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特輯」「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應該繼續努力」

2019-10-02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

編者按: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共和國走過70年的光輝歷程,離不開這樣一群人,他們是為新中國建設和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他們象徵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他們用自己堅挺的脊樑,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

近日,《民生周刊》新媒體事業部推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特別策劃——致敬大國脊樑。

「我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我們試驗田裡的水稻長得像高粱一樣高,稻穗有掃帚那麼長,穀粒有花生米那麼大,我和幾個助手就坐在像瀑布一樣的稻穗下面乘涼。

一位矍鑠的老人像稚童一樣念叨著自己的「禾下夢」。

他,就是我國著名水稻育種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研究技術中心主任袁隆平

本期國慶特輯「共和國最亮的星」系列,一起走進他的故事——

一個關係著13億中國人吃飯的問題

由一個意念而開始

1949年8月,

19歲的袁隆平高中畢業,

他決定離開南京,

勵志回重慶去讀農學院。

1953年8月,

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系的袁隆平

服從全國統一分配,

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

同年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

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

從1953年到1966年,

袁隆平在農校一邊教課,

一邊做育種研究,

每年都去農田選種。

直到1962年,

袁隆平在一塊田裡發現了

一株稻鶴立雞群,穗特別大,

而且結實飽滿、整齊一致,

作為有心人的他,

沒有放過這株稻。

第二年

袁隆平把它種下去,辛苦培育,

滿懷希望有好的收穫,

不料大失所望,

再長出來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

穗子大小不一。

這時候一般人感到失敗就放棄了,

袁隆平坐在田埂上想為什麼失敗,

他想到第一年選出的是一棵天然雜交種,

不是純種,因此第二年遺傳性狀出現分離,

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雜交種的產量來計算,

畝產能達到1200斤,

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

他突發靈感:

既然水稻有雜交優勢,我為什麼非要選育純種呢?

從此袁隆平決定致力於雜交水稻育種。

攻堅克難

踏上水稻雜交育種的漫漫征程

以夢為馬,以志為友。

年輕的袁隆平開始了

水稻雜交育種的漫漫征程。

橫亘在袁隆平和他的團隊

面前的一道大山,

是雄性不育系的種子難以找到。

為了獲得一株必需的水稻

天然雄性不育株,

他和新婚妻子一起,

在1964年到1965年

連續兩年的酷暑季節

頂著烈日大海撈針般地尋覓在

安江農校實習農場和附近生產隊的稻田裡,

在前後共檢查了

4個常規水稻品種的14000多個稻穗後,

終於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身體的勞累還在其次,

學術界權威的質疑與反對,

使袁隆平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

當時學術界認為,

搞雜交水稻沒有前途,

甚至說研究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

然而無論是科學道路上的挫折、失敗,

還是人為的干擾、破壞,

所有的磨難都無法動搖袁隆平執著的夢想。

他堅信實踐才是真正的權威,

火熱的生命加上知識的力量能夠改變一切。

苦心人,天不負。

1970年11月的一天

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

在海南南紅農場的沼澤里

發現了由一粒種子發育而成的

3株雄花異常的野生稻穗,

經袁隆平確定,

這是1株雄花敗育的野生稻。

這讓他們興奮不已。

以這1株雄花敗育的野生稻為突破口,

袁隆平和他的團隊

先後攻克了提高

雄性不育率關、

「三系」配套關、育性穩定關、

雜交優勢關、

繁殖制種關等五道難關。

1976年,

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

推廣面積208萬畝,

產量比常規稻增產20%。

陪著他,叫聲袁先生,

就是一輩子。

這位德高望重,

對中國糧食生產做出功勳的老科學家,

除了他的水稻,

人們鮮少知道他的家庭故事。

他的老伴叫鄧哲,

他們不僅是夫妻,

更是工作搭檔。

在大眾眼中,

袁老是個很偉大的人,

高度難以企及,

但是在鄧哲看來,

老伴兒是個有趣的小老頭,

細緻浪漫,多才多藝,愛打球,

善游泳,愛唱歌,會拉小提琴,

英語俄語頂呱呱,

而且,寫起情詩來,也是一把好手。

1966年,

《科學通報》發表了

關於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相關成果後,

引起了國家領導的重視。

正當袁隆平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時,

文革開始了。

一天,

他憂心忡忡地說:

「鄧哲,你最好有個思想準備,

明天我可能要上台挨批鬥,

回來就要進『牛棚』了。」

在此之前,

袁隆平想了很多,

他怕妻兒跟他受苦,

也想起了反右中被迫分手的戀人。

可鄧哲只回了他一句:

「大不了跟你一起種田當農民,

你照樣可以搞你的雜交水稻。

袁隆平含淚抱緊妻子和孩子,

這句話成了他一生最大的安慰之一。

60年代末,

袁隆平被調到省農科院,

鄧哲帶著孩子留在黔陽,

之後的20多年裡,

鄧哲用弱肩承擔起了家庭的全部責任。

3個兒子,兩邊的老人,都靠鄧哲照顧。

1974年冬天,

袁隆平的父親袁興烈患胃癌住院。

收到病危電報時,

袁隆平正在海南進行育種試驗,

抽不出身來。

鄧哲便日夜兼程從安江趕到重慶看望老人。

1975年1月3日,

袁父去世,

按照老人遺願,

鄧哲隱瞞了噩耗,

代替袁隆平為父送終。

鄧哲的心愿只有一個:

陪著他,叫聲袁先生,就是一輩子。

另一個夢想:讓雜交水稻造福世界


1979年,

農業部向美國西方石油公司

贈送了1.5公斤雜交水稻種子。

這些種子在美國種植後,

比當地良種增產33%以上。


接下來,

中美間的雜交水稻技術合作持續至今。


曾經5次應邀赴美國傳授技術的

袁隆平還記得,

由於雜交水稻在美國增產明顯,

美國西方石油公司曾在1981年專程來中國

拍攝了一部紀錄片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花園裡

——中國雜交水稻的故事》,

除了在美國放映,

日本電視台也在全國範圍內播放,

引起了轟動。


40年來,

雜交水稻技術的傳授範圍不斷擴展。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與隆平高科共為亞非拉

約80個發展中家培育了一萬餘名技術人員,

雜交水稻技術在許多國家「生根開花」。



「如今,

雜交水稻在國外種植面積達700萬公頃,

種植面積最大的印度有350多萬公頃。」


「與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才會更遠。」

袁隆平說,

「現在全世界有22億多畝水稻,

如果其中有一半種上了雜交稻,

那麼增產糧食每頃按最低兩噸計算,

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

我們要讓最好的雜交水稻品種走出去,

爭取儘快提高到800萬公頃。


「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

應該繼續努力」

2019年9月7日,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已迎來他90歲公曆生日。

29日(昨天)下午3時,

剛剛被授予共和國勳章的袁隆平

來到中國工程院參加座談會,

當記者問起他的感受時,

這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表示:

這次獲授勳章,

對自己既是鼓勵,

更是鞭策和激勵,

「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

應該繼續努力,

繼續攀高峰。

我現在是『90後』,

身體還算好,

腦瓜子還不糊塗,

要在百歲之前努力完成

雜交水稻每公頃產量20噸的目標。」

9月29日,袁隆平院士接受記者採訪。當天下午,獲頒授「共和國勳章」的袁隆平院士出現在中國工程院舉辦的座談會上,引發媒體熱烈追捧。

每一次挑戰,

都是對初心的堅守。

每一次攀登,

都是對意志的考驗。

多年堅持下田的袁隆平,

早早披上了「下田黑」,

那是紫外線照射後的「作品」。

有人感嘆:袁隆平長得比農民還農民。

只要健康允許或者不出差,

下田是袁隆平必做的功課。

「關在屋子裡手腳發癢,

下田搞試驗才有樂趣。」

連他考察研究生科研素質的標準,

也是能夠頂著太陽、趟著泥水、下田實幹。

「來之前,我去跟我的超級稻告了個別。

回去第一件事,還是要下田看看。

致敬!

共和國最亮的星!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責任編輯:王迪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SS-j20BMH2_cNUgmJl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