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居民的居住環境、居住質量有了明顯提升。但是一些老舊住宅區,由於建設年代早、基礎建設不完備、管理體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違章建築多,環境髒、亂、差,小區道路、綠地損毀嚴重,停水、停電、下水道堵塞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居民的幸福指數。11月11日下午,本報組織熱心市民組成「市民觀察團」開展「啄木鳥行動」,探訪了山陽區光亞街道部分老舊小區,看到這些小區路平了,牆白了,線齊了,院美了……受到轄區居民的稱讚。
當天下午,了解到「市民觀察團」的來意後,光亞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濤首先向大家介紹了該街道開展「四創聯創」工作的一些基本情況:「自『四城聯創』工作開展以來,光亞街道黨工委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的決策部署,按照『補齊短板、對標達標、亮點示範、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狠抓老舊樓院、社區文化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衛生整治,推動街道『四城聯創』工作再上新台階。」據介紹,針對轄區老舊樓院,該街道首先積極推進單位結對幫扶樓院工作開展。光亞街道共有11個老舊樓院,13家幫扶單位。計劃投入資金52.8萬元,已經投入31.92萬元。其次,開展飛線整治、門臉整治、環境衛生整治、破舊牆體整治。同時紮實推進街道、社區文化中心建設,並重點打造工業東路社區,圍繞「一站一中心九大功能室」進行對標達標,現在各項工作要求均已達標。重點打造了汽運家屬院,現在已經破除了院內兩側和中間綠化帶混凝土360餘平方米、鋪設瀝青路面820平方米、外牆粉刷560平方米、樓道粉刷560平方米、疏通了下水管道。
16時許,「市民觀察團」來到該街道康樂社區風神小區。在那裡見到了正在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進行小區美化工作的該街道副主任楊靜。據楊靜介紹,風神小區位於焦東路以東,南水北調河以北,建於2005年,共有18棟樓,56個單元756戶1888人。長期以來,由於居民安全意識淡薄,院內長期存在私搭亂建、綠化帶管護不良、圈地種菜、院內及樓道內堆放雜物、車輛亂停亂放和私拉電線充電等現象。10月19日,山陽區委副書記、區長鄭小林,區委副書記趙玉輝帶領區「四創」主要負責人到風神小區現場指導創建工作。李濤與河南輪胎集團負責人現場安排具體創建工作,光亞街道副主任李小星全天候堅持在現場,社區對院內所有違章搭建進行張貼通告,並限期進行拆除。3天半時間,集中物業、城管對違章搭建進行拆除,拆除違章建築138處。「以前小區內到處是亂搭的小鐵房,綠化帶都被種上了菜,住在這裡很感到很壓抑,現在好了,路平了,亂搭的房子全拆了,綠花越來越好了,心情也舒暢了。」在該小區運動場裡,正在那裡健身的李阿姨對「市民觀察團」成員說。
16時40分,在楊靜的帶領下,「市民觀察團」一行來到光亞街道工業東路社區紡織廠家屬院。該家屬院位於工業路市盆景公園對面,建於上世紀80年代末,小區共有6棟樓、13個單元,常住居民260餘戶、800餘人。2008年原科藝紡織廠改制後,該家屬院長期無人管理,基礎設施陳舊落後,私搭亂建現象嚴重,家屬院排污管網年久失修、經常堵塞,給居民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但在該小區,大家看到的是路面平整,綠化帶內鮮花盛開,車輛擺放有序。該社區主任許琨告訴大家:「今年5月份,工業東路社區黨總支通過紡織廠家屬院黨群議事會組織黨員、居民代表廣泛徵求家屬院改造意見和建議,確定並申報『黨群360』民生項目對樓院進行改造升級。按照「居民集一點,幫扶單位拿一點,辦事處籌一點,政府『兜底』的原則,6月下旬紡織廠家屬院啟動了居民集資工作,短短一周時間大家共集資4萬餘元,提出合理化建議20餘條,為樓院的改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紡織廠家屬院幫扶單位市環境監測站出資2萬元,山陽區住建局以引進項目進行幫扶。8月初樓院改造項目已經基本完工,共投入資金50餘萬元,其中包括外牆粉刷2600平方米,樓道粉刷6900平方米,路面白改黑2500平方米,牆體美化115平方米,線路綑紮350米,更換井蓋21個、雨水篦子14個,下水道維修及疏通等,解決了困擾居民多年的污水橫流,路面不平,消防通道堵塞等現象,現在居民走到院中充分感受到路平了、牆白了、線齊了、院美了。」
隨後,「市民觀察團」又來到該街道馬作西路等地點,所到之處都與大家以往的印象形成了強大的反差。看到馬作西路如今交通秩序井然,牆面整潔,充滿濃濃的文化氣息,「市民觀察團」成員紛紛感慨這裡的變化太大了。「以前走到路口就能聞到路中間公廁的味道,現在街上不僅沒有了異味兒,而且還美化得這麼好。」在該路北段,看到設計精美的文化牆,「市民觀察團」成員郭寧深有感觸地說。「光亞街道在『四創』工作中,針對老舊小區『補齊短板、對標達標、亮點示範、全面提升』的做法對我市很多地方都有很強的借鑑意義,值得學習。」「市民觀察團」成員王勝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