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野生動物堅持不懈,長白山保護開發區亮出「成績單」!

2020-04-23   吉報調查

人間最美四月天。今年的4月18日是長白山保護開發區建區60周年之日,恰逢冰凌花盛開,在這萬物復甦的季節里,我們回顧一下60年來長白山保護野生動物所取得的成就。

長白山作為一座天然的「自然博物館」和巨大的「生物基因庫」有著亞洲最古老的原始森林,東北虎、梅花鹿、紫貂、中華秋沙鴨、黑熊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在這裡繁衍生息,據長白山保護中心統計,現如今長白山保護區面積共有196618公頃,其中森林覆蓋率達95.56%,較往以前增長13.06%。

高峻綿延的長白山,由於其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斷被偷獵者光顧,對野生動物亂捕濫獵,使得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越來越小,數量和種類也越來越少,珍惜野生動物幾乎瀕臨絕跡。

自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保護第一」原則,牢固樹立「任何開發服從於保護,以合理開發促進有效保護」理念,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領域和全過程,不斷強化保護措施,創新工作方法,實現保護管理方式逐步由粗放低效向科技高效轉變、人防向技防轉軌,加強野生動物現狀監測。開展徒步踏查、設置檢測樣地等行動,了解保護區野生動植物現狀及各物種變化情況。目前已發現的野生動物有1586種,其中今年新發現野生動物2種。

自今年3月12日以來,大量鳥類也從自南向北的遷徙過程中逐漸到達長白山自然保護開發區。連全世界僅有的4000多隻珍稀物種,素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秋沙鴨也在此時逐漸遷徙回來。

與此同時,長白山不斷完善野生動物救助保護體系。成立長白山野生動物救助站,對受傷野生動物開展及時救助。借鑑國外保護區的野外補飼經驗,在保護區內科學布設野生動物投食點和鳥類投食台,在突降暴雪等極端天氣狀態下投放玉米、稻穀、畜牧鹽等救助物資,並嚴格落實投食區的監管責任,確保野生動物食源充足,安全棲居。

在春寒料峭的河水裡,我們可喜地看到,中華秋沙鴨、斑嘴鴨、羅文鴨、綠赤鴨、鴛鴦、風頭鷿鷈、蒼鷺、灰雁、琵嘴鴨、紅頭潛鴨等具有遷徙習性的物種,也相繼在3月隨著秋沙鴨一同來到長白山自然保護開發區,經過八個月的修養、繁衍,最後帶著新成員再次遷徙回南方。

如今長白山自然保護開發區,已經是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美好家園,然而這一切都與堅守在保護區的保護人員密不可分。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韓金祥 崔殿森

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