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不好被親媽丟路邊,孩子也沒覺得你工資低,就不認你當媽啊

2019-11-28     名校家長

文:那年美美

前幾天,一個孩子在街頭迷路的視頻喜提熱搜。

孩子背著書包,穿著校服,在傍晚車來車往的馬路口,焦急而又慌張地四下張望,並不時向過往的行人問路,最後又跑到在附近執勤的民警跟前求助。

原來,孩子剛上小學三年級,因成績沒考好,被前來接放學的媽媽扔在了半路上,不知道怎麼回家。


不可否認,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色,這是人之常情。可孩子成績不好就不顧後果地丟馬路上,真的合適嗎?

就像網友說的:「孩子也沒因為你工資不高就不認你當媽啊。」


確實,在生活中,不論我們是什麼樣的父母,孩子都會一如既往地接納我們。而我們,看似在拼盡全力地愛孩子,殊不知多少都帶著些條件。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只要是我愛的人,我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

深以為然。

不論孩子是否符合我們的期待,都值得無條件去愛。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

二、無條件愛你,只因為你是我的孩子

史丹福學院前院長朱莉·莉斯科特,曾在TED演講上提到:想要讓孩子懂得愛自己,我們就要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

那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呢?

就是父母愛孩子,不需要任何意義上的回報,它是所有孩子都應得到的禮物。

比爾蓋茨在很小的時候,言語非常叛逆,還經常跟父母頂嘴。

而且,跟其他孩子相比,他的許多行為都很特別。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搭理人;

總是一個人不自覺地聳肩;

對秩序有著強迫性的要求。

如果在別人眼裡,可能會認為蓋茨的與眾不同是一種病態。

可父母並沒有因此而另眼看他,而是帶他去看心理醫生,並且改變觀念,儘量順著小蓋茨的思路去教育他。

不僅如此,父親還把蓋茨轉到了對孩子個性更加尊重的昂貴的私立學校。

更是不惜將家裡的車庫改成工作間,讓蓋茨自己動手進行機器的拆裝,並和他一起參與到敲敲打打的探索當中。

正是因為父母對他無條件的愛,才造就了今天的蓋茨和他的微軟帝國。

我們無條件愛孩子,並不是出於「他們做了什麼」,而是因為「他們是誰」。

也不是關心「我如何才能讓孩子聽話」,而是思考「我的孩子需要什麼」。

說白了,就是你從未讓我驕傲,我也待你如寶。

只因為你是我的孩子。


三、有條件的愛,正一步步造成孩子的「資格感缺失」

很多時候,我們總給孩子這樣的承諾:

「只要你不哭,我就給你買冰激凌。」

「只要你聽話,媽媽下次還帶你來。」

殊不知,孩子的理解是:我只有符合這些要求,媽媽才會愛我。

父母的愛原本是天生的,可在孩子看來,它是需要通過自己努力去表現,才能爭取到的一項特權。

美國丹佛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為得到家長認可而必須達到某些條件的孩子,最終會變得不喜歡他們自己。

因為只有當他們表現「優秀」時,他們才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否則就是沒用。

《無條件養育》一書里,作者曾分享過自己朋友的故事:

面對自己4歲的女兒生氣時,朋友的處理方式是,無需剝奪孩子任何特權,也不必提高聲音,只需冷靜地對孩子宣布:你若再生氣,我將離開房間,讓你一個人呆在這裡,直到你停止喊叫。

沒想到孩子馬上哀求說「不要」,然後立即安靜下來,乖乖聽話。

起初朋友認為這種方式非常見效,無需懲罰,就能看到想要的結果,直到她總是想起孩子眼中流露的恐懼,才漸漸意識到,這對孩子來說,比任何懲罰更殘忍。

因為這就相當於告訴孩子:你沒有滿足我的條件,我要撤回對你的愛。

而這種愛的撤回,會被年幼的孩子解讀為「拋棄」,孩子會認為自己沒有資格享受媽媽的愛。

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資格感缺失」。

就是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擁有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可能是某一個人,某件物品,或某段關係,這其實是一種自卑的表征。

一個缺乏資格感的孩子,內心深處總有一個魔咒,那就是「我不配」,長大後很難找到自我價值。

四、有條件的愛,讓孩子的「報復性補償心理」如影隨形

前不久,我去朋友茜茜家做客,一進她的房間,就被驚呆了。

而立的人,床頭和沙發上卻堆滿了各色各樣的布娃娃。

仔細問才知道,原來,小時候她央求媽媽給自己買娃娃,可每次都被媽媽一句話堵了回去:只要你進了班級前五名,我就給你買。

就這樣,媽媽的話像一座無形的大山,壓抑著她的渴望,一個求而不得的布娃娃夢想,伴隨了她整個童年。

長大後,她才意識到這是一種報復性補償的病態心理,她瘋狂買娃娃,為的是補償童年那個缺失的自己。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用這種補償心理解釋了一個現象:

如果一個兒童有某種主觀上的自卑感,那他的生活風格將傾向於補償這種自卑感。

而這種補償心理,並不是個例。

有數據表明,一年有7000萬成人給自己買玩具,其中57%是90後。

這恰恰映射了童年時被無情抑制的某種願望,在成年有購買能力之後,進行報復性補償的一種心理。

父母有條件的愛,導致孩子成年後的不安感深入骨髓,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會逼自己去改變。

五、無條件愛孩子,其實並不難

那父母究竟要怎樣做,才能讓自己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呢?

1.重新考量對孩子的要求

金星曾在一檔節目中談到,大兒子嘟嘟剛上小學一年級時,本期望他語文成績能考到九十分,沒想到卻是全班倒數第二。

這時候的金星,先是決定把要求降低到60分,給孩子進步的時間,然後慢慢再提到70分,同時將自己置身孩子的處境,心平氣和地跟他一起找原因。

到了期末,孩子成績果然提高不少。

有時候,孩子沒能如我們所願,可能是我們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當下的能力範圍。

這時,我們需要重新考量要求。

2.不說沒必要的「不」,建立自我暗示

《超級育兒師》里的藍海老師,曾經講過自己的經歷。

有一天,她女兒在晚飯前吵著要吃蘋果。

她沒有直接說不,而是蹲下來,溫柔地看著孩子說:「好的,寶貝,我們先吃飯,吃了飯半小時以後,就可以吃蘋果啦」。

孩子滿意地點了點頭,乖乖地坐下來吃飯。

試想,如果直接對孩子說:「不,你不能吃蘋果,得先吃飯。」

這在孩子看來,自己是被媽媽拒絕了,結果可想而知。

而在媽媽看來,因為孩子沒有滿足我的條件,我才拒絕了她。

所以通過巧妙對孩子說「不」,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接受,同時也給媽媽建立心理暗示,就是我任何時候都沒有拒絕孩子。

3.同一問題不同方式處理

李玫瑾教授曾在一堂講座里提到,自己的外孫女不愛吃青菜,而女兒總是強迫孩子吃,還嚇唬說「你不吃青菜,媽媽就不帶你去遊樂場了」。

這時李玫瑾建議女兒,孩子不吃青菜,可能是不喜歡青菜的做法。

於是女兒試著把青菜碾成菜泥放在壽司里,沒想到孩子都吃光了。

其實同樣是吃青菜,只要我們換個方式,孩子帶來的結果就可能不一樣。

無條件的愛,並不是溺愛。

溺愛是父母毫無原則和底線地寵溺孩子,不給孩子建立規則和界限。

而無條件的愛,是即便孩子沒有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沒有考個好成績,沒有乖乖聽話,甚至有些殘缺,我們都不會拿任何條件去要挾他們,更不會放棄他們。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自信,從根本上講,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讓孩子長大後不會覺得只有在成功時,自己才有價值。

他們有能力面對失敗,卻不會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

正如弗洛伊德所說:

一個無可置疑地深受父母寵愛的人,會終生保持勝利者的感覺,他這一生,都能不斷獲得成功。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都會無條件地愛孩子。被這樣愛著的孩子,心裡會有愛,眼裡會有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BQgsm4BMH2_cNUgErg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