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雖然談不上太窮,但我還是建議你看看這部電影

2019-08-27   影視地平線

我承認,對於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我一般很少會重複觀看,因為,我知道,那不僅僅是電影,更是一種生活的再現,感同身受的一剎那,總會觸碰到情感上最柔軟的神經,因為,我們都曾在生活中掙扎過,所以,我們更加懂得如何在苦難中學會堅強,而從苦難中孕育出的希望,便更加難能可貴。

《馭風男孩》改編自威廉·坎萬巴的自傳小說,目前豆瓣評分8.0,雖說,它是由英國製片,可是,卻並沒有破壞掉原著故事本該有的樣貌,對於這樣一部反映非洲普通人生活題材的電影,避免不了的要直面貧窮與苦難,可是,這部電影,絕不僅僅只是表面化的渲染,因為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自然,會來源生活,卻透過內容,給予了高於生活的價值。

看這部電影,我想,大部分人的眼光會聚焦在非洲人的生活上來,因為,整部電影的詳盡描繪,的的確確展示出了從未觸碰過的非洲生活場景,可我想說的是,電影的重點,不是刻畫一個接近原始莽荒的非洲面貌,它的重點,是講述原始如何與現代文明的對接,當然,這種對接的任務,是由一個天才少年來完成的,所以,成人世界只是陪襯,少年的焦點才是關鍵。

從《馭風男孩》這部電影,我們或許可以看到,千百年來,非洲黑人骨子裡所存在的聽天由命的奴性,只是,當這種聽天由命,被一個少年的奇思妙想所打破時,很欣慰,這部影片,讓我們的思維,一下子從被殖民過渡到了獨立後的現代文明上來,終於,現實中擁有了理想的花朵。

1

《馭風男孩》這部電影,故事發生的時間是2001年,沒接觸這部電影之前,我只是從紀錄片中偶爾窺探過非洲的生活,但,大多數局限在戰亂與饑荒,真正觸及平民生活場景的畫面,很少,直到我看了這部電影,我才知道,18年前,有一個叫做馬拉威的非洲國家,居然在大多數國家朝著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依舊處於刀耕火種的半原始狀態,而所遭受的貧困甚至是無法想像的。

電影的故事,便是發生在這樣的國家,一個小村莊完全處在靠天吃飯的境地,導演沒有對呈現的畫面進行過度修飾,當鏡頭直接對準那簡陋的房屋,貧瘠的土地,以及滿臉愁容的人群時,最為真實的非洲生活場景展現在了眼前。

電影中,徹底摒棄了以往西方極力宣揚的黑人平等的價值觀,而導演,似乎在拍攝的時候,故意放低姿態,用一種參與者的身份融入生活中,他一直在看,在感受,在參與,當從大人的世界慢慢回歸到少年的世界時,作為觀眾的我們,其實,已經感受到了那種一直被壓制的情緒。

電影故事的內容,是一個少年利用發明的風力發電機,從井裡抽水,解決了莊稼地缺水的境況,如果,我們站在此時的角度,去審視這個故事,難免會覺得俗套,這分明就是一個普通的天才成長的故事,其實,如果仔細深入了解就會發現,電影故事的重點不在於發明,而在於促使發明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所以,在電影開始的時候,導演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刻畫當時村莊人們的生活,這種刻畫,一點都不刻意,而是一種深層次原因的追究,在電影中,導演用四個小標題作為串聯,分別是播種,成長,收成和饑荒,這是一個莊稼的生長過程,其實,也從側面反映著威廉個人的成長過程。

乾涸的土地,需要雨水的滋潤,可是,雨水有時候會成為洪水,而煙草公司卻希望通過廉價的錢來收購農民的林地,林地消失,洪水便會肆意,於是農田毀壞,饑荒產生,人們陷入恐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威廉開始了自己的研究。

其實,電影開始,已經用畫面展示出了威廉自學成才的本領,比如給別人修錄音機,可惜,由於家裡沒有足夠的資金,威廉只能被迫輟學,甚至,因為旁聽,被永遠禁止上學,失去教育機會,卻因為饑荒,再次點燃研究的心,這大概來自於少年從不妥協的抗爭吧。

整部電影,無論是敘述威廉的研究,還是敘述饑荒時人們的躊躇,鏡頭都很克制,並沒有過分的渲染這種慘狀,只是娓娓道來,所有的感情都是內斂的,而在這種內斂的感情中,卻存在一種無形的對比,那就是以威廉為首的少年與以父親為首的成人群體的對比。

2

威廉代表著未來,父親代表著過去,而當時的非洲,長期以來存在著嚴重的聽天由命的奴性,當然,這裡面有一部分歷史的原因,但是,絕大多數,要歸咎於他們本身的惰性,身體和思維上的惰性。

當苦難來臨,通常會把拯救的責任寄托在宗教上,所以,電影從死亡的宗教儀式開始,結尾又回歸到死亡的宗教儀式,當把信仰交給上帝,命運便從來不自己掌控,這不得不讓我感到後怕,以至於聯想到了非洲動亂的一大半原因,便是宗族之間的殘殺。

電影中,沒有任何白人群體的出現,這是以往反映黑人題材電影中,很難出現的現象,畢竟,西方普遍的價值觀,便是以白人為上帝自居,當這部電影中,黑人處在困境時,自救的方式便只能依靠自己,於是,威廉開始嘗試用科學來解決乾旱,科學代表現代化

有人從這部電影中看到了勵志的成分,我承認,當威廉的風力發電機抽出水的一剎那,我的確被感動了,可是,我仍舊不能把它歸為勵志片,它只是從原始到現代文明過渡時的一種悲劇,畢竟,當時的時間是2001年,可是,以這個村莊為代表的非洲,卻依舊掙扎在最基本的物質層面。

集體無意識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而對於文化和科學的漠視就更可悲了,威廉沒錢上學只能輟學,老師經常發不起工資,學校最後因為老師和學生的流失而被迫關閉,政府卻只在乎選舉的成敗,當教育淪落到如此地步,也就失去了與現代文明對接的最好時機。

饑荒來臨,人們都選擇逃離,卻沒有集體想一想應對饑荒的辦法,因為,那些成人的世界裡,早就習慣了麻木,好在,威廉和他的同伴覺醒著,給未來保留了一點點前進的可能,也讓這塊殘酷現實的土地上,有了向上努力的活力。

很喜歡電影結束的那句話:「上帝如風,觸之可及」我想,這句話大概的意思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上帝,這種機會是公平的,就看能不能抓住了,於是,威廉利用科技的研究抓住了機會,所以,他解決了暫時的饑荒,同時,讓這個原始的村莊,朝著現代的文明稍稍靠近了些,至於能不能夠完成最終的對接,那就只能靠接下來的努力了。

知道中國和非洲國家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嗎?我們從來不信上帝,即使有自己的宗教,也只是把它當做一種心理的安慰,所有的成就,靠的是勤勞與智慧,所以,從原始到奴隸再到封建最終走向現代,從未中斷,一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