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孩子教育中必須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如何才能做好這個角色呢?做到以下六個方面,才算合格,看看你能做到幾條?
一、適當要求。
家長對孩子有要求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要求過高,動不動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考進班級前三。可全班50個孩子,有25位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進前三,這僧多粥少,怎麼分都一定會有家長失望,繼而必定將負面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
編輯
還有一部分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孩子卻希望家長還能關注些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小歡喜》中,宋倩只關注女兒的成績,明知女兒喜歡天文,硬是不讓孩子「分心」在業餘愛好上。
家長在給孩子制定要求時,要秉著「跳一跳就能達到」的原則,不能過高,好高騖遠。更不能動不動就拿「別人家孩子」的成績作為標準,不切實際。
二、適當任務。
早在幾年前國家就發現孩子壓力過大,提出減負,可實際上我們的孩子並沒有真正減負,而是學校里少布置作業了,可家長好像搶白菜似的給孩子搶到各種興趣班和輔導班,或者額外給孩子布置作業。覺得只要自己孩子多做一道題,就能甩掉一個人,成為佼佼者。
編輯
然而,把孩子壓得太重,只會讓孩子變得鬱鬱寡歡。家長在給孩子布置任務時,要秉著「根據實際情況布置」的原則——看孩子時間、看孩子精力、看孩子本身的作業量。
孩子不是機器,設定了什麼時間和任務,孩子就能高效完成。即便是機器,也有需要休息的時候。
三、良好溝通。
如今我們常說的家庭關係緊張並不簡單地指父母不愛孩子,孩子不愛父母,而是雙方都愛著彼此,卻無法明白對方的心思。我們很難想像,一回到家,氣憤陰沉,隨時都有可能爆發爭吵,如何讓孩子感到家庭的快樂。
只有家長和孩子之間有良好的溝通,允許孩子發聲,孩子才願意把自己的心房打開,大家都放鬆下來,好好溝通,父母才能實現對孩子的教育。
編輯
四、快樂生活。
孩子成長中受到的教育主要來自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勢必以從書本課堂中汲取知識,而生活中的知識則來源於家庭教育。如果家庭教育枯燥無味,孩子無法感受家庭快樂,就會從其他地方尋找生活中的快樂,比如手機遊戲、網絡社交等。
手機遊戲、網絡社交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真的那麼吸引人嗎?也不是,只是孩子總得找一個地方感受一點生活中的甜。家長應該多陪伴孩子,帶孩子出去走走,嘗試著與孩子共同豐富自家庭生活,尋找生活趣味。而不是每天一睜眼就是自己的工作、孩子的學習,一點都沒有意思。
五、科學方法。
現在家庭教育早已不流行「棍棒下出孝子」的做法,但新型做法是「嘮叨」,無休止的嘮叨,無邊界的干擾,嘮叨孩子早已麻痹,再也聽不進去任何有道理的話語。
難道除了嘮叨沒有別的辦法了嗎?當然不會,家長必須與時俱進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更新自己的育兒方法,言傳身教、定規矩、多溝通等都是有效的教育方法,而不能一成不變。
六、家風良好。
一個家的家風最為重要,說白了就是家長學校教得再多優良品質都是紙上談兵,真正對孩子的生活習慣、性格養成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是家風。好的家風,不需要家長多說什麼,孩子受潛移默化的影響就能夠學到。比如,尊老愛幼、鄰里和睦、遵紀守法等等。
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必須清楚自己該做什麼,怎麼做,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OeyLHIBnkjnB-0z0O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