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出身於官宦世家,他的祖父當過尚書郎,父親王曠當過淮南太守,王曠還為東晉的建立立下了功勞,當初就是王曠第一個建議司馬睿渡過長江去江南的。
俗話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王羲之是反過來了,他小時候表現很一般,不善言辭,大家都沒有特別注意到他。
不過還是有人慧眼識英才。晉朝當時有位大名士叫周顗,王羲之十三歲的時候去拜見他,周顗和王羲之交談了一番,很欣賞這個小孩。
當天周顗正好大宴賓客,有一道菜是牛心肉,當時牛心肉是一種很珍貴的食物,周顗沒有動筷子,其他人都不好意思先動筷子。這時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現了,周顗割下一塊牛心肉,先給了只有十三歲的王羲之吃。
眾人大驚失色,要知道,周顗是當時的大名士,而且身居要職,他竟然先把珍貴的牛心肉給一個只有十三歲的孩子吃,看來這個孩子必有過人之處。 這件事一傳開,王羲之逐漸出名。成年之後,王羲之更是以他的一手好字聞名天下。
王羲之擅長多種字體,尤其精通隸書,有人說他寫的字「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將他評為書法第一人。由於個人表現突出,王氏家族的王敦和王導都很器重王羲之,他們二人都是東晉初期舉足輕重的大人物。王敦有個主簿叫阮裕(主簿是一種負責文書的官職),是一個靠才華聞名天下的人,王敦非常欣賞王羲之這個後輩,對他說:「你是我們王家的優秀子弟,將來的成就肯定不在阮裕之下。」
除了字寫得好,王羲之的婚姻也是一段佳話。
琅琊王氏在東晉初期影響力很大,當時的太尉郗鑒就找到丞相王導,希望在王家子弟里挑一個做自己的女婿,王導痛快地答應了。
到了約定的那天,郗鑒就派了一個門生去王家挑女婿,王導沒有任何偏心之處,讓王家的年輕之輩都聚集起來,讓門生自己觀察。門生看了一圈,就回去彙報情況了。
門生回來之後,郗鑒就問他覺得王家子弟們怎麼樣,門生說王家年輕一輩都挺不錯,聽說有人來挑選女婿,都有點緊張,但有一個人例外,這個人不僅毫不緊張,還露著肚子躺在東床上。
人家來挑女婿,你不好好表現就算了,還露著個肚子躺在床上,門生估計這人首輪就要被淘汰了。
沒想到郗鑒說了一句讓門生大跌眼鏡的話:「這樣的人不錯,可以做我的女婿。」
在郗鑒看來,這人沒有像其他人那樣緊張地做準備,說明此人或許有過人之處。於是郗鑒就去王家登門拜訪,這位露著肚子的青年正是王羲之。
和王羲之交談之後,郗鑒發現王羲之很有才華,這讓郗鑒很高興,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王羲之。王羲之露著肚子躺在東床上反而被人家看中,成了人家的乘龍快婿,這就是成語「東床快婿」的來歷。
後來王羲之開始做官,先從秘書郎做起,之後又受征西將軍庾亮的邀請,去擔任他的參軍,由於工作表現突出,得到了庾亮的高度評價,後來王羲之又升為江州刺史。那時的王羲之可以說是春風得意,正值青春年華,名聲又好,朝廷非常看重他。
不過當時的東晉朝廷並不太平,桓玄的父親桓溫手握強兵,而朝廷重臣殷浩與桓溫不和,王羲之為了國家利益考慮,寫信勸殷浩以和為貴,可惜殷浩並不聽勸。
殷浩和桓溫互相看對方不順眼,桓溫靠軍功不斷升遷,殷浩雖然也位居要職,但是沒有拿得出手的戰功,這讓殷浩很不服氣,於是他就策劃了一次北伐,想以此為自己立威。
桓溫身經百戰,經驗豐富,而殷浩對軍事並不熟悉,一時起意而草率北伐,王羲之認為這樣的行動難以成功,他以國家為重,再次給殷浩寫信,勸他停止行動。
殷浩正幻想著自己大殺四方,建功立業,對王羲之的話根本聽不進去,執意北伐,結果失敗了。
王羲之這個人其實對做官沒有太大興趣,他更喜歡約上好友去遊山玩水,修身養性,著名的《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和好友在會稽(今天的浙江紹興一帶)遊玩時寫下的。
王羲之還有個特點——喜歡鵝。他聽說會稽有隻鵝善於鳴叫,頓時來了興致,託人去買,但是沒有買到,王羲之求鵝心切,就親自跑去看那隻鵝。
鵝的主人聽說將要來的人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以為他愛吃鵝肉,二話沒說就把鵝殺了,做成了一頓美味,等王羲之好不容易趕到的時候,擺在他面前的卻是一鍋熱氣騰騰的鵝肉,這件事讓王羲之懊悔不已。
不久之後,王羲之又聽說有個道士養了一群很漂亮的鵝,隨即登門拜訪。王羲之見到鵝之後非常喜歡,當場表示想買下來。
這個道士也是個有趣的人,不要錢,他知道王羲之書法好,提出只要王羲之幫他抄寫一遍《道德經》,就把鵝全部送給他。王羲之欣然同意,當即把《道德經》抄了一遍送給道士,然後開開心心地帶著鵝群回家了。
由於字寫得好,王羲之身上還發生了很多趣事。
有一天王羲之去遊山玩水,在路上遇到一個賣扇子的老太太。老太太賣的是六角竹扇,王羲之看這扇子挺別致,一時技癢,就在扇子上題了幾個字,這下老太太不高興了:你在我扇子上亂寫亂畫,我這扇子還怎麼賣?
王羲之不慌不忙地對老太太說:「沒事,你只要告訴別人,這字是王羲之寫的,保證你的扇子能賣個好價錢。」
老太太半信半疑地在市場上這麼一說,人們果然競相購買。
王羲之這個人比較隨性,不以仕途為重,後來乾脆辭去官職,以遊山玩水為樂,一直活到五十九歲。
王羲之有好幾個兒子,比較知名的有王凝之、王徽之和王獻之。王凝之和他父親一樣,書法也很好,後來擔任會稽內史。
王凝之這個人信五斗米道,對這些神神鬼鬼的東西很痴迷。在他擔任會稽內史的時候,孫恩有一次帶著農民起義軍來攻打會稽,下屬們就趕緊來向王凝之稟報軍情,請他儘快布防。
沒想到王凝之不慌不忙地走進房間裡,焚香禱告,過了一會兒王凝之走了出來,對大家說已經請來「鬼兵」相助,必能破敵。
既然有「鬼兵」幫忙,王凝之就沒有布置防禦措施,孫恩的部隊因此輕易地打進了會稽,殺死了王凝之。
王徽之是王羲之的第五個兒子,他的特點是放蕩不羈,曾經擔任桓沖的騎兵參軍。
有一次王徽之陪桓衝出行,突然遇到大雨,王徽之沒有半點猶豫,立即下馬,沖入桓沖的馬車裡躲雨,還振振有詞地對桓沖說了一句:「你怎麼能一個人霸占一輛車呢?」
還有一次,王徽之大晚上在家待著,突然想起一個叫戴逵的朋友,立即就要見這個朋友一面。他馬上行動,半夜裡坐船去戴逵所在的地方,坐了一晚上船才趕到,結果到了戴逵門前,王徽之卻掉頭回去了。別人就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麼干,王徽之說:「我本來就是乘興而去,盡興而返,幹嗎非得要見面呢?」
王徽之的做事風格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我開心就好。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年紀輕輕就很有名氣,曾經和王徽之、王操之兩個哥哥一起去拜訪謝安。
謝安是朝中重臣,如果能給他留下一個好印象,一定對自己的將來很有幫助,所以王徽之和王操之見到謝安之後,滔滔不絕地說了半天,在謝安的面前拚命表現,王獻之則話比較少。王氏三兄弟走後,有人就問謝安王氏三兄弟孰優孰劣,謝安出人意料地說了一句:「年紀較小的那個人(王獻之)比較好。」別人問為什麼,謝安悠悠地說:「優秀的人話不一定多。」
謝安還真沒看錯,在遇到突發情況時,王獻之的確比王徽之冷靜得多。
王獻之有一次和王徽之一起待在一個房子裡,突然房子不知道因為什麼起火了,王徽之嚇得拔腿就跑,把鞋子都丟了,王獻之則從容不迫地站起來,和下人們一起離開了屋子。
冷靜的王獻之,即使家裡進了小偷,依然表現得很淡定。
有天晚上王獻之在家躺著休息,一群小偷偷偷摸摸地進了他的家裡,進去之後小偷以為家裡沒人,開始翻箱倒櫃地大肆偷竊,把王獻之家裡能偷走的東西都打包好了。
這時王獻之發現了這群小偷,他沒有像一般人一樣大喊大叫或者嚇得不敢說話,而是慢慢悠悠地說了一句:「這青色的毛氈是我們家的老物件,你們別拿走。」
小偷們沒見過這麼淡定的人,一時都給嚇跑了。
王獻之相當有才華,草書和隸書都精通,還擅長畫畫。桓溫有一次請王獻之為自己的扇子題字,王獻之在寫的時候不小心把筆掉了下來,在扇子上留下了一塊污點。
要是在一般人手裡,這扇子就毀了,但是王獻之不是一般人,只見他揮動畫筆,順著污點之處落下數筆,一會兒工夫,就把扇子上有污點的那一塊畫成了栩栩如生的牛馬,真是技多不壓身。
更多有關南北朝內容,敬請關注《一口氣就能讀完的南北朝史》,京東滿100減50,噹噹5折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