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鵜鶘和開拓者進行了一場極度詭異的比賽,之所以說詭異,是因為這兩支球隊都不算是防守強隊,開拓者本賽季場均失分達到113分,排在聯盟第20位,而鵜鶘的這項數據更是高達117.7,位列聯盟第28,但最終的比分卻是102-94,兩隊都未能「達標」。
而對於剛剛才踏入西部前八門檻的開拓者隊來說,這是一場極其恥辱的失利,畢竟對方是此前曾遭遇13連敗的魚腩球隊,無論從哪方面看,輸球的都不應該是他們,那麼在這樣一場雙方實力差距明顯的比賽中,鵜鶘隊是如何克制開拓者的?
難逃「五指山」,利拉德再遭霍樂迪壓制
開拓者在遇上鵜鶘隊之前,已經是豪取四連勝,這段時期,後場雙槍利拉德和麥科勒姆的手感都逐漸回歸,特別是贏下魔術的比賽中,麥科勒姆全場20投12中砍下31分8籃板4助攻,利拉德更是21投13中得到36分3籃板6助攻,表現堪稱是現象級的。
然而在和鵜鶘隊的比賽里,面對鮑爾、霍樂迪和雷迪克的三後衛陣容,開拓者雙槍卻徹底啞火了,僅僅從三分球來看,麥科勒姆是10投2中,利拉德則是令人髮指的10投全失!
要說鵜鶘隊後場實力強大,卻也並不是這麼回事,鮑爾因為本賽季低迷的發揮已經開始被外界稱作是「水貨榜眼」,目前場均只得到10.1分4.8籃板5.3助攻,甚至不如自己新秀賽季的表現,雷迪克則是一名身體天賦平庸的白人純射手,至於霍樂迪,距離他上一次進入全明星賽已經過去了整整6年,在鵜鶘隊的歲月中也是鬱郁不得志。
但正是這些缺乏「星味」的後場球員直接將雙槍徹底鎖死,從比賽下半場開始,鵜鶘隊就不斷壓制著開拓者,身為領袖的利拉德就如同刀俎上的魚肉一般任人宰割,當觀眾都在期待他可以拿出上賽季季後賽的殺手本性時,他卻意外變成了前年季後賽首輪那個被橫掃的失意者。
17-18賽季季後賽首輪,利拉德遭遇了整個職業生涯的一場噩夢,當時開拓者的對手正是鵜鶘隊,在隆多和霍樂迪這兩道後衛線大閘的封鎖下,利拉德在系列賽中場均只有18.5分4.5籃板4.8助攻的表現,投籃命中率和三分命中率分別是35.2%和30.0%!
其實入選過聯盟最佳防守一陣的霍樂迪面對利拉德還是非常有心得的,首先,利拉德在進攻端並沒有無解的殺招,他解決比賽的方式大多就是干拔三分球,可遠距離投射往往是需要手感的,沒有足夠的空間,面對高強度的防守,三分球絕對不是一項靠譜的武器。
霍樂迪身高達到1.93米,屬於後衛中的巨人,想要在外線封鎖實際身高只有1.86米的利拉德實在過於簡單,同時他的速度也並不差,無論是突破還是三分,他都能最大程度給利拉德製造干擾,而鮑爾的身高更是達到了1.98米,重守輕攻的屬性也給霍樂迪在限制對手得分上提供了不少的幫助,將雙槍中的另一位成員麥科勒姆生生罩住,如果不是安東尼手感火熱,恐怕鵜鶘還能更早建立起比分優勢。
在比賽第三節末段,開拓者雙槍一度想要用個人能力打破膠著的局面,不過面對霍樂迪和鮑爾,無論是利拉德還是麥科勒姆都必須藉助掩護才能擺脫防守,甚至連出手都非常困難,而鵜鶘這邊隨著鮑爾的一記飛身補扣以及此後霍樂迪底線的漂移投籃命中,已經漸漸將比分拉開了將近兩位數。
時隔兩年,縱然西部排名更加靠前,利拉德還是沒有逃過霍樂迪的「五指山」,依然被對手「以下克上」爆冷擊敗,而且都輸得毫無脾氣,這種屬性上的克制,確實令比賽充斥了更多的樂趣,也令人感到非常的神奇。
籃球比賽中,真的存在相生相剋嗎?
「NBA無弱旅」是球迷圈子中一直流傳的一句話,在一個極高水平的聯賽中,雖然各支球隊有戰績上的差異,但是從絕對實力來看,沒有哪一支球隊敢說自己可以打遍全聯盟,除了籃球比賽的不確定性之外,一些球隊之間存著「克制關係」正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NBA歷史上,屬性克制最為明顯的例子無疑就是2007年排名西部第一的小牛隊在季後賽首輪被金州勇士隊「黑八」,那一年的小牛隊基於諾維茨基這個核心點,打造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強大體系。
內線有藍領丹皮爾、迪奧普充當防守肉盾,鋒線有技術全面的約什-霍華德,外線則有特里、斯塔克豪斯以及哈里斯等風格各異的進攻人才,他們在當賽季創造了67勝15負的隊史最佳戰績,即便面對太陽和馬刺兩大總冠軍競爭對手也都具備相當的優勢。
但很不巧,老尼爾森率領的勇士隊偏偏以西部第八的身份搭上了季後賽的末班車,老尼爾森是小牛隊前任主教練,也是諾維茨基的授業恩師,他非常清楚小牛的七寸何在,此外,「金州匪幫」不講理的防守反擊加上三分投射也直接命中了達拉斯人的心臟。
諾維茨基被史蒂芬-傑克遜和哈靈頓等小個鋒線防得手足無措,心態不穩的特里和哈里斯在速度和身體對抗上都完全被彪悍的巴朗-戴維斯壓制,最終小牛隊只能接受2-4出局的命運,諾維茨基更是經歷了要在新聞發布會領取常規賽MVP獎盃的恥辱。
如同中國文化中的「五行」一般,NBA球隊之間的屬性克制也成為了自然中不可避免的規律,其中肯定是存在著一些道理的,而這些所謂的克制主要可以歸結於兩點。
第一、核心球員之間風格的壓制
除了小牛和勇士的例子,像前幾年的勇士和快船也存在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克制關係,兩隊的核心球員保羅和庫里就是縮影般的存在,雖然身體素質並不突出,但是庫里和身高僅僅1.83米的保羅對位還是優勢盡顯的,保羅的特點在於速度快,運球技術變化多端,而這些能力在庫里身上也同樣存在。
相比以組織為首要任務的保羅,庫里在進攻端大量投射三分球,用更直接的方式幫助球隊得到了更多的分數,防守端極大消耗了保羅的能量,通過和一哥以及格林等人的配合,也在某些意義上切斷了保羅和格里芬以及小喬丹的聯繫,令空接之城難以「飛起來」。
所以在庫里每次極其優秀的表現下,快船總是用盡十八般武藝也贏不了比賽,而像前文所說的,利拉德和霍樂迪之間風格的克制也是這個道理。
第二、球隊體系之間的克制
核心球員代表了一支球隊的門面,而球隊體系則賦予了整支球隊可以良好運轉的正確指導,一旦兩支球隊的體系正好相互克制,那麼比賽很容易就會被打入垃圾時間。
2014年總決賽,熱火和馬刺的巔峰碰撞就是這樣的情形,熱火隊那幾年一直主打防守反擊的進攻策略,利用詹姆斯和韋德等人的速度和衝擊力,往往讓對手在窒息式的防守下全面崩潰,但是馬刺的無限傳導球體系卻恰恰抓到了熱火的命門。
馬刺隊那年奉行極端的團隊籃球,場上每個人都是傳導節點,同時也都是終結點,熱火隊在防守端疲以奔命,結果在進攻上根本跑不起來,加上韋德受到了傷病的困擾,只能讓詹姆斯一個人苦苦支撐,結果可想而知,馬刺人人皆兵,以摧枯拉朽之勢4-1快速終結了整個賽季。
相比球員間的屬性克制,球隊體系之間的克制甚至更加恐怖,更加令人絕望。
屬性克制令比賽更加精彩
正因為有「屬性克制」的存在,所以在NBA中,即便有實力獨一檔的強隊,也往往沒辦法做到壓倒性的82場全勝,不說73勝的勇士隊最終被騎士1-3逆轉翻盤,就連取得72勝同時拿到總冠軍的芝加哥公牛也在當賽季輸給了步行者隊兩場,因為球隊風格相剋挖下的大坑,必須要依靠喬丹驚人的意志力才能做出相應的彌補。
如今開拓者輸給西部倒數的鵜鶘隊,也並不意味著他們再次跌入了深淵,至少現在開拓者還是西部前八的球隊,而鵜鶘早早就已經掉出了季後賽的競爭行列,在往後的比賽中,開拓者也不必擔心鵜鶘會給自己造成大局上的負面影響,同時也令自己及時發現了不足,可以在其他方面做出補救。
優秀的球隊往往懂得合理避免在賽程上遇到克制的問題,而一旦不幸遇上,也會針對形勢,儘量隱藏自己的弱點,這番基於自然規律的鬥智斗勇,或許也正是籃球比賽能夠如此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