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沉默的慢阻肺患者」嗎?兩大「難查群體」到底有哪些?

2019-11-23     看呼吸

前幾天是「世界慢阻肺日」,先講一個真實的病例:

中日友好醫院呼吸中心臨床診察部的楊汀主任曾接診過一位患者,這位患者煙齡30年以上,楊汀主任對他說,「你做個肺功能檢查,你可能是慢阻肺」。結果他做了肺功能檢查,是正常的,他就特別得意地對楊主任說,「你看,我不是慢阻肺!」楊汀主任接著說,「那你明年再來做個肺功能檢查」

結果到了第二年,這位患者並沒有來做檢查。第三年,他來了,肺功能檢查結果顯示,他的FEV1/FVC為65%,明確診斷為慢阻肺。然而,直到這個時候,這個患者還並沒有出現太多的症狀

楊汀主任告訴我們,這種人,就是典型的「沉默的慢阻肺患者」。

圖片來源於網絡

「慢阻肺有兩大『難查群體』潛伏在社區,臨床中還經常遇到」

楊汀主任告訴我們,在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已做過肺功能檢查被確診為慢阻肺的患者中,有60.2%都沒有明顯的呼吸系統症狀。對於這部分患者,要想把他們真正地篩查出來,以往的做法只能靠肺功能檢查,因為沒有症狀患者就不會去主動就診,而患者不主動就診,醫生也不大可能早期發現和給予早期干預治療。

「臨床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兩種情況:一、患者有呼吸系統症狀,但肺功能檢查正常;二、患者肺功能檢查異常,但沒有明顯呼吸系統症狀。這兩部分人群的就潛伏在我們的社區。」

而那位在就診後「第三年」被確診慢阻肺的患者,這兩種情況都符合。

圖片來源於網絡

「糾正一個認識誤區,對慢阻肺患者而言CT並不是萬能的,更不能代替肺功能檢查」

楊汀主任反覆對我們強調,對於慢阻肺患者(包括未查出的潛伏在社區的慢阻肺患者)而言,做CT並不是萬能的,更不能代替肺功能檢查。

「因為我們經常在臨床中碰到患者一來就直接這麼說,『我長期抽煙,有咳嗽、咳痰,給我查個CT』,我問『你做肺功能了嗎?』患者就會覺得不可思議,還反問說『我做CT了還不夠嗎?』這種錯誤思想在很多患者的認知當中是根深蒂固的,認為CT是萬能的、是呼吸科最權威的檢查。實際上並不是。CT檢查對於肺癌的早期診斷、肺部感染、間質性肺疾病、支氣管擴張、肺氣腫,包括小氣道的狹窄等等,都是有用武之地和獨特優勢的。但是CT只是影像的診斷,它不能夠提供患者呼吸生理方面的信息,因此它不是作為慢阻肺篩查的常規的工具。現在我們已經把低劑量CT推薦作為早期肺癌的篩查方法,但對於慢阻肺患者來說,CT只是提供影像方面的異常,即使影像異常了,呼吸功能什麼情況我們仍然不知道,所以肺功能檢查跟CT檢查彼此之間是互相不能代替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40歲以上人群每年要做肺功能檢查,長期吸煙者每年必須檢查!」

楊汀主任告訴我們,對於40歲以上的正常人群,每年體檢時需要加上肺功能檢查這一項,這是我們常規應該做的事情。對於長期吸煙者,每年必須要做一次肺功能檢查。並且,慢阻肺的主要原因就是接觸煙草煙霧,包括二手煙霧或被動吸煙。

圖片來源於網絡

「GOLD 2019指南已經明確告訴了我們,40歲以上人群,至少具有以下因素,就要考慮是慢阻肺:呼吸困難、慢性咳嗽、慢性咳痰,包括有反覆的下呼吸道感染、有其他危險因素的接觸,比如吸煙、生物燃料的暴露、職業暴露等等,包括有慢阻肺家族史,有兒童時期反覆下呼吸道感染史的。有這些因素當中的任何一種,再加上您是40歲以上的人群,這就是慢阻肺的高危人群。英國的NICE 2018指南甚至是在40歲年齡的基礎上還年輕了5歲,明確指出35歲以上的人群有比如像吸煙這種危險因素的,同時又具有以下這幾種症狀中的任何一種症狀:勞力性呼吸困難、慢性咳嗽、慢性咳痰、冬季反覆發作的支氣管炎以及喘息等,就屬於慢阻肺的高危人群。」

楊汀主任特別囑咐,對於超過40歲、有長期吸煙行為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堅持每年做肺功能檢查,不要存在僥倖心理,今年肺功能正常並不代表明年肺功能還正常,因為長期危險因素的持續接觸,有可能肺功能是個加速下降的過程。所以這類人群除了每年做肺功能檢查,同時也要戒煙。

PPT由楊汀主任提供

專家簡介

楊汀

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日友好醫院呼吸中心臨床診察部主任,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三部副主任。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阻肺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慢阻肺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慢阻肺聯盟副主席,中國基層呼吸疾病防治聯盟副主席兼秘書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呼吸病預防與專業委員會常委兼秘書長,中國康復學會呼吸康復專委會副主委兼慢性氣道性疾病學組組長,中國毒理學會呼吸毒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QJ_pG4BMH2_cNUgBbw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