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不只分類 後續這些環節更重要

2020-01-02     深視新聞

2019年12月31日,深圳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高票表決通過了《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草案,近期將報送省人大常委會批准,預計將於2020年5月起實施。

隨著正式實施臨近,許多市民也開始關心在辛苦進行垃圾分類之後,是否會存在先分後混、繼續填埋等問題。

對此,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正式回應,將垃圾分類全流程予以展示。


持續深化大分流細分類前端分類工作

在前端分類上,遵循國家標準,以「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分類為基礎,按照「大分流細分類」的具體推進策略,對產生量大且相對集中的餐廚垃圾、綠化垃圾、果蔬垃圾實行大分流;對家庭產生的玻金塑紙、有害垃圾、廢舊家具、廢舊織物、年花年桔和廚餘垃圾進行細分類。

2019年底,分流分類回收量已達到4000噸/日。



積極推進「兩網融合」

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體系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在收集、轉運、分揀、處理等環節全面加強對接,促進可回收物的深度回收。

2015年開始,深圳將每周六設立為「資源回收日」,截止2019年累計開展活動14萬場。2019年以來,深圳探索推廣以街道為單位,規劃便民廢品收購疏導點,指定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定時定點開展回收,為居民交售可回收物提供便利渠道。

2019年深圳每天生活垃圾產生量約28500噸,其中市場回收5500噸,分流分類回收4000噸,通過市場回收和分類回收雙重發力,回收利用率達到33.3%。



建立綜合性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深圳堅持系統化思維、全鏈條管理,加快各類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不斷提升末端處理能力。

全市建成4座大型餐廚垃圾處理設施、21個廢舊家具拆解處理廠、3個廢舊織物利用處理廠、17個果蔬垃圾處理點、31個綠化垃圾粉碎處理廠(點)等100餘處分類處理設施,構建了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對前端分類形成有力支撐。



全力推進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

對標國際一流標準,提標改造鹽田垃圾焚燒發電廠,加快龍崗東部能源生態園等三大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其中,2019年6月,南山能源生態園二期達到滿負荷併網運行,生活垃圾焚燒能力新增1500噸/日;2019年7月,寶安能源生態園三期5台焚燒爐投垃圾調試運行,焚燒垃圾能力新增3800噸/日;2019年9月,龍崗東部能源生態園6台焚燒爐投垃圾調試運行,焚燒垃圾能力達5000噸/日。

2019年,全市垃圾焚燒處理能力新增10300噸/日,總處理能力達到18000噸/日,垃圾處理壓力得到極大緩解。

「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這四個「分」,可謂是垃圾分類工作的基本原則,也是杜絕先分後混的保障。垃圾分類重在分類,卻不僅僅是分類這麼簡單。


深圳衛視&壹深圳客戶端記者 朱思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ESGaG8BMH2_cNUgA6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