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美國國防科技管理綜述

2021-03-02     國防科技要聞

原標題:2020年美國國防科技管理綜述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驟然爆發,世界科技發展大環境不利,全球科技競爭格局倍加嚴酷。美國進入大選年,特朗普政府執政後期深陷疫情失控、經濟下滑、政治分化。作為美國防科研工作主管,國防部本輪科研管理改革中任命的首位研究與工程副部長年中突然辭職,一度令美軍科研工作蒙上陰影。但整體而言,美國國防科技管理大方向堅定,始終遵循2018年《國防戰略》既定路線,全速推進國防科研管理體制改革,特彆強調前沿技術創新,愈加尋求更快更好地集成新技術能力,並藉助厚積薄發的人才和信息化戰略,謀求大國競爭背景下的絕對軍事競爭優勢。

一、完成國防科研管理體制改革階段性調整,全面依託科技創新重塑軍事優勢

美國2017財年啟動國防科研管理改革,將國防部原採辦、技術與後勤副部長辦公室職能拆分至研究與工程副部長辦公室、採辦與保障副部長辦公室,由新設立的研究與工程副部長主管國防部科研工作的組織與協調,並作為國防部首席技術官推進技術發展與創新,旨在加快科技創新和新技術、新能力集成,在大國競爭中維持絕對軍事優勢。國防部研究與工程副部長辦公室自2018年2月成立後,不斷優化內部組織架構和職能,至2020年實現里程碑發展。

(一)發布政策文件,明確國防部研究與工程副部長職責權限

2020年7月,國防部發布第5137.02號指令《國防部研究與工程副部長》,標誌著實施三年的國防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根據指令,國防部研究與工程副部長直接向國防部長彙報工作,下設負責現代化的國防研究與工程局(下稱現代化局)、負責研究與技術的國防研究與工程局(下稱研究計劃局)、負責先期能力的國防研究與工程局(下稱先期能力局)、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飛彈防禦局、太空發展局、國防創新小組,國防微電子局、國防技術信息中心、試驗資源管理中心等在行政管理上也直接隸屬於研究與工程副部長,但在業務上則分別歸研究與技術局、先期能力局管理。戰略能力辦公室由本輪改革初期隸屬國防部研究與工程副部長管理之下調整為直接向常務副部長彙報工作。

(二)突出國防創新小組職能定位,加強商業創新為軍所用

2020年,國防部研究與工程副部長將國防創新小組調整至和研究與技術局、現代化局、先期能力局三個職能業務局同等位置。同時,作為國防部僅專注商業技術為軍所用的唯一機構,國防創新小組2020年4月設立聯合預備役分隊,由各軍種從擁有商業、工程、技術轉讓、項目管理等領域工作資歷的預備役人員中選派人員,補充到國防創新小組各辦公室,一方面,提供關於商業領域所開發技術的專業知識和分析、挖掘可用於國防部的商業技術,並增加國防部與私營部門的創新技術交流合作機會;另一方面,與軍種部、作戰司令部及其他國防部機構一起,快速生產商業技術樣機,利用創新的締約機制快速採購此類技術,並提高國防創新小組和國防部技術需求的曝光度。

(三)改革飛彈防禦局組織架構,推進分層飛彈防禦

2020年年初,飛彈防禦局建立「飛彈防禦局2.0」組織結構,與原組織架構相比,主要優化兩方面職能:一是將飛彈防禦項目的關注重點拓展為彈道飛彈防禦、高超聲 飛彈防禦、國土巡航飛彈防禦,旨在更好地響應《國防戰略》的要求,應對高度動態變化的威脅環境;二是著眼於聯合及國際飛彈防禦兵力結構建設,簡化決策鏈條,提高飛彈防禦局應對複雜全域威脅的速度和效率,同時改進業務實踐、資源管理和人才管理。改組後的飛彈防禦局由總架構師、項目執行辦公室、職能機構和飛彈防禦局機關組成。其中,總架構師從此前隸屬於工程研製處,調整為直接向飛彈防禦局局長彙報,負責對飛彈防禦局新投資組合進行架構設計和評估,並牽頭戰略規劃活動。項目執行辦公室由此前的4個調整為5個:先期技術項目執行辦公室;傳感器、指揮與控制項目執行辦公室;地基武器系統項目執行辦公室;海基武器系統項目執行辦公室;靶標與對抗措施項目執行辦公室。

二、拓展軍地融合網絡,構建更廣大國防創新生態體系

隨著世界科技形勢不斷發展,美國技術創新環境發生重大改變,傳統軍工二元科研體系維繫的軍隊技術優勢已不能持續,國防部轉向構建更廣泛的創新體系,謀求持久創新優勢。在國防部層面國防創新小組生態體系不斷拓展的同時,三軍的開放創新也初呈體系,2020年持續拓展。

(一)陸軍開拓新的軍地合作開放空間

2020年,陸軍未來司令部下屬陸軍研究實驗室、工程兵下屬工程研發中心等傳統科研機構持續推進開放創新,陸軍採辦、後勤與技術助理部長繼續通過「快速技術搜索」(XTechSearch)競賽拓展創新來源。與此同時,陸軍情報、電子戰與傳感器項目執行辦公室10月成立新的定位導航與授時(PNT)現代化辦公室,領導陸軍利用開放系統架構開發PNT解決方案,該辦公室將啟動「開放創新實驗室」,作為開放合作空間,供商業實體與陸軍共同開發PNT解決方案。

(二)海軍擴大「技術橋」網絡

在海軍敏捷辦公室持續推廣敏捷創新方法、傳統科研機構2019年主導建立6個軍地合作「技術橋」的基礎上,2020年,海軍新建9個「技術橋」,其中,8個「技術橋」設在美國,主要由海軍各作戰中心等主導,負責促進海軍與地方工業界、學術界及其他軍兵種機構之間的合作,形成區域創新生態體系,關注領域涉及數字製造、數據分析與可視化、網絡、無人與自主技術、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先進材料、指揮與控制、海上氣象學與海洋學等;1個「技術橋」設在英國倫敦,是美海軍在海外設立的首個「技術橋」,由位於倫敦的美海軍研究辦公室全球部主導,負責加強與英國國防部、皇家海軍、工業界、學術界的合作,吸收英國的技術解決方案為美海軍所用,初始關注人工智慧、無人與自主性、生物技術、太空、定向能等技術領域。

(三)空軍拓展創新工場體系

2020年,在空軍研究實驗室主導的軍地融合創新體系持續發展的同時,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與路易斯安那州非營利機構網絡創新中心簽署合作關係中介協議,建立「打擊工場」創新中心,於5月正式開放運營,圍繞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最具挑戰的問題,匯聚地方政府、工業界、學術界等資源,加強技術創新、合作與轉移轉化。此外,空軍採辦創新旗艦「空軍工場」(AFWERX)2020年進行內部結構重組並結束實驗階段,啟動2.0模式,在其管理之下改組建立的「空軍風險投資」(AF Ventures)部,通過統籌管理多種金融工具,廣泛籌集空軍項目、小企業項目資金及私營資本,促進軍民兩用技術發展,快速解決空軍面臨的現實挑戰。2020年,AF Ventures為超過550家小企業籌集近10億美元合同資金,其中近一半通過「戰略融資」項目授予21家小企業。12月,在太空軍成立即將滿一年之際,空軍在洛杉磯空軍基地成立「太空工場」,作為AFWERX的太空軍分支,拓展太空工業基礎,確保太空軍快速獲取前沿技術。

三、加強新興技術領域重點布局,同時推進科研發展與技術保護

人工智慧、生物技術、自主武器、網絡戰、電子戰、太空、高超聲速武器、量子信息科學等新興技術對經濟增長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將根本上改變未來戰爭的特徵,美國將優先發展這些技術視為維持軍事競爭力和領先地位的核心著力點。

(一)出台戰略規劃,從國家層面整體協調關鍵技術發展

美總統及白宮2020年2月、3月、10月分別發布《美國量子網絡戰略願景》《美國安全5G國家戰略》《關鍵與新興技術國家戰略》等文件,尋求調動整個聯邦政府,並協調學術界、工業界乃至盟友和夥伴的力量,共同推進關鍵技術發展。其中,《美國量子網絡戰略願景》提出了量子網絡研究的近期和遠期目標;《美國安全5G國家戰略》明確了美國保護5G通信基礎設施安全的框架;《關鍵與新興技術國家戰略》規劃了維持美國在關鍵與新興技術領域世界領導力的實現途徑,特彆強調促進國家安全創新基礎,保護技術優勢。

(二)建立科學中心,促進關鍵技術領域政學企投資研發合作

2020年8月,美國白宮宣布,計劃未來5年投資7.65億美元建立12個科學中心,其中,7個人工智慧研究所由國家科學基金會和農業部國家食品與農業研究所資助,設在大學,每一研究所聚焦某一具體人工智慧應用;5個量子科學研究所由能源部資助,設在能源部不同的國家實驗室,聚焦量子計算機測試平台、量子網際網路、量子傳感器等量子信息科學各個方面。除政府資助外,IBM、谷歌、英特爾等私營企業也將為這12個研究所提供資助,使總資助規模達到10億美元以上。每一研究所都將彙集美國政府、工業界、學術界等整個創新生態體系的資金和專業知識,合理推進具體研究方向快速發展。

(三)調整新興技術領域重要性排序,微電子成國防部最高優先事項

美國防部研究與工程副部長2018年設立之初確定了十大現代化優先事項,高超聲速排在第1位,此後,這些技術領域經過重新劃定和增減調整,到2019年底現代化局成立之前變成11項。在2020年的國防科研管理體制調整完善過程中,研究與工程副部長下屬現代化局對11大重點技術領域的優先次序進行了重排,微電子取代高超聲速提升至第1位,5G排在第2位,高超聲速降至第3位(除此之外,11大重點技術領域還包括定向能、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太空、自主、全聯網指揮控制與通信、網絡、量子信息科學)。

(四)推進位造創新能力發展,新建生物工業製造創新研究所

美國防部通過製造技術計劃打造國防部製造創新網絡。2020年10月,國防部宣布,在已有8家製造創新中心基礎上,未來7年斥資8700萬美元,並吸納來自另外31家企業、57所大學和學院、6家非營利機構及2家風險投資公司的1.87億美元資金,建立第9家製造創新中心——生物工業製造創新研究所(BioMADE),以明尼蘇達州大學為總部,聯合地區公私機構,推進可靠、可持續生物工業製造技術發展。該製造創新研究所將與國防部及軍兵種密切合作,為廣泛國防產品打造長期可靠的生物工業製造能力。

(五)發布國防部政策文件,加強關鍵技術和項目保護

2020年7月,美國防部發布第5000.83號指示《維持技術優勢的技術和項目保護》,為國防部科技相關主要機構和官員保護關鍵研究、軍事技術和項目制定政策、程序,並分配職責,致力於:確保保密和非密受控技術信息安全;監督國防部資助的涉及合資企業、學術合作、合作研究關係的研究;設計用於安全性和網絡彈性的系統;防範網絡攻擊;保護已部署系統安全;通過技術領域保護計劃、科技保護計劃和項目保護計劃,加強對關鍵技術和項目的保護。當前,國防部正在實質落實該文件要求,如,研究與工程副部長辦公室正根據國防部的有關評估與報告,為每一科技現代化領域建立「技術領域保護計劃」。

四、加速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縮短能力研發到部署時間

成果轉化是實現科技創新的重要環節。在大國競爭背景下,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成為美國防科研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推動國防相關科技成果的後續開發、試驗、部署與應用,2020年,國防部研究與工程副部長轄下負責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先期能力局進一步細化了機構職能;同時,國防部發布了新的政策文件指導採辦改革,以及試驗與鑑定工作的頂層統籌。

(一)強調樣機開發與軟體研發

2020年,國防部研究與工程副部長先期能力局將此前下設的研製試驗、鑑定與樣機開發處更名為樣機開發與軟體處,一方面繼續強調樣機開發,另一方面突出國防部對軟體研發的業務指導。1月,樣機開發與軟體處下設的全球能力項目啟動「聯盟樣機開發計劃」,在美國與國際盟友現有研發合作框架內,通過共同投資、共享技術專業知識、發揮各國工業優勢,開發樣機,最終實現5~7年內向聯盟部隊快速交付前沿技術能力,既提高聯盟部隊的互操作性,又增強彼此的供應鏈、降低脆弱性。2月,總統特朗普向國會提交的2021財年政府預算中,國防科研預算在原7個子類基礎上,新增第8個子類「6.8軟體和數位技術試點項目」,尋求通過敏捷開發、快速疊代等現代化軟體採辦手段,加速重要軟體系統能力升級,為保持美軍事領先優勢提供重要支撐。與此同時,軍兵種也響應國防部精神,加強樣機開發與軟體研發。陸軍通過提前及更頻繁舉行「士兵接觸點」活動,讓士兵可在實驗室樣機研發的較早階段接觸樣機,並根據作戰經驗提供反饋,從而加快新能力的轉化;海軍推進「創新性海軍樣機」項目,根據現實需求(而不是既定採辦要求),將突破性技術引入戰場。空軍啟動「先鋒」項目,以戰略能力辦公室的快速樣機開發流程為模型,加速實驗室顛覆性技術向列編項目的轉化,已首批啟動「導航技術衛星3」、「天空博格」項目、「金帳汗國」3個項目。此外,空軍1月啟動「平台一號」、陸軍7月建立軟體工廠,以創新方式向作戰人員加快提供軟體解決方案。

(二)推動關鍵技術向工程研製轉化

2020年4月,國防部研究與工程副部長先期能力局工程研製處成立聯合高超聲速轉化辦公室,推進高超聲速技術向作戰系統的轉化,主要負責制定和實施一體化的高超聲速科技路線圖,建立高超聲速研究大學聯盟,發展人才,協調整個國防部當前和未來的高超聲速研究、發展、樣機研製、試驗與評估項目。10月,國防部授予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工程實驗站5年期、每年2000萬美元經費,用於建立和管理一個應用高超聲速大學聯盟,2020年秋季啟動運營,通過促進工業界與學術界合作,加快高超聲速技術轉化,並加強相關人才培養。

(三)以精簡、靈活、快捷、安全為原則改革國防採辦政策

2020年1月,美國防部發布美軍新版採辦全壽期管理政策文件第5000.02號指示《適應性採辦框架的運行》,明確了國防採辦宏觀政策、採辦過程中各部門的職責以及項目管理權限,提出推行「適應性採辦框架」,針對不同採辦對象採用6種採辦路徑。緊急能力採辦,針對2年內可形成初始作戰能力、直接交付部隊使用的應急採辦項目,沿襲前版5000.02指示的快速採辦程序;中層採辦,包括快速原型樣機和快速部署兩類;重大能力採辦,即傳統硬體密集型裝備採辦,沿襲前版5000.02指示的常規採辦程序;軟體採辦程序,針對疊代發展的敏捷採辦;國防業務系統採辦,突出為國防部業務運行提供能力保障;服務採辦,針對國防部服務需求和監管的團隊建設、市場研究和績效管理。與前版5000.02指示相比,新版指示最大不同在於新增了中層採辦程序,調整軟體採辦程序,對服務採辦作出了更明確的規範。

(四)加強試驗與鑑定工作頂層統籌

2020年11月,美國防部發布第5000.89號指示《試驗與鑑定》,制定了國防部新採辦程序框架下的試驗鑑定工作政策、程序,明確了研究與工程副部長、作戰試驗鑑定局局長等各方職責,強調提高研製試驗與鑑定、作戰試驗與鑑定和試驗資源管理三方工作效率,促進三方充分協調以實現一體化試驗鑑定,通過強化研製試驗與鑑定的嚴格性,提升作戰試驗鑑定的成功率等。該文件也是國防部首次以獨立政策文件形式規範美軍試驗鑑定工作,旨在加強國防部試驗與鑑定工作的頂層統籌,加快新技術向作戰能力的轉化。

五、重視國防科技人才發展,多舉措壯大科研人才隊伍

人才是實現國防科技創新、維持大國競爭優勢的基礎,是比科技、裝備等硬條件更具戰略重要性的軟條件。2020年,美國防部採取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培養、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

(一)擴大科技人才供應渠道

國防部2021財年申請7700萬美元預算,聚焦現代化重點領域,推進「支持變革的科學、數學和研究」(SMART)獎學金計劃,即為國防部急需的科技專業本碩博學生提供獎學金,要求獎學金獲得者畢業後在國防部實驗室或其他機構文職崗位工作相應年限。各軍種均積極利用SMART獎學金等工具招聘新型科技人才。海軍、空軍還通過各自方向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項目,從初級教育階段培養定向人才。

(二)實施靈活聘用機制

美國會授予軍兵種實驗室直接招聘特定領域人才、派遣人員深造、提供新人獎金、提供績效薪酬的靈活聘用權限。2020年,陸軍加強落實「人事管理論證計劃」,充分利用國會賦予的各種人才管理授權;空軍研究實驗室繼續利用「提高薪酬授權」,快速聘用自主系統、數據分析、通信與網絡方面的專門人才;海軍科研機構也開始建立新的人事管理系統,以更好地發揮國會授權的作用。

(三)加強科研合作

2020年,國防部SMART獎學金計劃為獎學金獲得者提供向國際頂級研究機構和人員學習機會,如與馮卡曼流體力學研究所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等。陸軍加強科研人員與政府、學術界、工業界專業人員的合作與交流,以合力解決陸軍面臨的技術難題;陸軍研究實驗室繼續推進「開放園」業務模式,通過開放實驗室研究設施,供重點技術領域全球學生和科研人員使用,使陸軍科研人員與公私科研領域加強交流合作。海軍通過科研資助項目,使海軍科研體系研究人員(海軍研究辦公室、海軍研究實驗室、各作戰中心的科研人員)與美國乃至全球大學的優秀科研人員合作開展研究,解決海軍和海軍陸戰隊面臨的難題,目前在科技領域共有2500多個獎助金項目。

六、調整國防部首席信息官體制,加強軍隊信息化並拓展人工智慧應用

國防部首席信息官的主要工作與信息管理相關,負責執行《國防部數字現代化戰略》,涉及雲、人工智慧、指揮控制與通信、數據管理及網絡安全5大部分業務。

(一)將首席數據官改組至首席信息官辦公室管理

2020年,國防部將首席數據官(負責加強數據管理,實施數據戰略,加快國防部向數據驅動的文化轉變)由首席管理官辦公室調整至首席信息官辦公室,並於6月任命新首席數據官戴夫·斯皮爾克,旨在改革國防部使用和收集數據的方式,為聯合全域作戰提供支持。10月,《國防部數據戰略》發布,作為《國防戰略》與《國防部數字現代化戰略》的重要支撐,該戰略要求將數據視為武器系統進行有效管理、保護和使用,生成作戰效能。其願景是使國防部轉型為「數據中心型機構」,通過快速、大規模使用數據,提高效率,奪取大國競爭背景下的作戰優勢。

(二)啟動聯合人工智慧中心2.0版

2020年3月,聯合人工智慧中心在前期管理任務計劃的成功與失敗經驗基礎上,優化業務模式,啟動聯合人工智慧中心2.0版,將進一步擴大規模,並利用人工智慧催化國防部的長期改變。這一年,聯合人工智慧中心開發人工智慧應用,支持國民警衛隊和美國北方司令部強化其新冠病毒響應工作;通過建立人工智慧責任委員會及其他舉措,打造符合倫理的人工智慧文化;繼續領導國防部制定人工智慧政策的有關工作;開始通過「聯合通用基礎」,與美國作戰司令部一起開展人工智慧項目。截至2020年7月,聯合人工智慧中心的人員規模已超過200人。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國防科技要聞」(ID:CDSTIC)

來源 | 綜合網站

圖片 | 網際網路

作者 | 王璐菲 魏俊峰

註:原文來源網絡,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相關建議僅供參考。

更多精彩內容,請回復關鍵詞查看:

綜合分析

戰略與規劃

科技管理

國防創新

軍事理論

人工智慧

陸軍

海軍

空軍

航天

網絡空間

電子信息

核武器

高超聲速

無人系統

精確打擊

防空反導

新概念武器

生物與醫學

戰例與演習

先進材料

製造

基礎科學

技術

先進動力

與能源

試驗鑑定

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信息研究中心微信平台

覺得不錯,請點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wKwFngBMMueE88vTdx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