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順德(邢台)城南門瓮城圖及傳說和照片

2019-07-29     丹楓飛雲

民國時期順德(邢台)城與保定城、邯鄲城、滄州城、正定城、大名城的面積大小與建築形狀比較。明清正定、順德(邢台)、保定、大名為河北省四座府級古城。明清邯鄲城和滄縣城是河北省2做縣級古城。

順德(邢台)歷史沿革

順德(邢台)城

順德外城(南關城)

南門瓮城圖

民國邢台(順德))城及南門瓮城圖

民國邢台(順德))城及南門瓮城圖

邢台南城門是邢台市最後一個被徹底拆除的城門。 1993年的某一天,邢台市府前街口破敗的南城門東側掛起了一副碩大的「古城門修復示意圖」,市政府決定修復邢台南城門了,似乎這垂暮千載的城門就要煥發第二次青春,正在人們翹首以盼的時候,令人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夜之間,這南城門消失的無影無蹤。現代化的挖掘設備,以驚人的速度將邢台南城門從地球上徹底抹去。 只留下了它身後的火神廟和那半截城牆。隨後這裡建起了那座邢台人耳熟能詳的建築——新亞商場。真的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所謂修復南城門,當時可能是市政府給大家開的一個幽默玩笑,其實不是修復,而是要拆除。

網上網友按歷史照片和平毀前實測的數據復原的順德府(邢台)古城南門瓮城

網友所繪的順德府(邢台)古城南瓮城

民國時期順德(邢台)古城的四門:

東門——「望齊門」

東門在後趙時期稱永昌門,明代天順年間名「朝陽門」,成化年間改弘濟門,萬曆年間改望齊門。因齊國曾助邢抗狄和築起都城而得名。按五行,東方屬甲乙木,東瓮城出頭門北側建天地水三宮廟,三尊銅像為堯舜禹。出頭門南側是石勒築建平城時,瓮城中創辦四座學府中的「居仁學府」。 相傳元末田豐率軍攻打順德城,見關公顯聖,在城頭上空借雨磨刀,不禁為之膽寒,遂率軍退去,百姓躲過一場兵難。

南門—「來薰門」

南門在後趙時期稱正陽門,明代天順年間名「通遠門」,成化年間改來薰門,萬曆年間改率賓門,乾隆年間改來薰門。南風為薰,故南門為「來薰門」。按五行,南方屬丙丁火,出頭門東側建火神廟。西側為石勒所建的「尊禮學府」。

邢台是個商埠,商業區是南關七條街和城內府前南街,南瓮城是接連城內外商業區的咽喉,民國時期,南瓮城中的三個小瓮城圈內,建滿了密密麻麻三十多座商店,將瓮城中的行道擠的很窄,汽車很難通行,這也說明南瓮城商業的繁華情景。

西門——歸安門

西門在後趙時期稱永豐門,明代天順年間名「阜安門」,成化年間改挹秀門,萬曆年間改歸安門。西方為庚辛金。出頭道門的瓮城中建三座財神廟。沖西門裡是文財神廟,塑像為比干;北側為武財神廟,塑像為關雲長;路南為武財神廟,塑像為趙公明。瓮城有後趙石勒所建的有義學府。

這三座廟相距約五步,民諺中「五步三神廟」即指此三座廟。出頭道門往西,可看到二道門洞上的城牆上,鑲著石勒於晉成帝和五年築「建平城」時的「西門」石匾,石匾下方刻著「石勒建」三字,此石匾距拆城時已1600多年,可謂邢台的古蹟,可惜拆牆時失落。

北門——拱辰門

北門在後趙時期稱止車門,明代天順年間名「拱辰門」,成化年間改承恩門,萬曆年間改鴛水門。清代乾隆年間又改」拱辰門「。辰即北辰所居,指帝王的宮殿,邢為京畿南大門,拱衛京都,故北門為「拱宸門」。北瓮城出頭門向西北拐過二門,出二門向東北拐過東西向的三門,出三門向東北拐出外北門。北方為壬癸水,出頭門的瓮城西側建水母廟,廟內有眼月亮井;東側是二郎廟;廟東是後趙石勒所建的「養智學府」。

順德(邢台)古城南門特點:

1、四重瓮城扭頭門

四道一體式扭頭瓮城也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幾道門洞都不再同一中軸線上。來薰門城門自南向北進入第一道城門後,向前行走約10米左拐方能進入第二道瓮城。過第二道瓮城右拐,也就是向北約10米,可以進入第三道瓮城。通過第三道門洞後,進入該城門三個翁圈中最大的一個。

2、雙道護城河,一道石橋,一道吊橋

3、三步五孔橋——地下排澇排水工程

三步五孔橋。在南門裡路東道邊,建一約五六尺寬、尺余高,五孔的地下涵道洞口。南門裡的雨水流進洞口經過三道瓮城牆和密集商店的地下水道,流到南瓮城外的護城河裡。邢台有句民諺「五步三座廟,三步五孔橋」,後一句即指下水道的五孔洞口。

4、伏門(暗門)

平時不開啟,戰爭時才可能啟用,源自後趙右侯內丘人張賓為邢台城所設計,當時石勒通過暗門伏兵打敗敵軍,獲得襄國保衛戰的勝利,此後歷代邢台城保留了這一獨特的設計,直到1993年邢台南城門被拆除,為全國罕見。

5、千斤閘

千斤閘也稱懸門,是在水平開合的城門前設置的一道可以上下起降的閘門,由於體積巨大,且外表包有鐵皮,故名千斤閘。邢台南城門有千斤閘。

順德(邢台)古城修四道扭頭門(牛斗門)的由來

人們常說「順德府的好城牆!」。順德府(今邢台市)不但城牆好而且城門也好,邢台城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每個城門都是由三重瓮城、四道扭頭門構成,共計16道城門,四道城門扭來扭去,老百姓都叫它為「扭頭門」,後來變音為「牛頭門」,氣勢雄偉,巍峨壯觀,很有一副府城氣派。 順德府四座城門為什麼都要建造四道扭頭門呢?那要從明朝萬曆年說起,明萬曆以前,順德府城門只有兩重,到明萬曆9年(1582年),因為順德府為「咽喉孔道,股肱要區」,所以經萬曆皇帝批准,工部撥付順德府修城經費49090兩白銀,限期三年完成順德府城擴建增固工程。當時由順德府知府兼右柬御史王守誠主持,順德府同知李宗督工,城池修建順利,僅用兩年零兩個月完工,並省銀3800兩。新修城池周十三里二十丈,城牆高三丈五尺厚五丈,城門為東西南北各四道扭頭門,明代王祖嫡看到順德府巍峨的城池氣派後,稱讚曰「僅見都城與是」。 據說,當時規劃是建造三道城門,有一天在建造新城門時,南城門外出現一個披甲戴盔的、手持長槍的十來歲玩童,那玩童一面舞動長槍,一面高喊「一槍挑開三道門!」轉眼間玩童便不見了, 在南門帶工的工頭覺得奇怪,便把玩童出現的經過詳細稟報給當時督修城池的順德府同知李宗,李大人也覺得奇怪,暗自思量,莫非是神仙特來點化,暗示要多修幾道門,防備敵人攻破。便請示上司順德府知府王守誠,最後決定在順德府東西南北四座城門中加修一道,都修成四道城門,比玩童喊的「一槍挑開三道門」還多一道。 說來奇怪,城剛修好,一夥賊人便來襲取。守城將士措手不及,敵人一鼓作氣便強攻下第一道門。敵人滿以為可以長驅直入,攻進城內,不料第一道門並不是通往城內的大街,扭過頭來,還有一道城門。當敵人下令再次攻打第二道城門時,守城將士已經做好準備,齊聲吶喊,弓弩齊發,滾木檑石齊頭並下。敵軍被困於瓮城中如同瓮中捉鱉,躲閃不及,傷亡慘重,敵將拚死強攻又破第二道城門,但前面仍不是通往城內的大道,扭過頭來又見一道城門矗立前面。敵軍拚死強攻下第三道城門,傷亡特別慘重,滿以為這是最後一道城門了,卻發現前面還有一道城門,順德府城門一道連一道,敵人俱都喪氣,已無鬥志,便向城樓上喊道:「守城將士聽真,你們順德府到底還有幾道城門呀?」城上守軍答道:「我們有十六道城門,你們只攻破三道,還有十三道城門等著你們攻呢!」敵軍聽了,覺得攻下順德府城絕無希望,便譁然潰退。守城將士見敵軍將要潰退,便打開南城門的暗門(伏門),一鼓作氣出城追殺,敵軍戰死的戰死,被俘的被俘,跑掉的寥寥無幾。戰事勝利,城池保住,城內居民安然無恙。 這便是順德府城修建四道扭頭門的由來。國內古城很多,但城門大都修成二道,修成三道的已經非常少了,而修成四道扭頭門的卻只有順德(邢台)城,形成三個瓮城捉鱉之勢,加之暗門和千斤閘的設計,以及西北缺、東南缺(明代時期如此,清代改缺為直)的設計,邢台臥牛城可謂是一座攻防一體的戰陣。

順德府城牆向以堅固著稱,到後來李自成義軍某部攻打順德府便曾大敗,清朝太平軍北伐時,見到順德府城堅固,便寧肯繞遠路過順德府也不肯攻打城池,清末民初,順德府南關商業發達時,商家雲集,從西關登火車南去一出站,憑窗東望,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城裡高聳的清風樓和順德府巍峨的城牆、城門樓以及南關外大片的塔林。

民國邢台城門照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e37RWwB8g2yegNDv27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