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屎官們對貓咪最著迷的是什麼?第一,柔軟的身體;第二,蓬鬆光滑的毛髮;第三,粉嫩嫩的肉墊;第四,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叫聲。
不管哪一點都能讓鏟屎官不自覺地放低自己的聲音,在這些小貓咪面前變得很溫柔。而當小貓咪也會很溫柔的喵喵叫著回應時,鏟屎官們,尤其是第一次聽小貓咪叫的鏟屎官,那一瞬間簡直就感覺無數煙花在自己心裡砰砰砰地綻放。
我們現在知道貓咪「喵喵喵」的叫聲其實就是在向面前這個人類表達自己的需求,「呼嚕嚕」的叫聲就是在向人類表示自己很舒服很愉悅,貓咪在與人類的相處過程中特意開發出來這一套語言系統與人類溝通。但是我們來想一下,剛剛從貓媽媽肚子裡出來的小奶貓為什麼會叫呢?
現在對於貓咪叫聲的觀點,主流的說法就是:貓咪特意為了和人類相處開發出一套語言系統,用來表示自己的需求。
這一觀點的支持就來自於大量的實驗觀察。平時不怎麼叫,甚至人們仔細回想發現它們好像從來沒喵喵叫過有兩種貓:
這裡的大部分家裡的寵物貓,雖然我們不願意承認,但是也不得不承認的就是:越是純種貓、越是從正規貓舍購買的貓、生活條件越好的貓,日常生活中越不會發出叫聲。
純種貓一開始就是作為家庭寵物貓來繁育的,之後經過一代代的選育,它們本身好的性格被留下。野性不斷被淡化,為了適合家庭需要安靜的要求就不斷被強化,這是純種貓不愛叫的原因之一。
而正規貓舍的貓咪,它們從出生到被售出,一直處於一個很好的環境中。食物、溫度、安全感,它們的需求不需要通過叫聲就能被滿足。而且越是正規的貓捨出售的貓越是純種貓,兩項相加,這就是正規貓舍購買的貓不愛叫的原因。
生活條件好的貓就不用說了,因為這一項直接代表著它的需求被滿足的程度。但是因為各品種貓的性格不同,有些貓會通過喵喵叫聲來回應主人的呼喚,而且大部分貓咪在玩玩具時或者追趕某個物體時都會發出愉快的類似「嗯」的聲音。
貓咪之間「對上」的時候,它們往往會對視、碰鼻子互相聞氣味、繞著對方轉兩圈,它們很少會用「喵喵喵」的方式喊話。當它們感覺對方對自己有威脅的時候,往往會發出哈氣聲和低沉的「咕嚕」聲。
所以貓與貓之間的交流是不需要語言的,它們往往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知道對方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根據這種說法的話,小奶貓一出生也是不應該會叫的。
它們一出生,眼睛沒有睜開,耳朵也沒有發育完全視覺和聽覺處於閉塞的狀態。只通過觸覺和嗅覺感應這個世界,而它們能感應到的只有身前的貓媽媽,它們的概念里就沒有人類,所以也不應該發出象徵向人類表達需求的叫聲。
但是小奶貓一出生就會叫,這是無可置疑的。所以小奶貓為什麼剛出生就發出叫聲呢?
我們可以暫時把視線轉到人類嬰兒身上,人類嬰兒剛出生時會發出哭聲,在嬰兒長大的過程中,它們會用哭聲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說餓了、睏了、醒了。
人類嬰兒一出生就發出哭聲是因為他們剛剛接觸到外界的環境,外界的空氣進入他們的肺,原來曲縮著的胸廓驟然得以伸張,胸腔立即擴大,肺葉也跟著張開,隨後胸廓恢復,擠壓肺內的空氣排出,嬰兒的聲帶受到空氣的震動,發出哭的聲音。
其實小奶貓也是一樣的,它們剛剛出生髮出的第一聲叫聲,原理就和人類嬰兒發出的第一聲哭聲是一樣的。
當它們發出第一聲叫聲之後,它們能跑會跳之前,發出的叫聲有這些含義:
所以小奶貓剛出生的叫聲,本質上來說也是在表達需求。只不過這一對象是貓媽媽,而不是人類。它們在腦海中會有這個意識「只要我叫,就有人給我我想要的」,並且這個意識通過貓媽媽立刻回應的行為不斷被強化。
這種行為會一直持續到它們睜開眼睛、耳朵發育好、能跑會跳之後,暫時被隱藏或者說不那麼頻繁。因為這個時候它們對貓媽媽的依賴感就不是特彆強,它們的安全感已經可以通過自己對這個環境的探索去建立。
等它們漸漸長大,這種從它們出生就不斷被強化的行為刻在它們的意識里。所以當它們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時,自然而然的就會喚起這種行為,通過叫的方式引起人的注意,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當你給了你的貓咪足夠的吃的、玩的,安全舒適的睡的,而小貓咪還是會叫的話。那可能是你給它的陪伴太少了,你很久沒有抱抱它,沒有陪它玩了。
如果都做到了你的貓咪還是在你面前「喵喵喵」的話,那你的小貓咪可能把你當媽媽了!