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天空、藍色和當代生活指南做成一本書

2021-05-07     一夜美學

原標題:如何把天空、藍色和當代生活指南做成一本書

經常在網際網路衝浪的你,很有可能見過這張圖或與此相似的梗圖,丹麥藝術家兼職業心理治療師 Johan Deckmann 從 2015 年就開始用書籍封面和標題玩梗,創造出獨特的閱讀腦洞,誰看了都不得不承認「過於真實,是我沒錯了」。儘管現在電子書橫行當道,但藝術書卻很難被電子產物取代,我們仍然能在真實翻閱它們時,找到獨特的趣味和滿足感。

雖然身處於一個被網際網路連通著的信息化時代,但螢幕前的你我,依然難免經常有一種無聊的感覺。這種無聊一方面或許可以歸因於越來越駁雜的信息,它加大了尋找有趣的人和事物的難度,另一方面或許則是因為,我們越來越難以全神地投入其中,這也是如今的我們仍然需要閱讀書籍、通過閱讀獲得平靜的原因。

Laurie Mitchell

每本書籍的誕生,都是作者對一件問題或某種經歷的真誠和思考之後凝結而成的紙上世界,也是一座可以使人們四處遊覽和探索的精神建築,就如毛姆所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可門票必須是我們自己的心靈。最近我們找到了一些有趣的藝術小書,希望能和你分享這份單純而有趣的、與閱讀有關的快樂。

01 天空日記本

Joe Rudi Pielichaty

英國設計師 Joe Rudi Pielichaty 從 2008 年開始收集不同的天空。當時,在讀書的他因為心情憂鬱和焦慮,漸漸愛上了瀏覽報紙旅遊版上的天空剪影,藉此實現一種心靈上的逃離。喜歡天空的他,還剪切下了各種形狀的天空「碎片」作為收藏紀念,用來提醒自己烏雲背後總有晴天。

"Blue Skies"

2016年,Pielichaty接受義大利小型出版機構「十六分之一(Un Sedicesimo)」的邀請,將自己收藏的那些照片整理成一本名為「Blue Skies」的彩色畫冊。這家出版社每次都會邀請一位藝術家進行共16頁的畫冊創作,所以,這本天空畫冊也是剛好16頁。

"Blue Skies"

在這本「Blue Skies」里,除了自己收集到的天空碎片之外,Pielichaty還特地在每一張剪影下面,將自己與這片天空之間的距離標註了出來——不過,由於那些天空所在的準確位置未知,所以實際計算的數值,其實是那些城市對應的國家首都與Pielichaty的現居地諾丁漢之間的距離。

"Blue Skies"

在書的封底,Pielichaty還特地引用了19世紀以描繪雲朵和風景而聞名的英國畫家John Constable的一段話,「天空應該是一幅畫作的有效部分。如果天空不是主調,不是情感的主要器官,就很難評價風景畫的高低。」如果你在某個普通的下午,一個人獨自走進書店,偶然發現了這本關於天空的小小紀念冊,一定也是一件同樣愉快的事。

"Blue Skies"

02 這很韋斯·安德森

Wally Koval

2017年,受到韋斯·安德森《布達佩斯大飯店》中那些美麗風景的啟發,來自紐約布魯克林的攝影師Wally Koval,和未婚妻Amanda一起陸續去往巴黎、布達佩斯、伊斯坦堡等地區旅行,試圖在現實中尋找帶有韋斯·安德森電影畫面感的地方。

Tourlitis Lighthouse, Andros, Greece c. 1897

他們把自己在網絡和現實中找到的地方放到在Instagram自創的「Accidentally Wes Anderson」帳號上,同時接受世界各地網友的投稿。截至如今,這個帳號已經吸引了近150萬粉絲的關注。

Hotel Opera Prague, Czech Republic, c. 1890

從建於1880年、歷經百年而不衰的羅馬劇院,到牆壁和家具都被大紅色天鵝絨包裹的義大利酒店,從日本長島溫泉區的巨型白色過山車,到冰島雷克雅未克湖邊紅白相間的小木屋,這些可以被Wally發現的地方也許名氣並不大,但它們都意外地與韋斯·安德森的鏡頭裡那些對稱、復古、夢幻的畫面如出一轍,「有一些東西沒辦法真正說出來,但當你看到它的時候,你知道它是完美契合的。」

MARSHALL STREET BATHS • London, England • c. 1850

Kohekohe, New Zealand

為了能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地方,去年底,Wally將帳號里發過的的200多個地方整理成了同名攝影書「Accidentally Wes Anderson」,還在書中深入挖掘了每個地方背後的歷史和故事。

當然,韋斯·安德森本人相當欣賞這本完全展現他美學風格的攝影集,他說,「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圖像集,一本特別誘人的旅遊指南」,這句話還被放到了前言里。也有人說,這本書就像一個「去過卻未曾發現」的美麗補丁,甚至有人開始按照Wally的指南,親自去探索這些明明是現實、卻像夢一樣美的地方。

Hotel Opera Prague, Czech Republic, c. 1890

Asilo Hermanos Cholbi, Jávea, Spain, c.1903

03 尋寵啟事海報集

Ian Phillips

因為一次幫助室友尋貓的經歷,加拿大藝術家Ian Phillips從九十年代開始,四處搜集起了那些「由失主親自製作的尋寵啟事」,並在2000年,把收集到海報整理成了一本畫冊,名字就叫「Lost」。

畫冊中的海報都非常有趣:比如,一位心思細膩的主人製作的招貼畫里,左上角有自己丟失的白色貴賓犬照片,右上角則是狗狗細節特徵的簡潔勾勒;而在另一位性格不羈的主人手裡,原本的白色貓咪,直接被畫成了一個水滴形四肢,背上有魚鰭,尾巴像柳葉的不知名生物。

書中展示的寵物名字更是千奇百怪,比如叫「毒藥(posion)」的老鼠,叫「像鳥(birdy)」的鳥。注意事項也各不相同,在一張丟失寵物鴨子的海報中,主人還特地提醒人們,如果遇到這隻鴨子時,不要對它說出「Neither Norman」這個名字;在一則尋貓啟事裡,還寫上了貓咪的食譜——因為健康問題,這隻貓需要遵循嚴格的飲食戒律。

不同的尋寵海報體現了主人不同的性格,對讀者們來說,這些由失主親手做出來的尋寵啟事,一方面頗有喜感,間接消解了寵物丟失這事件本身的悲傷、,另一方面,也成為了我們觀察人類和動物之間感情的切口。

收集了這麼多的尋寵海報,「這些寵物後來都找到了沒有」也成了讀者十分好奇的事情。對此,作者Phillips則表示,自己故意沒有提到它們的下落,讓它們的去向成為一個謎,「因為這就是現實中大多數寵物丟失之後的結果」。在書的結尾,Phillips還撰寫了一些關於失蹤寵物的海報製作技巧,但毫無疑問,這本書給我們最有用的提示依然是「別讓你的寵物走丟了」。

04 當代生活系列指南

Johan Deckmann

從2015年起,丹麥藝術家兼職業心理治療師Johan Deckmann,開始把他對自己遇到的人和事的思考,做成「印在舊書封面上的標題」。這些「標題書」往往辛辣而尖銳,幽默又一針見血,讓人不得不直面它們所提出的問題,然後承認「過於真實,是我沒錯了」。

用多本書籍的標題玩雙關是Deckmann常用的做法,比如他曾把三本體型從小到大的書依次放置,並分別在上面寫上「好點子」「平庸的想法」「餿主意」;同樣是一本厚厚的大書和一本薄薄的小書,書封上的標題既可以是「社交媒體上的我 VS(真正的)我」,也可以是」幻想 VS 現實。「

Deckmann把自己作品稱為「當代人的行為肖像」。只要你看到這些「標題書」,一定會忍不住帶入自己,佩服起藝術家對當代生活中的那些荒謬、諷刺和迷惑之處的精準觀察。

除此之外,藝術家還會在書封上提出一些更奇妙的問題,比如「如何一邊知曉生命只有一次,一邊像長生不老那樣浪擲生命」「如何花費很長的時間,來等待一件似乎不可能會發生的事」;「如何在死前提升自己藝術品的價值」「如何放棄總想讓自己被他人喜歡的年頭」,簡直個個扎心。

至於這些問題的答案,Deckmann的處理方式也很巧妙:所有的書的內頁都是糊住的——藝術家想借這種方式來告訴讀者們,「問題的解決在於你自己」。

除了書籍,Deckmann還會使用其他材料表達他的觀點,比如在唱片封面標上「我腦海中最美的聲音」;在一大一小的行李箱上分別寫下「情緒行李」和「(真正的)行李「;在一隻枕頭上寫上「我需要睡眠,這樣我才可以在睡夢裡繼續當個傻子」等等——堪稱萬物皆可當代生活觀察。

05 給你一本藍色

Tove Storch

在2002年的丹麥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中,來自哥本哈根的藝術家Tove Storch,呈現了一場以「 Reading Blue」為主題的演出:二十位表演者五人一行地坐在一起,同時閱讀著手上的書籍,但是,這些書籍上並沒有文字,而是二十多種各不相同的藍色。

Photo by Asger Carlsen

表演者們按照自己的閱讀節奏各自翻閱著這些藍色書頁,他們不發一言所產生的沉浸氛圍,也讓每一個人的閱讀,轉化成了一種可以與周圍的人們共享的,有關閱讀的審美體驗。

作為一位以將鋼材和絲綢等材料結合而聞名的雕塑家,Storch希望通過創作來探索二維材料的三維屬性。

除了邀請表演者進行閱讀,藝術家還在於哥本哈根的Nils Stærk畫廊,將這些藍色書籍放置在她以往的雕塑作品上結合展出,讓觀者更近距離地「閱讀藍色」。2002年,她又分別在紐約和巴西辦展,邀請當地的人們欣賞這些無字作品。隨著展現形式的不斷變化,這場「Reading Blue」已經突破了單純的雕塑,藝術家本人也將這一系列表演,視為自己一直以來的雕塑創作的自然延伸。

Photo by Aukje Lepoutre Ravn

06 小鳥五線譜

Yoshinori Mizutani

作為一位現居於東京的城市攝影師,Yoshinori Mizutani曾以他的攝影集《東京鸚鵡》而聞名。Mizutani意外地發現了這些40年前被人們從熱帶帶來的綠色小鳥如今散落在城市上空的景象,深感興趣的他用晝伏夜出的方式,藉助閃光燈拍下了這些城市裡極不尋常的綠色。

"Tokyo Parrots"

《東京鸚鵡》之後,Mizutani又以城市鳥類為主題創作了一本攝影集《Hazon》,這一系列的影像則與上次的畫風完全相反:全白的背景里,一群黑壓壓的鳥類棲息在城市上空的電線,看起來就像站滿了黑色小鳥的五線譜。

"HANON"

根據攝影師自己的介紹,創作這一系列作品的動機,源於他初次見到鳥群時的震驚和恐懼:這些鳥兒讓他想起了希區柯克在《群鳥》中描繪的景象,所以他刻意選取了一張「密密麻麻聚集在一起的群鳥」作為封面,向讀者傳達自己關於「入侵物種」的黑暗幻想。

"HANON"

撰文/小劉

編輯/Svet

排版/Jasmine

你最近在讀哪本書?

NOWNESS

你也許還想看,點擊圖片查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CxUgXkBbyZbTSdkPZy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