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65年,釋迦牟尼在古印度出生。他成長於一個富裕的家庭,卻養成了世界上第一個「佛系」人格。在他看來,結不結婚,生不生子,真的沒那麼重要。於是,在29歲時,他選擇出家,並創建了佛教。
現今火遍網絡的「佛系青年」、「佛系追星」、「佛系養生」等系列概念,便衍生自佛教的部分處世觀(不涉及任何宗教含義),指的是一種追求內心平和、看淡一切的生活態度。從此之後,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一句「善哉善哉」解決不了的。
但苟且於壓力重重的大環境中,想要真正過上「佛系」生活,實現隨心所欲、身心自由的終極目標,空有「萬事不走心、得失隨它去」的「佛系」精神已經頂不住了,最好還要有一處「佛系」的家居場所,拋棄繁雜,遠離塵囂,一「佛」到底!
色淡,安寧
佛系風格注重空間氛圍的塑造,在色彩上講究淡和雅。整體色調上選用較中性的色彩,如白色、木色、裸色、大地色等,低調沉穩,更加貼近自然。色淡即簡,雅於無形,烘托出一種淡泊安寧的氛圍。
佛系家居,為了洗濯心靈而存在。在此時在此地,你的喜怒能得平息,內心漸趨平靜,靈魂達到一種極致的平和。
質樸,自然
佛系的家居場所追求禪意與自然,因此更青睞於直接取用大自然的材料來完成居室的裝飾、擺設,包括但不限於原木、綠植、棉麻、陶藝、藤製品等。人們立足於鬧市,並不需要完全返樸,三兩分自然之氣足矣。
歸真,便是佛系風格的韻致所在,冥冥中禪意流淌。
性簡,包容
佛家講究禁慾,克製得自由,佛系家居亦如此。只用最純粹、洗鍊的線條,勾勒整個空間,陳設上適度空曠,視覺上相對簡潔,這是一種克制之美;而場所簡單質樸,能夠與不同的風格元素相契合,提供了隨心所欲增減器物的機會,這是可貴的自由。
萬事有度,過猶不及。佛系家居的確能包容很多風格,如北歐風、新中式、工業風等,但仍要認真考慮可行性,氣場不和的風格強行結合只會適得其反。佛說:「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摒棄不必要的執念,同樣是一種智慧。
於世間覓一處凈土,鬧中取靜,成全自我。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內容為建E作者原創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掃描二維碼,了解詳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