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慶區南曉鎮大滿村是一個邊遠的山村,傳統的水稻、甘蔗種植無法讓村民靠勤勞的雙手走上致富道路。面對家鄉發展的落後狀況,大滿村青年農振飛勇敢地站出來。他與村委、扶貧工作隊商議,利用家鄉的青山優勢和遍山的竹林帶領村民發展中華竹鼠養殖,讓村民跳出傳統的種植模式,走上一條特種養殖的致富道路。
農振飛是大滿村團騰坡人,早在2009年就投資40餘萬元,與姐姐一起養殖竹鼠,成為家鄉人眼中小有成就的實幹派青年。基礎設施落後、無村集體經濟、傳統產業水平低、新興產業起步晚、致富能人缺乏,成為困擾大滿村發展的巨大「瓶頸」。「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為家鄉奉獻熱血青春,帶領村民致富,這是長期以來農振飛縈繞心間的質樸夢想,他決心積極響應政府號召,返鄉創業。
「大滿村竹林資源豐富,竹鼠養殖是一條適合大滿村走的致富路。只要貧困戶勤勞肯干,都能學到竹鼠養殖這門技術。」2014年,經過充分的調研和準備,農振飛返鄉成立了廣西振農養殖有限公司,發展中華竹鼠養殖。為促進村民增收,帶動群眾共同創業就業,農振飛於2016年成立了南寧市良慶區宜民中華竹鼠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推廣中華竹鼠特種養殖,走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要順利推進合作社的發展,還需要闖過「兩道關」:一是盤活發展資金。為解決貧困戶的發展資金問題,大滿村創新推廣「四方合同」的扶貧運作模式,即以小額信貸為載體,合作社、農戶、銀行和政府簽訂「四方協議」,由金融部門對貧困戶開展評級授信,並發放扶貧貸款資金;貧困戶通過扶貧貸款資金入股到合作社。二是破除心理魔咒。陌生的「四方合同」模式在推行初期不被村民接受,農振飛主動溝通徵得村「兩委」的認同與支持,與駐村工作隊一起挨家挨戶上門進行宣傳動員,終於打消了村民的顧慮。
在村「兩委」和農戶的支持下,「四方合同」扶貧運作模式在大滿村順利推開,共有72戶貧困戶參與其中。農振飛的竹鼠產業由此在大滿村揚帆起航,一條富有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開始鋪就。如今,大滿村還成功引進了土雞、肉鴿養殖等特色項目,全村貧困戶特色產業覆蓋率達100%。多元化的產業模式帶動下,村民經濟收入明顯增加。
免責聲明:本頭條號發布的轉載內容及配圖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對內容真實性由原作者保留,本號不做承諾,如涉及內容、圖片的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來源:圖文/南寧晚報
編輯:南寧市農業信息中心
法律顧問單位:廣西法嚴律師事務所
如需轉載分享,請註明來源「南寧農業」今日頭條號,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