之後他才決定響應「裁軍一百萬」的號召,主動申請轉業走向地產之路。
這些名人大亨的經歷告訴我們,三十歲沒有買房買車,根本不丟人。
「三十而立這個詞,真的害了好多人。」
光線影業副總裁劉同曾經自曝,自己在28歲的時候存款只有1.7萬元。
關鍵是,要想清楚自己的人生規劃是什麼,不能得過且過,更不能做啃老族。
社長一直覺得,我們在個人成長和人生選擇過程中有幾個悖論:
16-18歲:
在對學科知識一無所知的時候,就被要求選擇自己的專業;
22-25歲:
在對商業世界運行規則毫無概念的時候,就被要求選擇工作方向;
25-28歲:
在對感情和人際關係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被要求確定長期伴侶;
28-30歲:
在對自我認知和未來還不清晰的時候,就要開始為另一個新生命負責。
有些人大學畢業之後,甚至還要繼續讀碩士、博士、博士後。
等到他們步入社會,基本上就快30歲了。
拿什麼去立?
這樣想來,按照世俗標準制定的人生規劃,完不成是個大機率事件。
我們看到的那些年紀輕輕就站在食物鏈上層的人,畢竟不是普遍現象。
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不同,何必要用一個固定的年齡來框定自己呢?
立與不立皆辛苦
不要談「三十」而色變了
去年底,社長參加一個同學聚會。
其中有4個90後女孩是同齡人,卻正在經歷著人生的不同階段。
一個是北京的單身月光族,沒房沒車沒存款,離老家山高皇帝遠的,一個人吃穿不愁,也落得輕鬆自在。
另一個女孩靠自己打拚,在重慶買車買房了,卻背負著巨大的催婚壓力和工作壓力。
重度抑鬱了三年,不敢跟家裡說。
第三個被父母逼著進入了人生新階段,和不喜歡的相親男結婚生子。
爭吵不斷,正在準備離婚中。
最後一個是離異單身女,年齡的現實壓力擺在眼前,剛剛經歷了華為的裁員。
「最近也在網上投過簡歷,我這馬上30的年紀,還是離異單身女,一般出去做不了高管,企業也不要,面試機會也很少。
少數小公司面試過,基本月薪也是稅前不到兩萬,稅後房貸都不夠,有的還看不上我。」
長期找不到工作的她,現在高不成低不就。
「以前就有前輩提醒過我,要為自己的30歲做好準備,要拚命干,否則中年危機就要來了。」
她們吐槽了一晚上,最後幾個人哭作一團,相互鼓勵對方要勇敢,社長心裡五味雜陳。
三十而立,永遠是職場人談虎色變的話題。
每個人都在血淋淋的戰場中拼殺,誰都不想放棄那些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換來的血汗成果。
人們喜歡用10年作為一個階段,來衡量每個人生的進程和質量。
但人的一生又很不確定,很難在某一個階段用某一個標準去評判。
三十而立,能立多久?沒有人知道。
今天我們談「三十而立」,是希望在這個現代、多元、包容的社會裡,更多人能正視年輕人的選擇。
哪怕年輕人已到而立之年,無房無車,未婚無子,也不應該被社會所遺棄,不應該遭到輿論的道德綁架。
30歲,只要認清自己,知道自己是誰,能做什麼,要到哪去?這就是立。
30歲,只要依然有學習力和上進心,依然擁有面對未來的勇氣和決心,這也是立。
給年輕人多點時間和空間,不要再談「三十」而色變了,好嗎?
你「三十而立」了嗎?
你認為三十必須「立」嗎?
歡迎移步到【社長本色】VX公號(ID:wxgs-sz)評論留言,公號精彩留言有獎!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