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記憶】說說老青島的「拉沿兒」

2019-05-15     青島城市記憶

在生產力落後的年代裡,人們大都從事體力勞動生產;在各種各樣的體力勞動中,有一種勞動內容叫作「拉沿兒」。說起「拉沿兒」,稍上年歲的人都知道,有的甚至親身經歷過。所謂「拉沿兒」是專指協助他人將載重的「地排車」拉向坡頂的行為!

先說說「沿兒」。青島的方言對地勢的上坡和下坡稱之為「上沿兒坡」或「下沿坡兒」;稱人行道高於馬路的「堰邊」也稱「馬路沿兒」!這就明確地說明「沿兒」這一稱謂在青島地區是指相對比較高的的位置講的。至於「馬路牙子」這個發音基本可以肯定這不是青島方言的發音!而是「馬路崖子」的書面語言的發音。

再說說「崖」(崖、堐、崕同音同義)。這個字的準確發音為「ya」。雲南少數民族發音「ai」。青島乃至周邊發音「yai」(這個音在新華字典里沒有相應的字)。青島城陽區棘洪灘街道有兩個村——「上崖」、「下崖」,其發音就是「上yai」、「下yai」。由於「崖」這個字的方言發音找不到相應的口語發音字眼,於是人們就選擇了最接近的發音字眼「沿」並加上了「兒化音」替代了「崖」,作為書面口語表達!所以說「崖」包括「崕、堐」跟「沿兒」在語義表達上是一樣的!而在文書表達上可能就要規範些,不能用口語的表達形式。但這些文書一般不需要朗讀,而只需要閱讀即可。當看到有書面上出現「拉崖」、「拉堐」時一定知道就是口語中的「拉沿兒」!即使讀出聲來也不會發出「laya」的,而會發「layai」,儘管這不是這兩個字的準確發音

要說「拉沿兒」就離不開「地排車」,有的地方也叫「平板車」。在青島稱「地排車」為「大車」!舊時代以駕馭這種車為職業的人被稱之為「拉大車的」,屬於「苦力」的勞動群體。

地排車」從出現到上世紀60年代末,一直是青島內地貨運的主要運輸工具之一。木質的車身,兩側配置了車輪。開始的時候是木製的加鐵質輪箍,後來發展成充氣式橡膠車輪;車身前兩側各安裝有一根車把,車身前邊車把之間裝有兩個鐵環,這是給拉車人必備的行頭——「盤繩」準備的;車把的根部與車輪之間的車身兩側各安裝了一個鐵環,這就是給「拉沿兒」的準備的。另外,在車把與車身結合處的車身下部還裝有一對「車腿」,高度略低於車輪的半徑,便於裝貨時或休息時放平車身。「車腿」之間與「車腿」後面的車盤底固定著一塊網片子,形成了一個「網兜」。這是拉車人放衣服、水壺乃至乾糧的地方。車身的尾部下面立著固定著兩塊大約20cmx30cm見方的木塊,稱為「車腳(jue)子」,下坡時用來減速或剎車。

說一下上文提到的「盤繩」。「盤繩」也叫「車攀」。一般的「盤繩」長約2米半左右(視個人的身高而定),最普通的是用小指頭粗細的麻繩或粽繩,三、四根並排在一起,然後用布條將這幾股繩子緊緊編扎在一起,約三指寬。兩頭各固定一個鐵鉤,拉車時將鐵鉤掛在地排車預置的鐵環里,「盤繩」的中段套在拉車人的左肩或右肩上。這種「盤繩」相對較重,後來大都用「馬力帶」(50~60公分寬的傳動皮帶)代替了。因為在從事地排車運輸中,單靠兩隻胳膊是很難完成運輸作業的。必須用腰背和腿的力量來完成!而這個拉車的人俗稱「駕沿兒的」(音)!

由於有時候一個人的力量難以完成運輸任務,必須增加拉車人的數量。因此在地排車的兩邊各預置了一個鐵環供拉車的輔助人員使用。這些在一邊拉車的俗稱「拉邊繩的」。他們用來拉車的繩索也就被稱作「邊繩」。「邊繩」的結構與「盤繩」不一樣。它的一頭固定了一個鐵鉤,另一頭是一個環形的套,拉車時將鐵鉤掛住鐵環,然後將「邊繩」繞過肩膀,肘臂穿過繩套,剩下的就是蹬地用力了!

需要說明一下。「拉邊繩的」與「拉沿兒的」是有區別的。雖說兩者的工作內容是一樣的,但其性質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說「拉邊繩的」與「駕沿兒」的是合作關係,他們或是一個單位;或是共同租用一輛車,全程完成運輸任務。這期間他們之間的角色是互換的。而「拉沿兒的」與拉車人之間是僱傭關係。一般都是在上坡時才需要!當然,也有僱傭「拉沿兒的」拉全程的。但資費要高一些。

舊時代,大多數「拉大車的」所使用的車都是租來或被大車店主雇來的。而這些人的收入是以載重量、里程甚至包括時間來核算的!他們必須以最可能小的成本付出,賺取最可能大的收入!所以,在一般的情況下若非特殊情況他們大都不會兩個人或更多人共租一輛車!

  然而青島的地理特性不可避免地給「拉大車的」帶來無法迴避的困難!那就是拉著載貨的車,一旦遇到上坡路,即使使出「洪荒之力」也難以獨立克服強大的地心引力!

於是便衍生出一種幫助拉車人克服一段「上沿坡兒」困難的營生——「拉沿兒」。

關於「拉沿兒」的較精彩詳實的內容,在「青春的島」師長的帖子裡已經有過詳細而精彩的描述,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以上圖文由網友「一面樓」2016年9月4日發表於青島城市檔案論壇,生動細緻的描述了老青島記憶里「拉沿」的真實寫照。

《關於地排車、拉沿》

下面文章由網友「青春的島」、文史學者趙長漢老師2005年4月11日發表於青島城市檔案論壇。

先後讀了網友滴定管發表於2004-09-07的《難忘島城地排車》和網友金錨9088發表於2004-12-31的《也說青島的地排車》以及各跟帖,覺得很親切,很有趣。在下忍不住也想囉嗦幾句。木香於2005-01-12跟帖「有關地排車哪位還有感言」則鼓勵在下斗膽為之。

(一)

記得我剛念高中時,每星期要勞動一天,規定我班每星期四勞動。好像分三個大組,其中一個組是拉地排車搞運輸,班主任董老師指定我當這個組的組長。

每輪到星期四的早晨,我就和十來個同學一起,從學校黑板報廊的後面,拖出十來輛地排車,一人一輛,按總務處老師的布置,『浩浩蕩蕩』出發。小港、大港、『埠頭站』、『石炭縣』(有這麼些叫法吧?)都去過。後海沿兒、海關後、新疆路、華陽路、蒙古路、杭州路、四流南路直到辦橋坊……留下過我們16、7歲的足跡。拉過麻袋裝的花生,麻袋裝的鹽,木箱裝的朝鮮蘋果,東平路某院拉過海帶,嘉祥路上拉過肥皂,遼寧路上拉過鋸材,登州路上拉過麵粉……。每每從小港爬上冠縣路坡,比較累的時候,正好這裡有個修車鋪,於是我們每每在這裡歇歇腳,給車子輪胎打氣,等一等後面的同學。

當時學校有個焊接廠,經常派我們到17中去拉鋼管來焊接。我們往往在蒙古路口停一停,歇一歇。有一次拉了鋼管一路汗水走來,從雲南路轉入廣州路到了廣州路小學門口的時候(這個小學還有嗎?),已經12點多,一位傅姓同學大約又累又餓,把車一停,揚長而去,自己回家了。我只好先把我的一車拉到學校,再回來拉他那一車。那時候也不知道告狀。也不知道要求我們這個運輸組和班上另外兩個組輪換輪換(另外兩組都在校內勞動)。少年時代,純真的時代。

地排車沒有制動機構,下坡時,把車轅抬高,使車後端和路面摩擦,以控制速度。有一次,我們滿車從龍江路衝下來,一支衝到廣西路游泳館門口這裡,才減下速來。畢竟我們還是些未成年的孩子,沒有經驗,不知深淺利害。『回憶起來,你猜怎麼著?還真有些後怕吶!』

(二)

拉沿兒,我懷疑應正名為拉崖兒。崖,高地也。今仍從眾。

我所知道的拉沿兒,是在雲南路從廣州路口到滋陽路口這一段。拉沿兒,又叫拉邊繩,足可望文思義。拉沿的,有成年人,也有中小學生,或失學生。人手一根帶鐵鉤的繩子,稍微『專業』一點的,可能還有一個墊肩。地排車過來了,拉沿的湊過去,一面嘴裡懇求拉車人『掛上吧!』『掛上吧!』一面手裡的鐵鉤子『躍躍欲掛』。如果拉車人答應了,拉沿的就把鐵鉤掛到地排車的鐵環上,繩子繞過後背、肩膀,跨在前臂,低頭弓腰,腳前掌使勁蹬地。一滴汗珠摔八瓣,可掙5分至1角錢。如果拉車人體力好,或者捨不得破費(都不容易),拉沿的就兜不到這次生意,等下一輛再懇請『掛上吧!』『掛上吧!』

記得還上小學五六年級時的一天,一位要好同學告訴我,他昨天去拉沿碰到一個拉車的,因為他『掛上吧!』『掛上吧!』把拉車的叫煩了,拉車的沒好氣地喝斥他『兩分錢你也拉?』我問我的同學『你拉沒拉?』我同學說:『我回答他,兩分錢我給你朝後拉。』這得體的回答,決不粗野,使我佩服得五體投地,至今印象深刻。這位同學後來屢有作品發表,名字經常見諸青島報端。此系後話,不提。

(三)

網友lqxnyy於2004-11-12跟貼:「在此說的是大車,這種車是在小地排車的使用中發展起來的」。我引用一句文縐縐的現成話,不敢苟同。大車車輪是木製鐵箍,地排車車輪是用橡膠輪胎,僅此一端,即可表明它們的沿革脈息,所以我覺得恰恰相反,小地排車是在大車的使用中發展起來的。

網友beyond1217於2005-01-03跟貼:「好像中山路一帶還有地排車專用道吧」。在下認為,這個「地排車專用道」,嚴格的說,應是「大車專用道」。地排車是膠輪,大車是木製鐵箍輪,就對路面的碾壓損傷而言,後者遠甚前者。這「專用道」的鋪設,應在大車廣泛應用之時。如果膠輪地排車已經普遍替代大車,似乎不必為膠輪地排車鋪設「專用道」。在我印象中,當年青島的馬路,凡有人行道的,都鋪有這「專用道」,市民們稱之為「石條」。諺曰:鑲金牙的自來笑,穿皮鞋的走石條……,當年穿皮鞋的少,皮鞋底釘鐵釘,走在石條上,篤篤有聲,以示炫耀。這些石條哪裡去了?修馬路時都覆蓋在下面了嗎?

至於有的網友讚美:「以前拉沿的體力都棒極了」。怎麼說呢?未必吧。我沒拉過沿,但我的夥伴中不乏有此經歷著,仗著年輕而已,體力未必都棒極了。有的為了養家餬口,有的為了貼助父母家用,有的為了賺幾文錢去小書攤子上看小書……

塗鴉至此,我想起已故名作家孫犁先生的名句:童年啊,你的整個經歷,毫無疑問,象航行在春水漲滿的河流里的一隻小船。……有關你的回憶,就像你的負載一樣,有時是輕鬆的,有時也是沉重的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N8f_2sBmyVoG_1ZA6tu.html





黃島路的記憶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