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這句俗語中,觀燈和鞭春分別是古代盛大節日的兩種習俗,意思說得很明白,在觀燈的節日,女性不能出門,在鞭春的節日,男性不要參與,否則就會被扣上不賢德的帽子,但這話真的有道理嗎?
好女不觀燈
觀燈是古代元宵節的必備項目,和所有節日習俗一樣,都具有喜慶和祈禱的特點,後來統治者為了凝聚民心,元宵燈會又被賦予了「天子與萬民同樂」的含義,並隨著各地風俗不同,也有著不同地方特色的燈會。
北宋歐陽修作《生查子》詞寫道:「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可見至少在北宋前中期,元宵節男女約會,都還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南宋理學興起之後,所謂三從四德,女性不得拋頭露面之類的規矩,對女人的禁錮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巔峰。
你想啊,元宵燈會本來就是熱鬧非凡的去處,按照習俗,無論男女都會在這一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去賞燈,而且古代的元宵節,是比七夕更近似於「情人節」的存在,非常有浪漫氣息。
在南宋之後的思想文化禁錮下,女性出門都會被當做不貞潔的表現,更遑論觀燈了。所以便有了「好女不觀燈」的說法,這有道理嗎?顯然是沒有道理的,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這毫無疑問是糟粕,應該摒棄。
好男不鞭春
鞭春是一種立春時的習俗,每年這時,上到皇帝,下到地方最高長官,都會拿鞭子打一下耕牛,意在鼓勵農耕。
到地方上也有不同的風俗,有些地方會扎紙牛,有些地方會做泥牛,然後在牛肚子裡填上五穀雜糧,由衙門官吏帶隊,牧牛人抬著春牛,先遊行一番,然後抽出鞭子往牛身上抽,把牛肚子打爛,根據掉落的五穀雜糧來占卜來年的豐收情況。
打完春牛之後,老百姓還要搶牛,誰搶到牛頭代表最吉祥。
我只能解釋鞭春,不能解釋這句話,網上查了許多資料,千篇一律的說法是:血氣方剛的小伙子為了爭著打春牛,然後不小心把鞭子打到了人身上,最後發展成人打人。我真是無力吐槽這種強行解釋的答案。
你知道,俗語形成的前提條件是要有普適性,要按照這種解釋,那就是說,至少在某一個較大範圍內、持續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每年鞭春的時候,都有至少一個血氣方剛的小伙子,不小心把鞭子打到人身上,然後每次都形成了大型鬥毆事件。
時間一長,次數一多,按照古人迷信的觀念,會認為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一定是鞭春這件事在某種程度上會帶來不祥,因此就總結出了「好男不鞭春」。
可是,這不是扯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