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有人還記得當年的「供銷社」嗎?

2020-04-06     愚伯的自留地

文:鳳尾竹

圖:來自網絡


每當我出入繁華的商場、超市,看到人們大包小包往家拎東西的時候,就會想起三十多年前的供銷社。



那時的供銷社往往坐落在公社所在地,而一般村子只有一個供銷點,供銷點裡商品種類很少,只有一些過日子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如醬油、醋、鹽、火柴等,要想買其他東西,就要到公社的供銷社。


我們村離公社三里地,我三年初中就是在那裡上的,而供銷社就在學校操場的旁邊,我們每天放了學都要先往那邊看兩眼,有時還會三五成群去裡面逛上一圈,儘管常常是一分錢的東西不買,光看看也會很滿足。那個長了顆黑痣的女售貨員是我同學的姐姐,我們每次進去她都笑眯眯的招呼我們。


記得那時的供銷社共有六間房子,高大寬敞,房檐下是鮮紅的八個大字「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屋裡用水泥抹出的櫃檯把整個屋子圈了一圈,櫃檯里排列著五顏六色的商品,從西向東分別是布匹、鞋子、毛巾、香皂、臉盆、暖壺、文具、煙酒糖茶、油鹽醬醋等。


故事:有人還記得當年的「供銷社」嗎?


一年四季,這裡是村子裡最熱鬧的地方,晌午了,會有老大娘、小孩子拿個空瓶子花上八分錢買一斤醋,傍晚又會有大叔大嬸來買半斤點燈用的煤油。逢年過節時,外村的姑娘媳婦們成群結隊來看花布,反覆挑選後憑布票扯上幾尺三毛或四毛多錢一尺的布料,盤算著請哪個巧手的嬸子或大嫂幫著做成衣服。


年前年後,這裡就成了孩子們的天堂,得了壓歲錢的孩子們一天幾趟地往這裡跑,一會兒買幾個花炮,互相比著看誰的響,哪個飛的高;一會兒又買一毛錢的糖塊,一塊一塊慢慢的省著吃,那些花花綠綠的糖紙捨不得扔掉,就夾在書本里當書籤。看著歡天喜地的孩子們,坐在牆根曬太陽的老爺爺、老奶奶們也咧開沒有牙齒的嘴呵呵的笑起來。



父親在我就讀的中學教書,平時不回家,每當供銷社來了好吃的,父親總要買上一點,讓我給奶奶捎回家。


一次,讓我捎的是一包水果糖,父親把紙包交給我的同時,另一隻手裡還單獨拿著兩塊糖,說是給我的。糖紙是淺綠色透明的,糖塊也是潔白透明的,和我們平時買的糖一點也不一樣,看著就好吃。放進嘴裡一嘗,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好吃的糖,怪不得父親一下子買了這麼多呢。


兩塊糖一會兒就吃完了,沉浸在美味中,腦子裡突然閃出個念頭:這麼多糖,我悄悄拿出兩塊不會看得出來吧。心砰砰跳著把糖又放進嘴裡。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有一年冬天,供銷社來了兩斤紅三刀,農村的孩子,很多人從來沒見過這東西,更別說吃了。果然,父親又給奶奶買了,可這次並沒有先給我一個。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經不住陣陣香甜的誘惑,猶豫再三,終於拿出幾個紅三刀吃了。


正在暗自慶幸自己的小聰明時,一進家門,父親臨時有事騎著自行車先到了家,一邊接過我手裡的紅三刀一邊說:「看看給的夠不夠」。我一聽就呆了。只見父親看著秤說:「少二兩。這麼熟的人還少給,我找他們去」。


我嚇傻了,站在那裡不知如何是好,真後悔不該這麼嘴饞。過了一會兒,父親似乎明白了什麼,問我:「是不是在路上吃了?」我忙點頭,父親笑了,從包里拿出兩個紅三刀遞給我,我的眼淚嘩的流了下來,怎麼也不肯接那兩個紅三刀,暗暗發誓今後再也不做這種蠢事了。這件事深深地刻在我的心裡,多年後,偶爾和父親談起,他竟說:「我早忘了。」



後來,供銷社裡的商品越來越多了,再後來,村裡有些精明人開起了小賣部,供銷社、供銷點的生意越來越冷清,最後乾脆關了門,供銷社、供銷點在人們眼前徹底消失了,但我還會時常回憶起那段歲月,回憶起那些往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ZjVXnEBrZ4kL1ViUbU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