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火了。
儘管帶著質疑,但上映16天,票房突破23億。
作為「後疫情時代」的第一部大片,《八佰》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成為「救市之作」。
在這部戲的加持下,主演之一張譯,也榮登「百億票房演員榜」,成為華語影史上第6位登上榜單的演員。
這份榮耀,他當之無愧。
張譯在電影中飾演的「老算盤」,根本不是什麼兵,他只是一個帳房先生。因為與隊伍走散,被送入了四行倉庫,陷入必死之地。
他心裡沒有什麼家國大義,也沒有什麼熱血信仰。
他唯一的願望只是——活下來。
活下來,回家看看那個從未見過的、肉乎乎的媳婦兒。
從恐懼,到勇敢一次,再到受傷後的崩潰,張譯用細膩的表演賦予了這個人物多層次的生命。
他和歐豪對峙的那場戲。
張譯涕泗橫流,把自己內心對「生」的渴望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場戲看哭了導演管虎,也引爆了銀幕前觀眾的淚腺。
從「眼技」動人的科研人員高遠,到顛覆形象的「老算盤」,「勞模」張譯的演技直擊人心。
導演賈樟柯曾經評價張譯:「張老闆,可以的。」
曾經5年沒戲演的張譯,這次,真可以了。
「勞模」稱號,張譯受之無愧。
在某平台的「影人資料庫」里顯示,張譯出演了43部電視劇和30部電影,不可謂不高產。
僅僅在2020年,除了已經上映的網劇《重生》和電影《八佰》,他還有9部待播劇。
更難得的是,張譯並非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軋戲」,而是一部有一部的成績。
軍旅劇《士兵突擊》里,他飾演的史今是主角「許三多」的第一個領路人。
史今退役時經過天安門,從驚喜激動,到惆悵失落,再到最後靠在連長身上崩潰大哭。他細膩又層次豐富的表演,直到今天依然是經典。
後來,他成了《我的團長我的團》裡邊的「小太爺」孟煩了,並且憑藉這部劇獲得中國電視榜「最深入人心電視形象」的榮譽。
有多深入人心呢?
一直到現在,有張譯出現的節目,彈幕上還會有人在刷「小太爺」。張譯,就是「小太爺」。
他出演了太多軍人形象,但他也急需打破這個形象。
在打拐題材的電影《親愛的》里,他飾演了「土大款」韓德忠,是一個堅定又積極的尋親組織負責人。
這個角色,讓他獲得了入行以來第一個大獎:金雞獎最佳男配角。
《追兇者也》里的「缺根筋」董小鳳,讓張譯充分展示了自己喜劇天賦。也憑藉這部劇,他成功入圍「中國電影協會年度男演員"提名。
《雞毛飛上天》里,他一個黑龍江人,飾演浙商陳江河。
張譯又貢獻了演技名場面。
陳江河和戀人駱玉珠失散八年,在火車上偶然的一個回眸,他看見了心心念念的人。
他想叫「玉珠」,張張嘴卻怎麼都叫不出。
人在緊張的時候,是容易「失聲」的。
張譯把這個小細節拿捏得尤其到位。
震驚、緊張、哽咽難言、害怕得而復失的惶恐……這一段,看一次哭一次。
再後來,2019年的國慶檔,張譯出演《相遇》的男主角。
他飾演的科研人員高遠,一直戴著口罩。
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全靠一雙眼。
對戀人的愧疚,對自己身份的欲言又止,對真實情況的逃避、真相揭露後的如釋重負,在一雙眼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太會抓人了。
看張譯演戲,是享受,也是折磨。
他用每一點小細節,把我們帶進一個人物的世界,與他同悲同喜。
有網友說:張譯明明看起來就是個糙漢子,可是他哭起來的時候莫名讓人憐惜。
這大概就是共情的力量。
一個好的演員,就是會共情。
張譯沒上過大學,不是天賦型選手。有如今的演技,全靠拼。
每一個角色,他都要把自己揉碎了,把一顆心揉碎了,再捏成一個全新的「人」。
揉碎的過程有多痛苦,呈現的人物就有多驚艷。
「誰也別說誰格外幸運,吃苦這件事絕不是張譯一個人獨門的。」
曾經被老師說「演戲就是個死的張譯,是用「苦」生生給自己懟開了一條路。
張譯拼成什麼樣?
陳凱歌拍《霸王別姬》的時候有一句話:不瘋魔,不成活。
陳凱歌形容張譯也有一句話:戲比天大。
這兩句話放在張譯身上簡直太合適了。
拍《兵團歲月》,為了真實,他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大雪裡洗澡,拍完直接被人抬回去的。
拍《我的團長我的團》,他飾演的孟凡了是個被日軍刺傷了大腿的瘸子。等劇殺青,他的「瘸腿」真短了1公分。
拍《紅海行動》,這次他真「瘸」了。剛開機就骨折,但他還是堅持拍完了全程。
拍《攀登者》,他演的又是個瘸子。
曲松林拖著腿出來的時候,有觀眾問:「他是不是真的瘸啊?」
甚至有網友評論:張譯一「瘸」,這部戲就要火了。
一個40多歲的男演員,有代表作傍身,有讓人念念不忘的角色,勉強算得上是功成名就了,還這麼拼幹嘛呀?
他所有的「瘋魔」都來自於對演戲的熱愛,和曾經無戲可演的焦慮。
經過了5年揣著照片跑劇組的日子,再忙,再累,張譯都甘之如飴。
他曾經在訪談中說:
「如果有一天有工作,我希望是讓自己累得喘不過氣才好。」
只要有劇本,他就一直心懷感恩。
忙著,拼著,才是對生命的「不辜負」。
張譯這麼拼,大概是因為他相信一句話:運氣不好的孩子,只能努力奔跑。
他前邊的日子實在是太倒霉了。
張譯的倒霉,從高三那年就開始了。
少年時的張譯,是遠近聞名的「搗蛋分子」。但他卻對播音情有獨鍾。在少年張譯眼裡,播音員簡直是全世界最有范兒的職業。
那時候,他知道中央電視台有個羅京。他的人生目標,是「哈爾濱羅譯」。
可是,命運太喜歡開玩笑了。
高二 那年,張譯「試試看」去報考了北京廣播學院。
考得不錯,專業成績第一。可惜他沒有文化課成績,不能去。
高三,他信心滿滿,三個志願全填「北京廣播學院」。
結果?
當年東北只招3個人,張譯並列第二。可是有個同學有少數民族加分政策。張譯被擠下去了。
少年意氣,本想揮斥方遒,誰想折戟沉沙了。
張譯看著居委會大媽送過來的「待業青年證」,心情是如何之複雜,我們是體會不到了。
後來,父親揣著三萬塊錢,把不情不願的張譯拉到了哈爾濱話劇團門口,好說歹說,帶上錢,把張譯塞進了話劇團。
父親原本是想,高考失利的兒子有個奔頭,沒想到,這次破釜沉舟的「無意之舉」,為張譯的生活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雖然進了劇團,但張譯也並沒有立馬愛上演戲。
他跟著做做道具打打雜。
但就在一次演出中,坐在台下的張譯被舞台震撼了。
他的播音夢碎了,可一個新的夢想已經悄然而生:演戲。
在劇團里,他沒什麼演出機會,於是就去琢磨劇本。
蘇聯時期留下的絕版劇本,他躲在圖書館一本一本的看。
後來,張譯出過一本書:《不靠譜的演員都愛說如果》。在知乎回答問題的時候,也是文采斐然獲贊無數。
2000本絕版劇本喂出來的好文筆,張譯都能獲封「劇團掃地僧」了。
不管張譯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反正最後的結果是:張譯決定要做一名演員。
做演員,老家沒什麼機會,那得去北京。
可他的運氣還是一如既往的爛。
去考解放軍藝術學院,第一關體檢不合格,刷下來了。
去考中戲,中戲老師看他一眼:要不你去考考中文系或者導演系?
好不容易最後北京戰友話劇團招生,20歲的張譯,自費穿上了軍裝。
到這,待業青年張譯」上道「了嗎?
沒有。
他運氣爛就算了,長得還不咋地。
小眼睛,單眼皮,厚嘴唇,長「驢臉」。
長得丑不算,形體還不好。
脖子長,長得瘦,往那一站八道彎兒……
演員不怕長得丑,就怕丑的沒風格。
張譯就差腦門上寫倆字:平凡。
在話劇團呆了幾年,張譯做過場記打過雜,因為寫字好做過錄入員,就是沒正經演過幾場戲。
去拍《喬家大院》的時候,他已經27了。
導演胡玫看著他:「男演員啊,28再出不來,就洗洗睡吧。」
他後脊樑一涼。
好在,倒霉到28歲那年,張譯出頭了。
2006年,一部《士兵突擊》火了。
張譯飾演的史今,雖然第9集就殺青了,卻成了觀眾心裡的「白月光」。
在成為「史今」之前,他在話劇版的《士兵突擊》里做了三年的場記。說是袁朗的B角,可他一次都沒上台。
後來,得知康洪雷導演要拍電視劇版,他寫了厚厚的一封自薦信。
沒想到,在導演心裡,他早就是史今的候選人了。
《士兵突擊》播完,「張譯」這個名字開始被更多人認識。
大小也算個名人了,他卻從不把自己當個「腕兒」。
有時候,明明有綠色通道可以走,他非要排隊,就為了觀察生活里的「人氣兒」。
張譯,是真正的「戲痴」。
好在,生活不會辜負拼盡全力的人。
觀眾更不會。
戲裡演盡人生百態,戲外,張譯的消息少之又少。
他的角色們越來越紅,他內心依然是那個「平頭小人物」。
他曾經說,自己小時候有自閉症,長大後又有幽閉症。
所以他不喜歡交流,還因此給人留下了「耍大牌」的印象。
他看起來憨厚老實,其實連打招呼都害怕,不願陌生人靠近。
所以他喜歡貓,因為像自己。
但所有的低調,在父母那裡都是例外。
人到中年,他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
因為留給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
剛成名的那段時間,父母特別喜歡轉發有關他的新聞、訪談。還總愛要他的簽名照,要送給自己的同學朋友。
他不喜歡,還告訴父母「做人要低調」。
但他後來突然明白:人生後半場,孩子就是自己最大的「寶藏」。
於是,他不再阻攔父母「炫富」,反而定期把自己的簽名照送給他們。
只要你們開心,我願意像兒時被寵愛一樣去寵愛你們。
寶劍鋒從磨礪出。
從27歲「洗洗睡吧」,到42歲「百億男演員」,張譯用實力詮釋了什麼叫「平凡人的逆襲」。
去年,《攀登者》和《我和我的祖國》上映,有人說,張譯該紅了。
今年,《八佰》上映,有人說,張譯早該紅了。
他似乎還是那張「記不住的臉」,但他又是許多人心裡忘不掉的臉。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他許多年前曾經心心念念演「許三多」,到現在才發現,他自己,就是那個「許三多」。
. END.
【文| 進擊的李壯壯】
【編輯| 芷戈】
【排版 | 知愚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