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作為當今世界延續時間最長、保存規模最大、保護最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稱讚為「沙漠中的美術館」、「牆壁上的博物館」。如此精彩絕倫的藝術長廊和千年不斷的歷史文明,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前來欣賞讚嘆、考察學習、甚至是虔誠禮拜為之朝聖!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們精心編寫了敦煌莫高窟「畫中有話」系列賞析。這裡的「畫」不僅僅是莫高窟的壁畫還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築、歷史圖片、歷史遺蹟等等。在我們眼中他們都是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我們將用充滿溫度感的文字來傳遞出歷史信息的點點滴滴,「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大家聆聽到繪畫的聲音,讓聲音傳遞美麗的繪畫!
西魏285窟 北壁全景圖
大代大魏四年榜題
大代大魏五年榜題
榜題文字是記錄歷史的有力佐證,西魏第285窟北壁有大代大魏四年、五年(公元538年、539年),此時的敦煌已經走入了西魏時期,北壁的各式供養人像保存完好,舉手投足,仿佛剛剛離開。
說法圖及供養人像
從皇帝到官員權貴的服飾呈現出漢化的大趨勢,官服更受到漢族地區世家大族崇尚玄學的影響,追求盡情山水,洒脫不凡的氣質,稱為魏晉風度。當時官員的常服主要特徵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高冠危履,雍容華貴,由此引導著整個社會的服裝潮流。
戴籠冠供養人像
在早期洞窟中很常見的官服樣式為,戴籠冠,內罩平巾幘,外著大袖寬袍,領袖有緣飾,下著裙裳,腰束大帶。籠冠在漢代畫像磚中就已經出現了,直到隋唐仍然沿襲。這種籠冠最初為武將所戴,也被稱為武冠。其實籠冠無論從國君到官員通通適用的冠帽,用黑漆細紗製成,形似小筒(tǒng),高而平頂,兩邊有耳垂下,用絲帶系縛。南北朝時期對於國王大臣的官服在顏色上也有要求,多以白色為主,少有穿絳紅色,這也為洞窟的分期斷代提供了很有力的例證。
蜚襳垂髾供養人像
代表了南北朝時期「時尚」貴族女子的服飾為:上著窄袖對襟襦衫,披巾搭在臂上,圍腰下延伸出襳髾,下著間色裙。所謂「襳」 (xiān),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所謂「髾」 (shāo),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長長的襳帶和上身的褵帶隨風飄舞,仿佛感到女子在迎風前行,以簡練而誇張的藝術手法再現了蜚襳垂髾的麗人形象。
「間色裙」也是魏晉時期頗為流行的樣式,多以兩種以上顏色的布條間隔縫成,色彩相間,增加美感。一條間色裙用的布幅一般為六破、七破,最多不超過十二破。其實這個破即為褶的含義。
著間色裙供養人像
魏晉南北朝時期,平民男子的常服與王公貴族不同,依然是以窄袖幹練的胡服為主體,這應與胡服更適合於西北地區騎馬或勞作有關。
平民男子的常服一般是短衣下袴,即袴褶(kù zhě),為胡服。傳說袴褶始於先秦趙武靈王,其實最早的袴褶形象見於春秋時期的秦國騎兵陶俑。在漢代的畫像石上常見的士卒都是短衣著袴的胡服形象。魏晉以後,袴褶廣泛傳播於民間。袴褶非常貼身,窄袖利於馳射,短衣、長靴便於涉草。而在敦煌,也談不上什麼引進胡服之事,因為袴褶本就是是當地男子的傳統服裝。
西魏武士供養人像
第285窟中的供養人像中的男子們,上褶為圓領、對襟(也有側襟),窄袖緊身,衣長不過膝。領口、雙襟、袖口及下襬均以異色錦或 較厚實的質料緣邊,下襬或作曲裾,或作平裾,束腰。與袴褶配套的裝束有腰帶,上褶無扣襻,腰中系帶。還有一種掛飾物的腰帶,胡名「郭絡帶」,漢名「蹀躞」(dié xiè),以皮革為鞓(tīng),即皮帶端首綴帶舌的套環,環上可垂掛各種雜物。
因為游牧民族居無定處,往往把日常生活所需的小件物品隨身攜帶,傳入中原後亦為漢族所用。此畫中的武士們頭裹平上幘小冠,身穿紅、綠、黑色袴褶,腰系蹀躞帶,腳蹬靴,蹀躞帶上有環,懸掛著短劍、小囊等日常用物。
無論男子、女子、老人、孩童、國王、走卒,莫高窟都為大家展現出了中國服飾文化的源遠流長。在這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革中,讓我們一同找尋古代服飾嬗變的脈絡吧!
(來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