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言:為什麼有些曾經關係較好的老朋友、老同學、老同事,會在以後的情感世界裡漸行漸遠,直至成為陌路?其實,人生就像跑步,總有人快有人慢,時間地點都不是阻隔,但是當認知不能鎖定在同一個頻道,即使近在咫尺,也是天涯遙遠……
文:古岸雲沙
圖:古岸雲沙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就處於各種各樣的關係中,最常聯繫最親密的一種關係就是老同學。以前沒有微信沒有手機,以寫信的方式來維繫這份感情時,我們覺得我們的感情是最純粹也是最真摯的。
現在隨著微信與手機的普及,朋友圈的更新,反而聊天的時間越來越少,聯繫也越來越少了。以前十天半月聚一次,現在仨月一年也見不了一次。尤其是一些關係特別好的老同學,反而漸行漸遠。
到底是時代變了,還是我們對感情的認識發生變化了呢?
前幾天看武志紅公眾號上的一篇文章《一個人活出自己的三十個真相》中對關係的定義給我很大的觸動。
他說:我們雖然活在關係里,卻不能為關係而活,雖然我們渴望愛,也不能為了得到愛而活。我們要建立自我,為自我而活。既不為關係,也不為了愛。
有時候我們找朋友聊天,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只是為了發泄自己的情緒。當這種情緒的回應,得不到情感上的認同,我們基本上就到了無話可說的地步了。
工作多年,也換過多家單位,在與人接觸的過程中,我對朋友也慢慢產生了這樣的概念——在我的心裡,真正的朋友,理應是如此這般:
他們會給你這樣一個印象,不管是平時的溝通交流,還是一起合作共事,均會給你一種舒緩自然的感覺,雙方都可以徹底放下一切的偽裝,絲毫不用設防,同時,他們的內在都裝著滿滿的正能量,每次相逢,都會有別樣的欣喜和收穫,這種感覺讓你忍不住去學習成長,才覺得配和他們交流。
這種朋友,即便相隔很長時間見面,也沒有絲毫的生疏感。這,也就是所謂的朋友吧。
但在生活的事實上,有兩種關係卻讓我們漸行漸遠。
一是我們不斷地掏空自己去支持別人,如果我們得不到內心的滋養,不足夠,我們就會被「反向塑造」,被TA的習慣與思想所影響,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著啥人學啥樣,最終的結果,要麼你們同流,要麼分開。對於不夠好的愛的回應,我們有權利選擇離開。我們需要自己獨立的生活,不被影響。
還有一種關係是被別人不斷地掏空,TA常常會以付出之名,愛之名,犧牲之名去綁架別人,控制別人,不斷地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無論你擁有多少物質,你最需要的還是你的心有人看見和交流。然而這種索求是無度的。當你處於這種關係中,你會覺得很累。人一旦累了,你就會不自覺地選擇逃離。
好的關係是建立在相互支持,相互進步的基礎之上的。
前幾天我寫過一篇文章《真正的好朋友是用來相互麻煩的》,很多時候我們相互麻煩,只是因為關係過硬,值得託付。
其實當我們麻煩對方時,一定是在心裡思考了很多次,過濾了很多人,考量再三的一次選擇。這種麻煩只有你適合去幫助,不會讓你去殺人放火,也不會讓你太為難,既便有點難度,也必然會全力以赴的能做到。那些我們從來不麻煩的人,永遠也成不了朋友。
我剛剛結束了一段長達幾十年的關係。曾經我們之間,無話不談,交心過命的一起走過很多艱難的歲月。她對我很好,因為太好,讓我無以為報。她很好,我也很好,只是我們不能再走下去了。她不能理解我為什麼會與她結束這種關係,她很難受,其實我也不好過,痛哭了一夜,好長時間打不起精神。
但是為什麼還要結束呢。我自己反思的結果是在這份關係中,我一直處於被動之中,我覺得很累。沒有人願意負累前行,活著不易,如果不舒服,不如放手,各自珍重。
在另一段關係中,我和朋友多年來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凡是有學習的機會,我們從來不會放棄,兩個人常常一起放下家庭與孩子,靜心去學習放鬆玩樂幾天,相互交流一些人生的看法,積極地去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在我的生命中,她一直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有人說:人生就是趕一段路,有些朋友只是順路,大路朝天,各走一邊,散了也就散了。而那些和你在相同軌道上不斷奔跑的人,那些不斷自我成長並且幫助你成長的朋友,才真正值得你以寶相待。
到了知天命這樣的一個年齡段,我們已經不再需要為取悅別人而活著了。我們只需要從自己的本心出發,與讓我們舒服的人交往,做喜歡的事,儘量不再麻煩別人。
朋友只會越交越少,不會越交越多了。正像一篇文章中所說的:人生就是趕一段路,有些朋友只是順路,大路朝天各走一邊,散了也就散了;而那些和你在相同軌道上不斷奔跑的人,那些不斷自我成長並且幫助你成長的朋友,才真正值得你以寶相待。
在忙碌的城市裡,在忙碌的生活中,當你陷入絕境或困頓無助的時候,你會忽然想起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