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 01
「 細思極恐:誇你,是為了控制你?」
「你這一季度的工作完成的很好。」
「親愛的你這次考試考的真好!」
「謝謝你,你人真好。」
這些都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聽到的一些讚賞和感謝,很多人會覺得,這樣說話難道不是有禮貌的體現嗎?是的,這些話是非常有禮貌,也會起到很多積極的影響,譬如員工受到鼓勵就會更加拚命地工作,學生受到讚揚也會更努力的去學習。
但其實,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帶有感激讚揚意味的話語,有時反而會讓人與人之間產生隔閡,我知道這聽起來似乎不合常理。
但事實是,一旦人們發現這些感激和讚賞背後藏著操控他人的目的時,這種積極作用就很難延續下去,甚至對那些接受讚揚的人而言,以後很難再相信那些由衷的感激。
如果看到這裡你還是覺得很奇怪,那我們可以這樣想:我開頭提出來的三句話,仔細來想都帶有很強的評價意味。
[工作完成得「好」,考試考得「好」,你人真「好」],三個「好」字,簡單粗暴地表達了我們對這件事這個人的看法。它們沒有揭露我們的內心活動,而是僅僅把我們放在了一個裁判的位置上,我們與他人之間進行的是不平等位置的溝通。
這樣一來,我們再來回想一下生活中的一些情境:當你的愛人誇你「人真好」是為了讓你給她買更多的東西,你的伴侶誇你 「人真好「是為了讓你多去做家務……即使我們的本意並非如此,長期以往下去,對方也會認為我們就是為了一個目的而去誇獎和感激他們的所作所為。
/ Part 02
「如何高級地,令人舒適地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怒?」
那麼,我們該如何準確的表達自己發自內心的感激呢?
這裡,我們就要引入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中總結的準確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求,請求。
所謂觀察,就是要表達清楚自己看到的事情和現象,用我們更好理解的方式來說,就是我們小學語文閱讀中關鍵的「四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除去這四個因素都不要加入表述當中去。
所謂感受,就是表明自己現在的情緒,是高興快樂,還是悲傷難過,將自己的情感進行細化,而不是簡單地我今天過得「很好」或者「很糟糕」。
所謂需求,是我們要找到自己情緒的來源,問自己是因為什麼我現在感到憤怒,又或者是什麼事情實現了所以我如此興奮。
最後一點,請求,這一步是我們最難表達的一步,他要求我們提出一個具體的做法,尤其是我們要區別於日常對話中常見的命令。
這四個概念初次接觸會覺得很生硬,甚至覺得是廢話,那麼我們從一個情景來看一下:如果有一天你工作上遇到了不順利,下班的時候外面又突然下起了暴雨,你因為早上送起床晚了的小孩上學出門很倉促沒有帶雨傘。
在你渾身濕透回到家的時候,孩子並沒有認真學習,反而和老公一起在沙發上看電視,早上的碗筷還沒有收拾,晚飯也沒有人準備,這時你會對沙發上的老公和孩子說什麼呢?
如果我沒有猜錯,你會不會脫口而出:「你作業寫完了嗎就在看電視」,「還有你,這麼大人了什麼也不管,事情也不做,就知道看電視」?
如果老公和孩子性格比較溫和,也許在你大聲表達不滿後,會不情願地起身去做事,而你的抱怨和責怪大概到晚飯的時候都不會停止。
現在我們來用《非暴力溝通》中提出的四要素,來重新想一下我們要怎麼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
對丈夫說:親愛的,我一回來就看到你和寶寶在沙發上看電視,並且早飯的碗都堆在水槽里沒有清洗(觀察),我覺得很委屈同時也覺得很傷心(感受),因為我希望你有時可以幫我分擔一下家務,我總是一個人做這些事情也很辛苦(需求),所以現在你可以幫我洗一下早上的碗筷嗎?(請求)
當我們這樣表述的時候,我們更加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而不僅僅是責怪和爭吵。
同時我們還可以發現,當我們講到自己的需求時,我們沒有提到因為工作不順利、出門遇到大雨,因為當我們細化感受的時候,我們才會真正意識到一件事情讓我們感到憤怒的原因在哪兒——生氣的原因在於我們的想法,我們認為孩子回到家應好好完成作業,我們認為丈夫回到家應該做家務……
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在真正的家庭生活中,我們很難在短時間內熟練地使用非暴力溝通。
/ Part 03
「不僅僅是對別人,對自己也不要太暴力」
在上一個例子中,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對丈夫和孩子都進行了非暴力溝通,但是我們還漏掉了一個人,那就是我們自己。也許你會問,我們為什麼要和自己溝通,但其實,在非暴力溝通中最重要的運用也許就是培養我們對自己的愛。
現在我們來試著和自己進行非暴力溝通吧:我今天白天工作上遇到了一些問題(觀察),我覺得有一些迷茫和無助(感受),我希望我可以很好的平衡工作和家庭(需求),所以我希望我能得到家裡人支持和幫助(請求)。當我們用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來想工作上的事,我們突然就清楚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並不是對家人的責怪,而是希望獲得他們的幫助。
我們可能還會覺得自己太粗心了,早上出門竟然忘記帶雨傘。這時我們又該和自己說什麼呢?
「早上出門的時候太著急,雖然知道今天要下雨,但是匆忙之間沒有帶雨傘(觀察),我對自己有一些失望(感受),我希望我可以是一個做事很周到細心地人(需求),所以我或許可以前一天晚上就把雨傘放在門口的柜子上(請求)」。
這時你是否又覺得自己的心情好了一點,因為你接受了自己的今天早上的失誤,並且想好了下一次出現這種事該怎麼辦。這就是非暴力溝通帶給我們的,他讓我們發現自己的問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且幫助我們做的更好。
在原書中,馬歇爾博士引用了《一千個小丑》中的一段台詞,這是主人公將自己的外甥送到福利院時說的:我希望他準確無誤的知道他是多麼特殊的生命,要不,他在成長的過程中將會忽視這一點。我還希望他知道為什麼他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張椅子。
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我們極其容易忽略自己是一個「特殊」的生命,而把自己物化為一個工具。人是不完美的,但一個有缺陷的工具,確實不應該的,所以我們就會陷入自責和自我懷疑中去。一旦進入這種情緒,我們就很難和自己建立積極有益的聯繫。
/ Part 04
「幸福的唯一通道就是了解你自己」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覺得自己應該做某事:我應該好好學習以後找一個好工作;我應該主動和別人交談而不僅僅站在角落;我應該早一點結婚生小孩;我應該努力工作早一點買一個房子……甚至我應該早一點起床看看書;我應該早點睡覺;我不應該經常點外賣……
可是「應該」這個詞,是所有漢字中最容易引起我們自責和羞愧的情緒的。
因為應該不僅意味這件事我們有責任去做,還意味著我們沒有去做就會受到指責和不滿,意味著我們別無選擇。
這種無奈的情緒日積月累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就會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什麼都做不好。
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自己嗎?這是於我們有益的關係嗎?顯然不是的。
這裡有一個小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梳理自己的情緒,很多人也曾經提到這個方法:讓我們把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寫下來,並且把「不得不」換成「我選擇」。但到這裡還沒有結束,因為你對很多煩透了的事,根本無法說出「我選擇」。那麼接下來把這裡讓你覺得最痛苦的事情寫成「我選擇做…是因為我想要…」這樣寫最大的好處就是,你明確了你做這件事,可以滿足你哪一方面的需求。
比如「我選擇早起一小時乘地鐵是因為我想要準時上班,保住工作」,如果早起實在過於痛苦,那麼你就可以考慮我能不能找一個別的工作可以縮短自己的工作路程。
當我們搞懂「應該」是如何讓我們進入自己壞情緒的陷阱時,我們再來想我們到底為什麼會自責。這一點,其實在剛剛提到的小技巧中已經有所涉及。我們責怪他人往往是因為他人沒有滿足我們的需求,同理,我們責怪自己是因為自己沒有滿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當我們運用上面的小技巧找到自己的需求時,我們會覺得自己的情緒突然被打通了。哪怕我們的需求在短時間內無法通過別的方式滿足,至少我們有個改變的方向。
不論你做了什麼,了解自己為什麼要那樣做。
我們專注於尚未滿足的自我需求,就不會再依賴自責來自我改變,而是通過愛來引導自己學習和成長。
【本期話題】你有沒有過暴力溝通的情況?你能意識到自己是在暴力溝通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里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