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公元前400年 ~ 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又稱梁惠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孫,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看似魏惠王即位時是魏國最強盛的時期,應該風光無限才對。但是他繼位的時候也是危險萬分啊。其中就數韓國和趙國危害最大,差點分了魏國。怎麼回事呢?
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與公中緩爭為太子。懿侯說,乃與趙成侯合軍並兵以伐魏,戰於濁澤,魏氏大敗,魏君圍。趙謂韓曰:「除魏君,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且利。」韓曰:「不可。殺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貪。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彊於宋、衛,則我終無魏之患矣。」趙不聽。韓不說,以其少卒夜去。當時魏惠王剛剛即位,他和公子緩爭著做魏國的君主。於是魏國內亂。韓國和趙國這個時候趁機出兵進攻魏國,包圍了魏國。當時的魏國就是韓國和趙國砧板上的肉。
但是韓國和趙國出現了分歧。趙國想立公子緩,之後讓魏國割地賠款了事。這可以說是當時最常見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了。但是韓懿侯不同意,他似乎更有遠見。事實證明如果按照韓懿侯說的做魏國可能就此就墮落了。韓懿侯的建議是把魏國一分為二,為惠王和公子緩各占據一半魏國,這樣魏國就不會形成對韓、趙的威脅了。這是個很有遠見的看法。但是後來就是韓國和趙國意見不統一,導致兩國不歡而散。魏國再次統一,進入魏惠王時代。
魏惠王在穩定了國內的局勢後一直想著一血前恥,分別反動了對趙國和韓國的戰爭。甚至對趙國的戰爭中還成功侵占了邯鄲兩年。對韓國的戰爭也是打的韓國差點滅國。不過兩次都被齊國給就過來了(具體詳見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魏國為此元氣大傷,霸主之位易手齊國。魏惠王也是和有血性的人,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不是好欺負的。有仇必報才是男兒本色,但是他復仇的代價是魏國的百年霸業。所以這種人註定不會是一個在亂世之中成功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