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股轉公司發布《關於就深化新三板改革相關業務規則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並公布了《公開發行規則》《定向發行規則》《分層辦法》《信息披露規則》《公司治理規則》和《交易規則》六份業務規則,對外公開徵求意見。其中,「公開發行」制度設計的創新程度遠超預期。
本文可聽可讀,音頻為滬語,更多應健中老師普通話課程,可前往「一財知道」
本周初,管理層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新規則,圍繞著一個主題就是融資和再融資。新規則的基調是放寬和鬆綁,新規則的實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短期對市場的影響有限,對未來市場的供求關係的影響較大。
對市場短期影響還是在於近日的新股上市加速。前幾周上市的渝農商行僅掛牌兩周就跌破發行價,渝農商行的發行量是13.57億股,本周四,與渝農商行發行市盈率相同的浙商銀行發行25.5億股,11月28日,51億股的郵儲銀行登台亮相,傳統企業這邊廂年底前抓緊上市,科創板那邊廂也快馬加鞭,至本周,科創板已上市53家,已註冊拿到上市通行證公司65家(包括已上市的53家),還有12家等待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至今上交所已受理公司數字一直停留在176家,科創板的「貨源」似乎有點緊張,除了科創板,深市的創業板註冊制改革也在路上,那後續具有科技含量的公司似乎有點供貨不足,那怎麼辦?新三板接下來的最大改革將為A股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貨源」。
新三板的改革是自2001年這個板設立以來力度最大的。改革的關鍵詞是:公開發行、降低投資門檻、精選層和轉板。眾所周知,新三板對投資者而言是一個小眾市場,入市門檻為500萬元,而對企業而言卻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掛牌公司多達1萬多家。原先新三板的分類是協議轉讓和做市商,已經有極少數公司轉板成功,都來自有做市商的公司,現在的分類是「精選層」,按市值、盈利、營業收入、研發費用等標準為A股的不同板塊輸入新鮮的股票供應籌碼而公開發行股票。
這個信息短期內不會產生影響,因為按規定,入精選層之後一年才會進入IPO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不同的管道,所以未來市場不愁股票供應的「貨源」。
成交低迷與摘牌潮
截至2019年11月7日,新三板掛牌公司共有9161家,相比去年年底的10691家,減少了約14.31%,而這一下滑趨勢,自2017年下半年起就沒有停止過。
除了此前不少企業因掛牌成本過高選擇摘牌退場、部分優質企業繞道創業板甚至境外IPO上市外,科創板的橫空出世也給新三板掛牌企業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據安信證券統計,截至10月24日,目前已申報科創板的企業共166家,其中有46家來自新三板,占比27.71%。
有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上半年,科創板的推出對優質掛牌公司或優質未掛牌的公司吸引力上升,新三板優質掛牌公司紛紛摘牌,新三板市場未來發展前景進一步被看淡,後續業務受此影響也進一步縮減。
本周初推出的再融資新規則是立馬對市場產生影響的題材,對現有的所有板再融資放寬了條件和制度約束,比如放寬盈利的要求、放寬了解禁的時間、放寬了再融資定價的限制等等,以利於再融資的推進。現有的再融資方式主要有:定向增發和發行可轉債,這些新規對上市公司而言是個特大的利好消息,來錢快了也來錢方便了,這些新規也使得一部分深陷股權質押的公司有了喘息的機會。其實,當下的市場再融資的動作很大,本周五浦發銀行上市500億元可轉債,這是中國股市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可轉債再融資上市,但市場好像也沒什麼感覺,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市場現象。
再融資規則
一是定增增發發行折價由9折修改為8折,定增投資獲得的安全邊際明顯增加,或將大幅改善投資者收益水平;
二是本次政策修訂,將一年期定增鎖定期由一年縮短到6個月,將顯著降低持有期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定增投資者選擇空間,定增投資基金的資金周轉效率也將大幅提升;
三是本次政策修訂,不再對定增股份鎖定期結束後的減持做出限制,或將明顯降低減持階段面臨的不確定性;
四是發行對象數量大幅增加,將顯著降低單個定增項目投資門檻,有利於定增基金通過分散化投資構建投資組合,降低定增投資基金因過度集中持股帶來的波動風險。
一頭是股票供應的加大,另一頭是資金供應的加大,外資和內資入市的規模也在不斷地擴大,這兩者之間如何動態平衡是一個最值得關注的問題,股票發多了,資金跟不上,股市就下跌,股票發少了,資金蜂擁而入,股市就漲了,這個道理跟菜場買菜是一個道理,在這樣的市道中,投資者只能自己選擇資產組合的進退,在市場動態中做好自己資產的動態平衡,有差價就做做,沒差價就歇著,等待下一波行情的機會。
本文作者應健中先生的課程《投資理財初心學10堂課》已經入駐「一財知道」的會員服務區,本課程為普通話錄製,點擊文尾左下角的「閱讀原文
作者:應健中
編輯:王穎、李昂
監製:王俊稷
聲明:本文系「第一財經廣播」微信公眾號獨家內容,轉載前請聯繫後台授權。本文涉及個股僅做參考,不推薦買賣,不對個人收益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