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信息都找到了,我鬆了一口氣,此時感覺自己好像是警察似的,破獲了兩個棘手的案子。全部排查完畢,還好,我這50戶沒有發現重點「關照」的對象。
2月7日,武漢市蔡甸區蔡甸街躍進社區網格員高波(左)到居民區進行排查。(圖文無直接聯繫) (新華社記者 程敏/圖)
2月9日,我們單位的部分教師被抽調到富強社區,去協助社區做白雲小區的排查工作。我「管」一棟樓,共有50戶。
排查是一個系統工程。先挨家挨戶把門敲開,詳細登記信息,如姓名、年齡、職業、工作單位、聯繫電話、身份證號、最近家人是否有過發熱症狀、家裡有沒有從武漢或市外其他地方回來的人、從外地回來的人乘坐什麼交通工具、車次或車號是多少,等等。然後電子錄入、核對正誤、匯總統計,最後篩出重點「關照」的對象,根據程度不同,建議採取相應的處理方式。
我排查的那棟樓只有43戶家裡有人。市裡要求不落一戶,不丟一人,剩下的7戶也得想法聯繫上。返回社區找這幾家的信息,社區什麼也提供不出來。去物業找,物業只提供了業主的電話號碼。按物業提供的號碼打過去,又聯繫到4戶,剩下3戶的電話,有的是空號,有的打不通,還有的打通了,但人對不上號。
第二天又去這幾戶排查,結果吃到的還是「閉門羹」。想對門鄰居之間可能有來往,懷著一絲希望把對門的門又一次敲開,結果還是失望,剩下這幾戶最終也沒聯繫上。
排查不是一次性的,自從排查那天起,我就成了這50戶的承包責任人,這棟樓哪戶出現疫情,是有連帶責任的。因此需要經常了解這些戶的家庭人口流動情況及身體健康狀況,有問題及時向社區反映。為了聯繫方便,我們都建了微信群。我負責的這50戶,除了3戶聯繫不上的和兩戶家裡只有老人不會操作的,都進了群。不到兩個小時,就組成了一個45戶的「大家庭」,似乎感到把這45戶的人心也凝聚起來了,頗有成就感。
這個群真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天天有住戶求助或諮詢各種問題。有的問家裡沒有口罩了,能不能給解決;有的問要出去務工,到哪裡去開務工證明;有的問老家親戚有病了,回去探視一下,是不是需要報告……我們都及時向社區反映了這些問題,社區能解決的給予解決,不能解決的做了解釋。我們也很好地利用了這塊平台宣傳防疫知識及發布上級有關防疫的文件。
2月24日,市裡又統一組織了排查回頭看工作。為了防止交叉感染,完善、核對信息及有關諮詢要求用電話聯繫就可以了。最難做的工作還是上門排查。把上次沒排查到的3戶跑了一遍,只有一戶家裡有人了,從鄉下老家過年返回。其餘兩戶還是鐵將軍把門,沒一點線索。跟領導反映這種情況,領導說找不到過不了關,這次就考驗你們的聰明才智了。
怎麼辦?又去敲鄰居家的門,看看是否能發現「蛛絲馬跡」。這次從兩個鄰居口中,雖然仍沒找到對門的聯繫方式,但經過較深入的交談,了解到對門都是回家過年了,一個老家是王河莊的,一個老家是李家窯的。結果,根據這點線索,我竟找到了對方。我的一個師範同學在王河莊住,動用了我的人脈找到了一戶;看登記本的信息,有一戶也是李家窯的,通過這戶找到了那戶。信息都找到了,我鬆了一口氣,此時感覺自己好像是警察似的,破獲了兩個棘手的案子。全部排查完畢,還好,我這50戶沒有發現重點「關照」的對象。
富強社區管轄好幾個小區。僅白雲一個小區就有13棟樓1600戶,動用了我們學校三十多名教師來排查。這次排查簡直是個浩大的工程。如果政府不派其他公職人員協助,僅靠社區七八個人來突擊完成這項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次疫情的防控,對社區管理能力是一次嚴峻的考驗。社區也是「前線」,控制人員流動,阻斷病毒傳播路徑,社區是第一道關。所有的抗疫方針,都需要基層社區來落實。疫情擴散的風險,唯有依靠基層社區才能在第一時間控制。但要干好社區的工作很不容易。比如,面臨工作人員少且社會地位低、工作量大、活動經費緊張、小區人員流動多而雜等諸多困難。
這次疫情突發,我相信,每個人都能體會到社區工作的意義。這就需要政府在日後的工作中,充分認識到社區工作的重要性,儘早補齊短板,不要等到突發事件來臨時,才知道社區工作很重要,才重視社區工作。
(作者為教師)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欄目期待您的來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訂閱南方周末會員,支持原創優質內容。成為南周會員,尊享七大權益,在一起,讀懂中國。
李福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coFsXABjYh_GJGVt-v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