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訪寶應靜修庵散記

2019-11-18     魅力寶應

初訪靜修庵散記

文/慶元

幼時居揚州,曾聽家慈雲;里下河庵觀寺院多,信佛者也多。綠揚每有重大佛事,必有居士信眾,結伴乘船溯流南行,一路焚香不斷。至而舍舟,行蜀崗下,即磕膝膜拜,拾級而登觀音禪寺。足見其虔心可佩。

孰料,十餘年後,我也結緣,懷揣國家工作分配通知書,乘長途,一路塵揚北上寶應。一晃五十多年過去。儘管斯於這方好佛之地,苦於劫後寺院了了,僅存寧國、圓通二寺,靜修一庵,且大部僧尼還俗,有名無實耳。

我喜游訪探究,以填腹中無知。二寺倒也常往,一庵卻從未涉足。窮其主因,慮及堂堂鬚眉,何堪冒眛入尼庵?細思,未免愚而可笑。文人墨客,善男佳兒,入庵院禮拜求知,古已有之,況,吾一逾七旬老朽何慮之有?佛門清靜之地,能容清靜之人。

中國佛教,淵遠流長,經書經卷浩浩,梵音梵文,博大精深,勸人為善,利國利民,受國家保護。

一 探徑

日前,風和日麗,胸懷求知慾,步行靜修庵。

循東門行50步,右拐入隅園巷南百步許。一座黛瓦黃牆院落,門額由大和尚明波法師方丈手書靜修庵三字躍入眼帘。張目環顧,古庵何故座落破磚亂礫之中,似有戰後之感。詢鄰人,答曰;房屋拆遷改造,誰能抗衡?能作古蹟保存就不錯了。幸甚幸甚。

二 抗存

三年前,東門片區老舊危房拆遷改造,實為造福於民之舉,靜修庵身居其間,必拆無疑。一時輿論譁然。尼僧信眾為保護原地文物古蹟,過激的言語,劍抜弩張的陣勢,一觸即發。

幸有佛法教規,文管條文。當局通一盤考慮,風波得以平息。並重修完善,供中外賓客遊覽。贊其善舉,必有善果。

三 史實

每遇不測之風雲,寶應能避其禍而安然。常人都會自豪地講,寶應是塊風水寶地啊。我想,其地理環境,物產富庶,領導得力,民眾合力,天人一體,才是推進歷史的動力吧。若按佛家言,無上師太告我,老祖真如,足以史書一筆。

唐肅宗年間,本邑尼家祖師真如,偶得八寶靈物,呈獻皇上。因其瑞應,時年平安史之亂,國泰民安。遂改國號為寶應元年。欽賜安宜縣為國之罕見寶應縣。

明嘉靖辛亥年間(公元|55|年),建八寶亭於縣南街,靣南得寶河,東傍真如庵。 歷滄桑戰亂,亭殘垣斷壁,公元一九八三年按原貌重建於人民公園內,以資紀念真如。

四 庵院

外觀靜修庵,長寬約50X25米1000餘平米。 既無雄偉樓宇,又無雕樑畫棟,更無山門牌坊,極似一朱門大戶民宅。

跨入庵門,無上師太單手施禮。她,中等偏瘦身材,面龎白淅清癯,著淺灰僧袍,耳聰目明,談吐不俗,遠非如九十老人。

在師太引領下,四合院不見修竹老梅,曲徑迴廊。所見幾盆花草中,一掛滿吉祥飄帶的菩提樹,枝葉搖曳,極富迎賓之態。院井雖小磚鋪就,而愈顯年代。偶見信眾拈香燃燭,時聞綞房木魚點點,頌纏悠悠。平添訪者一股敬佛之情。

身臨其境,總覺與紅塵無牽。幽靜而不顯孤零,莊嚴而生氣度。難怪乎,今人好遠離喧囂,趨山水鄉野中攬勝是也。

緩步至坐北朝南大雄寶殿。這裡,朱漆廊柱,木格門窗,鐘磬鼓鈑有序排放,法象莊嚴,燭光長明。佛主兩側楹聯曰;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魚聲鼓聲鐘磬聲聲聲自願。道盡了佛家憚悟,參透了人生慾念。

回眸東西二壁,各嵌碑刻三面。因年久,字跡勒刻模糊,依稀可見章節經文。

順東檐行,一排小屋設藏經,客堂,佛供,請供等處所。頗覺,庵小而佛事俱備焉。

承比丘尼又引下堂屋,乃佛家起居,課誦之靜僻地。雖光線稍暗,而桌椅簡潔,案幾供佛,壁掛金邊經文二幅,一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曰;大佛頂首楞嚴咒,其工整虔心,躍然紙上。竊以為,太師尼眾,終身伴孤燈黃卷,晨昏誦讀,物我二忘,一心向佛,實為可敬而不易。

漫步出花牆月洞門西行。復見小屋數間。近問雜役,乃僧人廚室,散客接待,論綞講所,雜物存放之地。

適遇僧人用膳,桌僅幾碟粗糧素食。然必先禮而後用。佛門一規,過午禁食。我等俗家,豈可理喻哉。

無奈,數月裝修,尚在工期。庵內物件似覺零散,未及深研略憾。意欲不久再訪。不管怎樣,長了很多見識,學了許多知識,了卻多年心愿,不虛此行耶。

出得庵門,偶發詩興,草吟一首:

無題

太平盛世百業興,

古城重建名禪寺。

庵小何礙虔心佛,

照譜春秋一華章。

本文系運河兒女(ID:yunhernv)出品,寶應生活網經授權發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8c0fm4BMH2_cNUgs177.html




站住,病毒

2020-02-04















織夢一家人

2019-12-29

我的年末心語

201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