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吹演技炸裂,可演技車禍也更多了啊

2019-11-20     蘿嚴肅

自從《演員的誕生》火了之後,這一季居然同時冒出三檔新的演技類競爭綜藝!嗯,看起來現在大家都很追求演技了。

但是我的一大感受是,此類節目出現越多,演技車禍現場就越多。那些打動人心的表演,還是寥寥無幾。

因為這些綜藝,大概也是不懂表演為何物的吧。大多數演技綜藝全部都選最浮誇的表演方式,把故事集中化狗血化,說是弘揚演技但效果往往更加尷尬。

近年來關於「演技」「業務能力」等詞彙被頻繁提及,但是大家對於這些詞彙的理解似乎有很大誤會,說到演技就是表演情緒、「炸裂」。

郝蕾早就說過,「炸裂式的演技」這種營銷點很可笑,但是這個詞依然是演技綜藝們的常用營銷關鍵詞。

(視頻via@橘子電影)

而說到演員敬業就是工作量大,受傷。說到作品的賣點就是華麗、花錢、布景、投資等等,但這些真的就等於好作品嗎?

(陳道明:本來應該做的變成了一個演員的 功勞)

真正尊重專業,也許不是用這麼浮誇的方式來進行的。何冰聊演技,說的是怎麼去掉技巧能接近真實。

黃渤聊演技,講的是怎麼跟牛相處。

他們想的都是扎紮實實的問題,演出來的效果不是炫技,而是鬆弛、自然。

當國內影視劇都普遍配音時,當很多舞台用假唱面對觀眾時,我們離專業可能真的還有很大距離。

之前我們寫過,國外有很多明星,都是直接去演音樂劇和音樂電影,唱跳演功底過硬。《悲慘世界》《馬戲之王》《媽媽咪呀》等有歌舞元素的電影中,演員們都是高難度動作反覆訓練,爭取親自上陣。

影后梅里爾·斯特里普在歌舞片里《媽媽咪呀》里是自己跳自己唱。

《芝加哥》里的凱薩琳·澤塔·瓊斯不僅長得超美,而且從小就熱愛舞蹈唱歌,參加過很多舞台劇、音樂劇的演出,拍攝時完全享受其中。

演員們隨便上綜藝,都有鎮得住場子的舞台表演。

(這是大家的荷蘭弟啊!)

而當時就有讀者表示,入了音樂劇的坑之後對明星們的要求都提高了。是的,優秀音樂劇真是實打實的尊重專業啊!

上半年我們安利過的音樂劇《瑪蒂爾達》,開始巡演時就圈了一大波死忠粉,連《聲入人心》第二季的選手都組團去觀看力挺。

這次《瑪蒂爾達》終於巡演到了北方,上周在天津演了,馬上北京場就要來了。我就迫不及待先去看了天津場,等著還要再看北京場。因為這部音樂劇實在是太豐富了、又太認真了。

在國外,《瑪蒂爾達》完全是由小朋友們來演小朋友,他們平時都要上課,課餘時間排練和演出。一個小朋友參加巡演時間最長不能超過一年,因為不能影響他們的學業。

在不斷更換小演員們的過程里,《瑪蒂爾達》保持著超高的水準。這部音樂劇在很多劇院中,樂隊不是在舞台前的樂池裡,而是在後台,那麼就給演員表演提出了更高要求,從成人演員到兒童演員,大家都是一邊演一邊唱,還要一邊通過特定角度的反光鏡來看後台樂隊的指揮提示。

在《瑪蒂爾達》這樣的音樂劇舞台上,有些觀眾看舞台上找不到麥就懷疑是假唱,實際上麥是藏在頭髮里的!看到下圖中小女孩頭上的那個黑點嗎,那就是麥!

上周我去天津場演出參觀了《瑪蒂爾達》的後台,工作人員就告訴我,音樂劇一般都是要現場樂隊伴奏的,因為每一次表演的動作、氣口都會不一樣,只有樂隊才能達到最佳效果。真要是跟著伴奏帶假唱倒也是不容易。

在《瑪蒂爾達》巡演過程中,很多觀眾是帶著看兒童劇的心態去的,但看了之後都被小演員的表演、歌舞和配合給折服了。很多觀眾看完就表示,這到底是在哪裡找來的小天才??

《瑪蒂爾達》里飾演瑪蒂爾達的三位小主角確實都很厲害了,不僅唱跳演全能,而且也很理解角色。看了看她們的採訪就會發現,小女孩們也和瑪蒂爾達有相似的地方,善於表達、喜歡思考。

看到這些小演員年紀輕輕就又理解角色又敬業還熱愛表演,真的是要替那些吹「炸裂」的成年人汗顏。

而《瑪蒂爾達》精彩的不僅僅是小主角表現,而是所有小朋友演員們都有著高配合和高專業度。他們全情投入,將《瑪蒂爾達》里很多龐雜的動線變化、場景變換、群體歌舞都完美消化和演繹出來,帶給觀眾的觸動是很大的。

這個劇組對於小朋友們的管理細節也特別棒。為確保孩子們的安全,許多表演難度大的場景都是反覆排練,做好安全防範,避免演員們受傷。

在這個劇組的國內巡演過程中,有ABC三套演員,沒有什麼一番演員,大家都是平等的演員,輪流出演,是一個團結的整體。

不過,在國內巡演版的《瑪蒂爾達》中,同學們不一定都是小朋友了,出於保證孩子正常學業和生活的需要,部分演員被換成了成年人。

在後台參觀時,工作人員給我介紹了《瑪蒂爾達》劇組對待兒童演員的一些規章制度,規定非常詳細,包括「請不要對孩子使用不文明語言」、「請不要在孩子面前討論別人是非、」「請不要身體接觸孩子」、「請考慮您的穿著在孩子面前是否得體,並且請隨時穿著上衣」、「對待所有孩子一視同仁」等等。這幾乎也可以成為我們生活里對待每一個孩子的規範。

作為一部講教育、講如何尊重孩子的音樂劇,《瑪蒂爾達》從細枝末節都在尊重孩子,這才是人文精神。

讓我欲罷不能的還有《瑪蒂爾達》的舞台。

《瑪蒂爾達》的舞台很花錢,但不是那種舞台有多大、多深的花錢,而是整個劇組真的用了很多心思在為觀眾造夢。

《瑪蒂爾達》的製作班底是大名鼎鼎的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他們為了帶給觀眾沉浸式的體驗,在服裝、道具、燈光、舞美方面下足了功夫。看網絡上的觀後感也能感受到那種震撼。

演員的造型就有82個,以單品計算的話,就有700多個服裝單品,每套服裝都各有特色。需要施展想像力的服裝就大膽放飛,充滿奇幻色彩,可以讓觀眾迅速了解性格各異的角色的人設特點。

而小演員們身穿著的校園服裝就是現實向的,和現實中英國學生的校服沒什麼兩樣。

小演員們身穿的小西裝和運動服都是正宗的英倫學院風。還藏著很多小細節,上面縫著演員的名字和校訓,連校徽都設計得很精巧。

道具都是藏著各種玄機,桌子不僅能夠推著走還能夠「呼吸」!滿足魔幻的劇情體現。

連氣球都是符合不同小演員的氣質,劇組也是太處女座了吧!

《瑪蒂爾達》場景也都很符合人物性格,瑪蒂爾達的臥室不同於很多小女生的粉嫩臥室,它是冷靜的藍色調的。並且臥室里還布置了很多書籍,在瑪蒂爾達觸手可及的地方,代表著瑪蒂爾達隨時能在此放飛自己的思想。

熱衷「紀律」的惡校長川奇布的辦公室看起來就像一個大型監控審訊室,布景上方還擺滿了很多她的獎盃。

坐在觀眾席上可能觀察不到舞台上的小獎盃,實際上處女座的劇組將獎盃都是做成了鏈球運動員的樣子,很符合川奇布校長的人設了。

而說起《瑪蒂爾達》,還有那標誌性的舞台設計,像那堆疊延伸到高空的字母積木、

還有演員們在舞台上唱著《When I grow up》盪起高高的鞦韆。很多觀眾精心挑選座位,甚至二刷三刷就是為了找到細節的樂趣。若是坐在一樓的「鞦韆位」,就可以感受到演員們盪著鞦韆從自己頭頂上飛過的刺激。

觀眾還可以就舞台上的字母積木設計玩拼字遊戲,據說這裡面藏著很多劇情線索。

劇情里還有孩子們在唱歌時向台下飛紙飛機,很多觀眾搶到紙飛機後會發現這都是孩子們的成績單。

此外還有一些要反覆看才能找到的舞台細節彩蛋。

舞台上到處有書的元素,因為要體現是閱讀給了瑪蒂爾達力量。在她遇到真正關心自己的蜜糖老師前,她手裡的書都是蒼白色的,只有蜜糖老師送給她的書才是彩色的。不過,這麼精巧而充滿寓意的小設計,只在舞台上出現了不到2秒。創作者無意炫耀這些,只是放在劇中一閃而過。還有像瑪蒂爾達的借書卡,觀眾是絕對看不到的,但是道具上還是認認真真地寫了她借閱的書名。

作為一部無法暫停的音樂劇,有些細節也許觀眾永遠都不會發現,但創作者就是每個地方都儘量落實,因而才有眾多《瑪蒂爾達》的粉絲想要二刷、三刷去發掘驚喜。

由於有這麼精緻的設計,《瑪蒂爾達》成為一個非常豐富立體的音樂劇。在音樂和舞台上無可挑剔,在內容含義上則有很充分的多義性解讀空間。看完現場演出,你就會忍不住想搜微博上大家的觀後感,看看大家都想到了什麼。

首先是我們上次闡述過的「女性主義」。

主角是小神童瑪蒂爾達,她的媽媽卻認為她不應該讀書,女孩越無知越淺薄就會越幸福。但瑪蒂爾達堅持沒有重複媽媽的人生。這個角色影響了很多小女孩,不要在意那些冷眼打擊與歧視,我們要將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次是網絡上最常說的「父母皆禍害」「不當教育的戕害」主題。

瑪蒂爾達明明是一個神童,卻因為她與眾不同,父母認為她是「怪胎」,需要管教。她上的學校極為嚴格,校長在劇中言行誇張,但我們都知道這樣的老師是存在的,很多教育觀點根本不在意孩子的想法,也不保護孩子的童真,更不鼓勵孩子的創造力,只有一個目的:孩子要聽話,聽話才能成功。從父母到學校,瑪蒂爾達遭受了非常多的痛苦。

主角是小女孩,但劇中走過困境的也有一位因為童年陰影而始終帶著傷痛的大人——蜜糖老師。蜜糖老師因為父母早逝和姨媽的凌辱,一直困在童年的夢魘之中,怯懦地生活著。

所以《瑪蒂爾達》里的教育探討,對於大人和小孩都是很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瑪蒂爾達》足夠複雜和多義。

乍一看,這是一個合家歡的喜劇,小女孩靠自己的勇敢打敗了所有混蛋大人,善良的蜜糖老師掌管了學校給了孩子最好的教育。

但是第二遍看,我就在想,這個問題的解決,是通過非常不切實際的手段進行的,瑪蒂爾達是神童,她有像一個聰慧的大人一樣的認知和執行力,劇情後半段還出現了童話般的情節,用非現實因素來實現復仇。

真實世界裡,父母對孩子的禍害在發生、重男輕女在發生、不當教育對孩子天性的磨損在發生,這些問題靠孩子自己能解決嗎?一個平凡的小女孩能堅持「我的父母是錯的我要反抗」這樣的想法嗎?不能,她只會從小遭受家庭的傷害,一生都無法擺脫這個陰影。就像長大也怯懦痛苦的蜜糖老師一樣。

扮演瑪蒂爾達的小演員,在舞台上是不能笑的。這樣的設定之下是怎樣的童年呢?這個角色哪怕不夠幸福還告訴圖書管理員自己有個幸福的家庭,這個細節也非常戳中觀眾。

所以,這個表面上合家歡的故事,內核是一個非常傷痛的故事。很多成年人感動的點就是《When I grow up》這首歌,小孩子們唱著對長大成人的幻想,很多都是孩子氣的「當我長大的時候我要吃很多很多零食」「我變成大人還要玩媽媽假裝不喜歡的玩具」「我每天都要晚睡」「我要看卡通直到打瞌睡」「我會知道所有的答案」。

但我們都知道,長大後不是這樣,我們沒有變成童年想像中的樣子,我們還是不知道很多很多的答案。當小孩子乘著鞦韆飛上高空時,孩子們在歡呼,很多大人流淚了,那是成年人才會流下的眼淚。

當然,也可以說,讀懂了這些悲劇,我們才能變成更好的大人,保護好每一個孩子。

在反覆理解《瑪蒂爾達》後,我決定以後拍照採取她的姿勢

這是一個有power的姿勢,瑪蒂爾達是這樣,神奇女俠也是這樣。面對不公,要反抗;面對世界,要求知;面對自己,要誠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tw8im4BMH2_cNUgKrQ0.html

53歲,而已

20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