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鄭州最美8大古村落,華夏文明發祥地上尋覓古樸人居風韻

2019-08-23   古村記

河南,鄭州。

這裡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上曾五次為都,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 。

這裡古樸靜美,依然保存著許多美好的古村落。一起來看看。

1 上街區方頂村

方頂村的明清建築群距今已有600年歷史,是目前鄭州市內發現的面積最大、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整的一處明清建築群。

方頂村原有古民居200餘所、500餘間,包括街道、祠堂、名人故居和一般性群眾住房。村落建築從明代中期一直延續到現在,民居多保留有四合院、三合院,個別房屋依山而建、依崖掏洞。

村內現存清末翰林院編修趙東階故居、13道古寨門、碑樓、關帝廟、戲台等遺址。

這一處傳統村落代表了中原獨特的鄉土建築文化,真實反映了中原地區明清以來的街道布局、建築風格、歷史風貌,具有豐富的歷史、社會和藝術價值。

2 登封市柏石崖村

登封市高山密林中,一座擁有2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青石綠瓦下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這就是登封市柏石崖村。

柏石崖村至今保留的石砌房、小四合院、石砌窯洞、石牆瓦房雖經歷了200多年的風吹雨打,有些許褪色,但依然保存完好,仿佛時光在這裡打了個盹兒,一切又都是那麼美好。

古藤老樹、竹林石屋,桌上有茶、樹下有風。

柏石崖村還有一個身份:革命老區。這裡群山環抱,植被茂密, 易守難攻,房屋大都用山石壘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抗日戰爭期間曾被作為八路軍後方醫院。

3 滎陽市石洞溝村

明洪武四年,石洞溝村的祖先在此開荒種田、繁衍生息,距今已有600餘年。如今,石洞溝村已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它屬於豫中典型的古村落,處於群山之中,是古時通往洛陽的唯一路徑。

石洞溝村是殷商時期商王武丁的宰相傅說的故里,傅說的《說命》三篇已流傳三千餘年,是歷代皇帝治國寶典。

只聽名字,就能了解到石洞溝村的最大特色。村子裡的古建築至今已有600多年,村裡有明清院落40餘座、百餘間,房牆和院牆都採用圓形的紅石頭壘砌。注目凝視,給人以古樸、神秘、厚重之感。

4 滎陽市油坊村

油坊村,是目前滎陽市保存古代民居磚木建築最多的村莊,這些故居的主人基本都姓秦。故居建築格局都是「前客廳,後樓院」,典型的中原四合院格局。

油坊村的秦姓源於山東鄆城,家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山東舉人秦景瑗到當時的河陰縣(現滎陽境內)任教諭,落戶到現在的油坊村,繁衍出了整個村莊的秦姓。

秦府大院約建於明末清初,距今有幾百多年的歷史,與鞏義的康百萬莊園一樣,滎陽市油坊村的秦家大院也見證了一個「豫商」家族的興衰成敗。

5 新密市范村

范村的古建築是清朝時期所建,已有200多年歷史。古村落大都座北朝南,現存有十四處清晰可辨的老宅,多為灰磚厚牆,高大宏偉。

施式四合院據說是某位縣令的住宅。保存完好的李氏四合院,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距今140餘年,現存房屋12間,磚木結構,木樑青瓦。

村落古樸典雅的風格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歷史風貌。

6 鞏義市海上橋村

村中古碑記載,村裡原有一道水泉溝,人們在溝上搭橋,碧水倒映橋影,平添了一處風景,於是稱這座橋為海上橋,村名也隨之叫做海上橋村了。

還有傳說古時候這裡有個翻花泉,直通大海,人們在泉上搭橋,便有了海上橋的村名。

海上橋村大部分建築建於清朝中晚期,現存清、民國建築20餘處,共有窯洞75孔,樓房42座、80餘間,古井一口。

諸多院落皆為二進式、三進式四合院,院內配以廂房、跨房、大房及門樓,氣勢宏偉,雕樑畫棟,工藝超群,古色古香。

7 新鄭市泰山村

泰山村是河南省旅遊特色村、生態村,是鄭州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

位於鄭州南大學城龍湖鎮境內,距鄭州16公里,距國際機場僅20餘里,大學南路與山門交匯而過,交通十分方便。泰山村將以餐飲、旅遊、娛樂、文化、會務、拓展於一體打造大型原生態景區。

8 鞏義市民權村

民權村地處鞏義市大峪溝鎮南部山區,是典型的山區農村。

在景區內還坐落著中原第一古剎慈雲寺,該寺院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古老的原始森林,優美的山水風光,豐富的佛教文化是民權村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如今,青龍山風景區已經初具規模,基礎設施也在進一步完善,並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先後建成數家「農家樂」。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